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形态特征

2009-06-19 04:25彭晓萍
地理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过程生活发展

彭晓萍

全新的课程理念由传统的“知识本位”价值取向转向为“人本位”价值取向,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人格统整”的人。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形态也必然会具备一系列新的特征。

一、体现平等性,面向学生全体发展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新课程改革则把“教学”定位为一种交往活动。并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育是蕴含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既然教学是“交往”、“沟通”、“合作”的活动,那么,在这个活动中就不应该存在“优越者”、“控制者”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所有参与教学活动的角色主体都一律处于平等地位。这首先就要求教师角色地位发生巨大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中心人物,不起批示和评价作用;不再是发号施令的上司、领导者,而“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中平等的一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学生情感的反应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求知的学生。学生也是如此,他们通过合作共同成长。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权利的中心,不再拥有言语霸权。学生作为有自身独特经验、情感和价值观的个体,不再是供教师“加工打造”的机械部件,他要求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课堂上行使自己的参与权、选择权和话语权。他们要求消解教师权威,重新建构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获得自身发展。所有参与教学活动的角色主体一律平等,还要求教师在对待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表现的学生时秉持平等态度。教师应该抛弃自身的“习惯偏好”和“世俗偏见”,“把每一个人看成是平等的,容纳所有的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的需求”。

二、追求开放性,立足学生全面发展

1996年4月,国际21世纪教育质量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重要报告,其中

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其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地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这种地理课程的开放性首先体现在地理课程目标上。“教师现在的职责开始转变,他们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们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地理教师要改变过往地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突破、超越地理课程的知识技能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获得分析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等方面的地理基本技能,而且要重视“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在获得地理技巧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地理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怀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唤醒其环境意识,促其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和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三、注重体验性和探究性,倡导学生个性发展

“全面发展体现于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而表现出来的时候便是个性发展。那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并非一模一样的全面发展。”这里的个性是指与人的社会普遍性、一般性相对应的个体的特殊性、具体性。

引导学生参与,关注学生体验。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教师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做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教学中来。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再是知识的授受过程,而是师生之间进行意义交流与沟通、展开对话和不断进行双向理解的交往过程。教学要关注学生在这种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体验。地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是可以用文字、地图、图表表达的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等,而隐性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达或者是不能通过系统表达而被获得的。如有关自身地理行为的某种知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它依附于人的经验之中。这些隐性知识亦因为依附于个人经验而更具有个性特点,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形态要重视学生的经验背景,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开展地理学习。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过程”和“经历”,重视“过程和方法”给学生带来的体验和意义。地理教学应尽可能在与现实情况相类似的情境中进行,所以要积极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知识、获得知识。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地理新课程主要理念之一。新的课程形态注重探究性,要求新的地理教学形态以从学生中间发掘出来的、对学生有着个人意义或者个人价值的地理问题为课程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在讨论与合作的过程中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产生对地理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精神。通过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地理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合作,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团队精神,并从中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四、富于自主性和生活性,引领学生终身发展

全面发展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就要习得终身发展的能力。但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确定的、绝对的、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虽然包含着真理,但不是绝对的、惟一的答案。所以,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是个体适应现实的结果,是个体经验的反映。”而且“科学知识是从生活世界中抽取出来的,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才能被学生理解……生活世界对人更具有基础性意义。”因此,地理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加强地理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才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养成。地理教学应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另外,地理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世界,不仅是指要从生活中寻找地理教学问题,学习与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使教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地理教学,而且要力求地理课堂教学形式尽量接近生活,如交往对话、互助合作等。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方式中,学生能将获得的地理科学知识与自身境遇联系在一起,从而能满足智力、情感、意志、兴趣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也更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习得。▲

猜你喜欢
过程生活发展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区域发展篇
生活感悟
图说共享发展
无厘头生活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