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009-06-19 02:09张彩玲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

张 磊 张彩玲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人文,广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狭义上通常包括文学、艺术、法律、哲学、历史等等。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引导人们求真、从善、爱美,使人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简单地讲,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恰当地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笔者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协调发展

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工具性”,使得许多教师把语文课堂变成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正是这个原因,大量的语文知识和练习题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实际上,语文不仅是听说读写,更应该有现实生活,更应该有真切的体验,更应该有丰富的情感。但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部分教师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为了强调“人文性”,在课堂教学中不敢讲解,对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或是精彩语段,对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也不敢去涉及,还有的教师(尤其是有听课的领导、教研员在场时)根本无暇考虑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一味地“鼓励”学生,“你真好”“你很棒”“太好了”“回答得很正确”等等赞词充溢着学生的耳膜。

针对这些弊端,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让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协调发展就成为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课题。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真正弄明白,到底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语文的“人文性”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感等。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不只唯分数论,要关注人的健康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的人文性只能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之中,我们只能在教会学生很好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自主地感悟祖国语言文字蕴涵的人文光芒。

二、真心关爱学生,让语文激情四射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关注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所以,经常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戴着“启发式”的帽子,一问到底,或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课后习题、句子含义。这样的教学,学生无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无从领悟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更何谈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呢?

首先,给学生多一些人性的关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完成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师生、生生互动活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要通过师生关系的和谐互动——教师是学生平等的学习合作伙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共振。其中主要矛盾是师生关系的和谐,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给学生多一点人性的关怀——他们是有活力的生命个体。在课堂上,只有当教师发自内心的关心、尊重、理解每一个孩子时,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诚然,这里需要教师用教育智慧,需要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

其次,要给孩子多一点心灵对话。教师要从语文的人文性出发,看到每一位学生都是充满灵性的个体生命。生命代表着活力,代表着美好的希望。由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和孩子们进行心灵的对话,与孩子真诚的倾心交流。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看到的却是字词的抄写、课文的背诵、句子的理解,很少看见孩子们生动活泼的互动学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的今天,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引领审美,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段话指明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应当采用潜移默化的审美教学方法去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领学生理解真的规律,感悟善的价值和达到美的境界。

语文教师要积极营造美感情境进行教学。人文科学教育就是要净化学生感情,升华其感情,提高其审美情感。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是做人,是人格。根子是感情、责任感和价值观。最深层次的是人生的价值取向。语文学科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就更应该实现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政治学科对学生进行纯理性的说教,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实现对学生人生理想的教育。教师通过生动、直观、感性的外在方法,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创设一种令人愉悦的美感教学环境,以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感悟经典美文,为他们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内心深处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榜样示范,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的人文素质不高,就不可能培养出人文素质很高的学生。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影响深远。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学生便不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要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质兼美,是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思维的良好素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研究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更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命活动和真切的情感体验,让语文教学不断闪耀人文的光芒。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