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军
新课程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因此,科学探究成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科课程的重要内容。那么怎样进行探究式教学呢?
一、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认知过程
过去我们喜欢把结果告诉学生,现在的新课标,要求把探索的过程,全部的经历留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向过程要方法,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学6、7的时候,学6,老师交给你一个方法,狗尾巴。不管你是见过狗的,还是没有见过狗的,一律用狗尾巴记忆6。学7都是小镰刀,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让学生这样记忆。这是不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我在听一堂课的时候,老师把6、7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记忆方法。有的学生用符号,用小梯子和房子;有的设计出了蝴蝶结和电视机,到学习7的时候,他们巧妙添加,有的汉字增加了笔划,蝴蝶结变成了风车等等。每个学生学习6、7的方法,都是各不相同的。但是都是学生自己在思维水平上的学习方法。知识是目的,思考之后更是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工具。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所以把旧的知识作为获取新知识的工具,是一种思考技巧。
二、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一般认为,能够主动提问的学生,思维较少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求知欲旺盛、学习效率高的特点。因而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应是解决数学教学的关键。再就是培养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供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材料愈新奇愈有挑战性,那么学生追求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就愈强。如数学课教学小数性质时,教师让学生根据不同情况把5、50、500用等号连起来。开始学生感到奇怪,这怎么可能呢?接着小手举起来了,有的说:“只要在5的后面加2个0,50的后面加一个0就相等了。”有的说:“在5的后面加‘米,50的后面加上‘分米,500的后面加上‘厘米,三个数就相等了。”经过一段思考后,有的学生就提出:“只要在50和500的‘5的后面加上小数点,这三个数就相等了。”这样,小数性质的讨论就自然而然展开了。鼓励猜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奇特的、大胆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猜想。“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鼓励猜想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意识的重要手段。
三、鼓励学生搜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
要获取知识,首先要获取有关信息。如果像传统学习中的只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信息量就太小了,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因此,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非常重要。先要查阅资料,让学生学会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为进行探索打好基础。可以查阅图书,也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从网上获取信息。如在学《北京天安门》前,布置学生收集最喜欢的有关天安门的剪报图片、画册、照片等,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去收集,趣在其中。教师持之以恒地让学生搜集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资料,学生就会养成遇到问题就查阅相关资料的好习惯。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到社会上作调查访问,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的好机会。例如,在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地球知识、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深刻,充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自觉地担负起环保的责任,我们将思想教育活动从知识的运用延伸到课外,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而且了解了社会。
四、鼓励合作交流,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用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强调团队精神,并在作业布置、问题设计等方面多出一些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题目。如在学习语文《称象》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题目:教师讲课前把准备好的大象模型、塑料船、小石子、一盆水,发给每个小组一套,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测出大象的体重,并口述其方法。最后讨论“你还有什么称象的好办法?”这样做,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了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叙述的。通过讨论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过程,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主探索是创新和实践的基础,创新和实践是自主探索的体现和结果。因此,我们的教学要立足自主探索学习,着眼创新精神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