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理论,多一些感性

2009-06-19 02:09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体悟感性理论

郑 力

考试需要精确,需要标准化的答案。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人们习惯于用精确的方法思考和推理,极力追求精确的明晰的方法,片面追求教学的精益求精,讲究教学方法的模式化和分析命题的标准化。当我们大讲设问方式及答题模式的时候,你会发现总会遭遇学生无法突破的瓶颈:老师讲的一些理论理解不了;模式烂熟于胸,但是看不懂诗歌的意思;知道向那个方向去写,但是就是不会组织语言;作文千篇一律,毫无灵气。而看不懂、说不出、没有个性灵气的问题我们谁也解决不了。当学生问我们:老师诗歌文章看不懂怎么办?作文总是偏题无话可说、表达不好怎么办?这些恰恰是我们不能解决的。我们谁也不能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于是我们感叹,风行一时的模式化教学是不是走到尽头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美

想一想传统私塾的教学模式造就了那么多的鸿儒大师,也许我们该反思了。传统教学中的优点硬生生的被我们抛弃了。任何人的能力都是自己悟出来的,传统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直觉思维、体悟能力、涵泳意会等形象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理性的认识应该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性的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我们忽视了语言最基本的就是自己的切身感悟和体味。忽视了学生的意会,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培养学生的感性体悟,体悟是说学习过程中凭借直觉感受去体味、了悟作品内容、形象和意义。美感有时是一种朦胧的感觉,尤其是诗歌教学,自古就有“诗无达诂”之说,尤其是阅读和欣赏,让学生多读、多想。

二、教师要少讲、精讲,尤其要少讲理论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要教师“少教”,首先要求教师要少讲、精讲。只有教师少讲,学生才会有思考领悟的余地;只有教师精讲,学生才会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体悟;只有少讲理论,才可以让学生真正领会文章,颁略语文的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最不愿做的是少讲,而很想做到,却做不好的却是精讲。我们最擅长的是多讲,大讲理论。往往是老师上课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则是如坠五里雾中或昏昏欲睡。少讲很容易理解,一堂好课应该是给学生回味的余地,涵泳的空间,给学生足够的独立空间。而精讲不是细讲不是面面俱到、条分缕析。精讲应该是让学生重点体会答案形成的过程,也就是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思维的讲,是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的讲,是让学生把语文各个层面融会贯通的讲。理论要尽可能的不讲,甚至少讲。理论虽是真理,但对于当下的学生来说是生硬的、枯燥的、难以理解的。所以,当我们大讲语法时总能看到学生那紧皱的眉头;当我们大讲作文的结构时,总有学生感叹不会用或用不上。正是因此我们的努力基本上是零,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多体会。

三、语文课堂上要有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

语文感悟,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只有教学民主,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不断产生新观点。否则,学生处处看教师脸色行事,惟教师观点是从,就不能对语言文字有任何鲜活的感悟了。课堂民主的前提条件是老师不要总是拿着所谓的标准答案要求学生,俨然法官拿着法律条文,丝毫不敢有偏差,而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学生应该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教师要大胆肯定学生的有理之言,才能让学生有说的冲动及写的欲望。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而且也会使教师得到发展。这样相应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教师自己不能仅仅是唯答案是从,要有鉴别所谓标准答案优劣的能力,对文章要有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辨别学生的理解到底合理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绝对权威的架子,要从学生的需求、兴趣出发,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随机应变。不要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或代替学生的思想。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让学生潜心会文,披文入情。在学生感悟、品读和交流的过程中追求新的境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美的学科,应该是学生最有兴趣的,但是我们对语文标准化的肢解,已经使他的美丧失殆尽。希望我们回到他的基本上来,多一些感性的体悟,少一些理论的阉割,真正体会他的无尽的美。

猜你喜欢
体悟感性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体悟书法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