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十大关键词”

2009-06-19 04:25王兴明
地理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集约用地体制

王兴明

关键词一: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由“1+8”九座城市组成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的100千米半径内,整合鄂州市、黄石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和孝感市8个中小城市,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密集的城市群。

关键词二:“两型社会”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三:“改革试验”

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重在九大体制机制创新:①创新资源节约体制机制,建设节约社会;②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生态城市圈;③创新科技引领和支撑“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型城市圈;④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制机制,整合圈内产业资源,提升产业层次;⑤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和谐城市圈;⑥创新节约集约用地体制机制,探索城乡集约发展新路子;⑦创新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财税金融体制机制,提供财税金融服务和支撑;⑧创新对内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打造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开放型平台;⑨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平台。

关键词四:循环经济示范区

建立跨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区,将集中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新路子,建成后将成为“两型社会”试验区中的先行区。建立跨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区三种模式:一是能源循环利用;二是挖掘资源附加值;三是产业链配置和完善。

关键词五:节约集约用地

节约集约用地,是节约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内容。对圈内土地资源进行统筹安排,探索走出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建立圈域内耕地有偿保护和占补平衡机制,确保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双平衡”。措施一:农村用地,公开挂牌转让。措施二:建设用地,求解城乡互通;农村建设用地,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同地、同价、同权”。措施三:集约用地,补偿打破地域。集约用地,也催生了圈域内土地“占补平衡”的尝试。

关键词六:“占补平衡”

“占补平衡”,是指为了保护耕地,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占用者应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武汉城市圈获准进行“占补平衡”,意味着该政策突破了行政区划界限,使得圈内9个城市在发掘土地价值时有了更多空间。

关键词七: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产业合理布局的体制机制,深化国企改革,整合圈域内产业资源,促进产业布局一体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把武汉城市圈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成为全国“两型”建设的示范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完善和延伸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转化、电子信息、汽车、钢铁及深加工、石油和化工这六大产业链,壮大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生物及新能源、软件及外包四大产业集群,培育区域金融中心和现代物流两个服务业中心。

关键词八:大东湖生态水网

完善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建立生态景观和谐、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圈。按“谁开发谁保护,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制定《生态环境补偿条例》,以汉江中下游水生态修复为重点,开展生态环境补偿试点。以完善大东湖水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为重点,加强水系、水域治理与管理,严格控制沿江、沿湖地区的房地产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强度,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通过引江济湖,江湖互通,大东湖生态水网将具备四大功能:一是再现水清岸绿;二是储备战略水源地,保障武汉市引水供给安全;三是守护绿色长江,保护长江水质;四是推动产业升级。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将推动污染控制、水体生态修复等方面探索创新,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九:“水华”

生态环境亮“黄牌”。东湖水质污染的命运只是武汉城市圈的缩影,长江、汉江纵横交错,湖泊、湿地星罗棋布,武汉城市圈天生丽质,是荆楚大地的一颗耀眼明珠。然而,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武汉城市圈的靓容受到了摧残,明珠黯然失色。2009年2月24日,汉江下游3条支流爆发“水华”,沿线20余万人无法正常用水。汉江“水华”的发生已有20多年历史,一个重要原因是两岸水体被污染,特别是农药化肥、居民生活污水的非固定排放,导致汉江某些污染物超标。“水华”也频频光顾湖泊,武汉市内的月湖、水果湖均发生过“水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城市圈内部分地区存在“重发展轻环保”的现象,环保投入不足,除武汉市外,城市圈内多数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圈在生态环境管理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战”,跨区域、跨界污染事件增多。武汉城市圈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境面临历史性转机。

关键词十:“零换乘”和“无缝衔接”

“铁、水、公、空”交通,拉近“1+8”九城市距离,九城共享快捷交通,努力在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上实现新突破。到2012年,武汉城市圈将形成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载体的全国铁路路网中心、武汉新港、邮件集散中心和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港。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将以武汉为核心,由“放射线加一个环线”组成,规划总里程约为1 070千米、时速250千米。最先开建的线路将是孝感到武昌、汉口到鄂州两条,在鄂州分叉到黄石和黄冈。建成后,周边城市与武汉之间,均可在30分钟以内到达。“武汉新港”以长江和汉江为主航网,由武汉、黄冈、鄂州的部分港区组成,水运资源优势明显,武汉新港将重整黄金水道,城市圈内产品将可以直接通达海域。武汉天河机场将建第二跑道,使之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国际航空港。高速公路率先突进,武汉城市圈形成以武汉为中心,通往城市圈8市市区的“一小时交通圈”。▲

猜你喜欢
集约用地体制
自然资源部:坚决防范临时用地“临时变永久”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经典来信
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日本“缩小意识”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
对南方城市分流制排水体制的思考
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