莫玉羚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对外宣传报道中一些专有名词英语译名不统一现象,分别对地名、组织机构、新词以及文化词等译名的不统一进行了分析,并剖析其成因。同时,为统一外宣翻译中的专有名词英语译名,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见地。
关键词:译名统一外宣翻译
引言
在我们的对外宣传报道中,各类中文专有名词英文译名不统一现象不仅存在,而且相当普遍。以国内最为权威的央视英文国际频道为例,在这样高层次的对外宣传媒体中汉语专有名词译名不统二,的问题时有发生。比如:在同一期宣传祖国太好河山的节目中,画面中浙江千岛湖风光秀美,但英文解说词有时为“One-Thou-sand IsLand Lake,an ideal place to re-lax”,有时又变为“Qiandao]Mike,an idealplace to relax”;广东著名旅游胜地“丹霞山”,有时译为Danxiaoshang Mountain,有时则译为Oanxiao Mountain;2008年是中国向全世界奉献“中国文化大餐”的一年,国人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享受“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假日休假的待遇。从这一年开始,我们对外宣传报道中的“清明”、“端午”、“中秋”译名也开始由以前的“归化”翻译(the Pure Brightneas Festival/the Clear-and-Bright Festival/the T0mb-sweeping Festival;the Double-Fifth Festival/the Dragon-Boat Festival;the MidAummn Festival)改为“异化”翻译(Qingming!Duanwu;Zhongqiu)。有例为证:
December 16,2007,the State Councilrevised the nation's ottlcial holiday scheduleto add three other traditional festivaIs-Qing-ming,Dusnwu and Zhongqiu-in response to public calls,At the sarne time,the May Day“golden week”was shortened to three days.(ChJna Daily,Apat 11.)
对外宣传报道是为了传递信息和促进交流,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发展。而在对外宣传翻译中,译名统一,特别是汉语中的专有名词的译名统一是翻译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没有译名的统一,对外宣传报道的传播效果自然会受影响。译名不统一,不但会让读者迷惑不解,更会让读者误解,如上面提到的“丹霞山”的两个不同译名,外国读者是很容易将之误解为两个不同的地方。我们在翻译国外的专有名词时,在中文译名统一方面却做得相对较好:Christmas只有一个译名“圣诞节”;美国前总统Bush也只有一个译名“布什”(港台译文除外),如果再译成“丛林”、“不是”等,这显然会引起交流沟通的混乱,甚至引起政治事件。外宣翻译中的汉语专有名词译名的统一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值得我们关注,更需要我们孜孜以求,鼎力研究解决。
“译名不统一”现象剖析
杨静远先生曾指出:“译名统一是长期困扰翻译界的全局性问题。”虽然杨先生主要是针对文学和一般政论文体翻译中的译名统一问题提出该观点的,但在其他领域,翻译的译名不统一问题同样存在,这一观点依然适用。对外宣传报道中出现的译名不统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名译名不统一。我国在1958年颁布《中文拼音方案》,即汉语拼音方案。1979年起,联合国决定采用《中文拼音方案》作为在各种拉丁字母文字中中国人名、地名的标准。1981年8月,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决议,规定把《中文拼音方案》作为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的名称、词语的国际标准。1997年美国国会图书馆采用汉语拼音方案。而今,用汉语拼音翻译中国人名、地名等已得到公认,但由于汉语地名的构成较为复杂,有只用专名不用通名的,如上海的别称“沪”;有单音节专名加通名的,如“太湖”;有双音、多音节专名加通名的,如:“鄱阳湖”、“呼仑贝尔大草原”,因此,中国地名英语译名的不统一就时有发生。对于双声词为专名构成的地名,采用拼音法翻译、拼写能做到统一。但由单音节专名构成的地名,译名在拼写上就出现了不统一。如“太湖”的译名就有:Tai Lake,TaiLake,Lake Tai,Taihn Lake等;安徽的两个单名县“和县”和“歙县”在China Daily(《中国日报》)和CCTV9(央视英文国际频道)中分别译为:He county和She county。中国地名翻译遵循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原则,又由于汉语语言的特点,中国地名多为双声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为统一单音节专名构成的地名译名的拼写形式,笔者建议将单音节专名词与通名词合起来构成双声词进行音译,以求韵律美,然后再将通名意译出来。如:黄山译为Huangshan Mountain;长江译为Changjiang River;豫园译为Yuyuan Gar-den。
由于在采用《中文拼音方案》前,国际上就有一套威妥玛拼音方案,这是英国剑桥大学汉语教授威妥玛(1818-1895)在华任职期间,为方便西方人学习汉语而制订的一套科学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对于没有学习过汉语拼音的外国人,有些汉语拼音的译名是很难拼读正确的,相反,威氏拼音法很容易为外国人所接受。因此,至今在中国港台地区、东南亚、北美、西欧,威氏拼音法仍然在广泛使用。甚至在中国大陆,有时为了对外传播效果,对一些人名、地名的翻译不是采用汉语拼音方案,而是采用威妥玛拼音方案。此外,在国际社会正式确认使用汉语拼音方案前,有许多中国地名的译名已使用威妥玛拼音法翻译,其译名已为世人所共知,如:北京(Peking)、南京(Nanking)、重庆(Kongk-ing)、青岛(Tsingtao)等。在外宣翻译中,两种拼写形式是否应该同时存在?笔者认为,既然《中文拼音方案》已为国际社会认可,而且我国已明文规定,地名标志为国家法定的标志物,地名标志上的书写、拼写内容及形式具有严肃的政治性,在外宣翻译中,地名翻译就必须采用汉语拼音方案。英国汉学家、翻译家霍克斯在《红楼梦》译本的前言中,详细罗列了汉语拼音方案,帮助英语世界的读者认读汉语拼音而不是采用西方读者都熟悉的威妥玛拼
音方案翻译《红楼梦》小说中的人名、地名。整个解说足足有四页之多,可见译者用心良苦。如果我们在外宣翻译中都有这番“良苦用心”,我们做的不仅是译名的统一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大力传播汉语拼音的同时,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在对外宣传报道时,“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这一地名名称只能译为Beijing,而不能译为Peking。
此外,对已使用多年的译名,在不伤害国家利益、民族感情等原则的情况下,应考虑沿用,不应重译,避免产生新的混乱。比如上海“国泰影院”是具有悠久历史、反映文化发展历程的老剧院,可以沿用“Cathay Theater”译文,不必另译为“Guotai Cinema”;“兰心剧院”的译名为“Lveeum Theater”使用已久,同样不必改译为“Lanxin Theater”。位于上海人民广场北面南京西路上的“国际饭店”仍沿用“Park Hotel”的译名,这充分保留了“国际饭店”的历史文化底蕴。
组织机构名称译名不统一。组织机构的名称如同个人的名字,其用字固定、排列固定,不能有任何变异。因此,在外宣翻译中,对中文组织机构已有英语译名并已固定的,就应该严格使用既有的、通用的译名,译者就没有必要对该机构名称再做翻译,以免自己的译名与该机构沿用已久的译名不一致而造成译名的混乱。比如“中国民航管理局”在对外报道英文翻译中就曾有两种译名:China 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和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后者才是该机构的官方英语译名。其实这两种译文都是对的,只是后者已作为官方的固定译名,因此,在对外宣传报道中就应该遵守其已有的固定译名。中文组织机构中的“中国”的译文,从已有的中文组织机构的英语译名来看,共有以下几种翻译: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②中国电影集团公司(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
③中国海南航空公司(China's Hainan Airlines)
④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
⑤中国国际航空公司(Air China)
⑥中国石化(sinoPec)
⑦中国石油(Petro China)
仅“中国”一词在中文组织机构名称中的译名就多达7种不同形式,如果译者对已有固定译名的组织机构名称按自己的思维“创译”,译名与英文读者已知的中文组织机构名称译名难免会有差异,混乱的信息必定会误导读者。如:Air China是指中国大陆的“国航”(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而China Airlines却是指中国台湾的“华航”(中华航空公司)。刘法公教授曾统计过中国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2005年1月13日在中美知识产权圆桌会议上的讲话英语译文(中国商务部外事司译),发现汉语原文中的许多组织机构名称译成英语后,译文中的英语译名与这些机构对外公布的、沿用已久的英语译名出入较大,与词典上的相关译名也不同。现举一例如下:
国家版权局
①National Copyright Office(商务部外事司译文)
②National Copyright Administration(该局公布译名)
③State Copyright Bureau(孙明初主编:《汉英科学技术辞海》,商务印书馆,2003:908)
④State Copyright Bureau(吴景荣主编:《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583)
对此,刘法公教授指出:“组织机构名称的英语译名,无论是自己选定的,还是他人翻译的,一旦确定并使用起来就变成了既定译名,不能随意改变。组织机构的译名具有法定的地位,不容侵犯和篡改。”(玉关富:2006)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政府权威机构来核准并规范各组织机构的英语译名,各类汉英词典上所列译名也不尽统一。同时,并不是每一个组织机构都有对外公布的英语译名,因此,中国的各类组织机构在对外宣传报道中的英语译名就难免不统一。在统一组织机构译名方面,韩国、新加坡等国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新加坡为了统一汉语译名就设立了“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委员会”,专门规范国家组织机构或商贸各部门汉语名称的英语译名,任何媒介都必须遵守该委员会核准的译名。
新词译名不统一。尤金·奈达曾在其《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Both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always in the pro-tess of change.”(语言和文化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在世界诸多语言中,除了少数几种语言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等因素,从古至今没有多大变化外,世界其他语言几乎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交往越趋频繁,这使得各种语言的变化更加明显。而在语言的各种组成部分中,又以词汇变化最快。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国内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外各类交往更加频繁活跃,各类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汉语中的新词也不断涌现。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许多新词语无需翻译,便为中国人所接受。比如2003年发生在中国的“非典”,在世界卫生组织(WTO)将之正式命名为“SARS”后,大部分的中国人都知道“非典”的英文名为“SARS”。而与之相反,“信息化”这一新词是当今中国大陆各大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至今却还没有统一的英文翻译。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最热门的一个话题。刘绍中先生等人曾利用计算机技术在网上进行过调查统计,“素质教育”共有八种译文,分别是:
①Quality Education
②educ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non-intellectual cmalities of people
③qualification/qualifying education
④Weharacter training
⑤aptitude education
⑥empowerment/empowering eduea-tion
⑦capabilities education
⑧moral education
其中Quality Education最先出现在《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上,报道国务院在1999年6月6日作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尽管美国也有Quality Education,但其内涵与实质
与我国教育界提倡“素质教育”不是一回事。因此,将“素质教育”译为Quality Ed-ucation是不准确的,只达到了字面意思的对等,其各自内涵却不对等。再看其他七种译文,不难发现empowerment/empower-ing education最为准确,该译文将“素质教育”的内涵译出来了。
汉语中出现的许多新词都浸润着时代特色,开始流行于某一行业或小群体范围,然后才逐渐为大众所知。对同一新词,不同群体的人对其内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理解,甚至褒贬不一,由于新词的内涵和外延都没有得到人们一致的公认,因此,无论是褒还是贬,皆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山寨”是2008年流行的热词之一。它最早出现在IT行业,是民间势力对某些知名品牌的低成本仿制,但它很快向其他领域蔓延,迅速成燎原之势,到目前已经是无处不“山寨”了。关于“山寨”文化,一时更是众说纷纭。山寨文化的内核,有人说是复制,有人说是创新,还有人说是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中国日报》(Chlna Daily)将“山寨春晚”中的“山寨”先是译为copycat,显然是将“山寨”的内涵理解为“复制”、“仿制”,而不是“创新”;而后又改译为汉语拼音Shanzhai,以彰显“山寨”的全部内涵。由于新词层出不穷,英译时常无定规可循,更没有先例可援(张健:2003),如果没有一个专门的全国性学术机构来规范、统一、核准汉语新词的英语译文,新词的英语译文在不同的对外宣传媒体中要实现统一,看来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文化词的译名,归化还是异化,这是一个问题。本文引言中提到的“清明”、“端午”、“中秋”在国内主要对外宣传媒体中出现的前后截然不同的译文,归根结底就是对蕴涵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应该采用归化还异化翻译的问题。张健教授在其《新闻翻译教程》一书中指出:“简单地说,归化是文化特性的诠释,而异化则是文化特性的保留,即译文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说了什么,而且要尽可能展示原文是‘怎么说的,以便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换句话说,归化是指以的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的语读者靠拢,用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用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张健:2008)关于归化与异化孰优孰劣之争,至今没有定论。不过,单从文化的对外传播来看,笔者认为采用归化翻译富含中国文化的特色词,无疑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有时甚至是歪曲。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采用的是归化翻译,小说中的“菩萨”在译文中变成了“上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在译文中统统被归为基督教,原著中的很多中国文化在译文中都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因此,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光彩和独特魅力,翻译汉语中的蕴涵中国文化的“文化词”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
结语
本文重点探讨了地名、组织机构、新词以及文化词在对外宣传报道中的译名不统一现象。究其原因,一是译者对外宣翻译中的译名统一重视不够,在翻译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译文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地道性,而很少关注译名的统一性;二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专门机构来负责规范对外宣传中汉语专有名词英语译名的统一工作,尽管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编译局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还很有限;三是尽管翻译界在理论上对“译名统一”原则已有共同认识,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也作出了相关的规定,但是在翻译实践中,不同的译者在措辞、文化处理等方面还是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差异;四是汉语中的一些专有名词,特别是新词,它们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其译名也随之而改变。如“个体户”的英语译名就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过程:individual household→individual busi→nessman→self-employed businessman。由此可见,我们不应该轻视外宣翻译中的“译名统一”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外宣翻译中的“译名统一”问题的重要性,并认真分析各类译名不统一现象及其成因,当前外宣翻译中专有名词译名的混乱状况才能逐渐得到解决。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