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玮
[摘 要] 针对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介绍了ASP技术的原理,给出了基于ASP技术的企业集团信息服务平台的结构框架。根据工作流管理系统参考模型的规范,构建了企业集团信息服务平台模型,提出基于ASP技术的信息服务平台的集成设计思想,并据此给出了企业集团信息服务平台的物理模型和运行模式。
[关键词] ASP技术;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结构框架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0.027
[中图分类号] 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9)10-0079-0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所处的运营环境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为使企业能够在客户需求瞬息万变、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对其自身的信息化改造也在不断深入,各种信息系统的应用在企业业务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但由于信息化建设前期缺乏系统性考虑,企业内部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内部的各种信息系统彼此无法高效交流、无法进行信息共享,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管理,降低了信息化的效率。因此,对于大型企业集团而言,建立分布式体系结构的更大柔性和可扩展性的跨企业资源控制与管理的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完成原有信息系统之间以及与新的信息系统之间的有机整合,实现整个企业集团的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成为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1ASP技术概述
1.1ASP的概念
目前,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应用服务提供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世界权威的研究机构对ASP的理解如下:
根据ASP行业协会的概念,ASP负责配置好应用软件套装,对其进行集中管理,然后把集中管理的服务提供给多名用户。该种服务通过互联网/专用网(Intranet/Extranet)在租用的基础上进行传播。通过这样的模型可以提高用户系统的组建速度,达到成本最小,降低应用过程中的风险以弥补技术专业人员短缺等不足。
高科技产业研究机构Gartner Group指出,ASP是通过网络把系统应用功能传送给顾客,采用按使用量付款的服务模式。ASP背后的核心观念是签订外包契约,通过网络从远程位置传送设定好的功能模块。实质上,ASP服务模式是一种一对多或多对多的租赁服务模式。所谓一对多是指以一个ASP提供商为中心,将应用软件和相关服务打包,提供给多个用户,通过增加数量降低成本,追求规模效益;而多对多是指几个具有不同服务内容的ASP提供商结为联盟,共同为多个用户提供服务。ASP模式的应用条件相对简单,一般仅需具备宽带网的支持、基于Web技术的应用软件支持、安全技术支持和低廉的网络通讯费用即可。
由于ASP具有易于实现规模效益、费用低、风险小、软件升级方便、减少用户信息化人才依赖、快速实现各种应用服务、整合各方面资源、扩展性好和安全可靠性高的优点,因此,自1998年在美国作为一种信息系统外包模式正式提出后,迅速在日本、欧洲等IT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社会信息化的一种新模式[1][2]。
1.2ASP的特征
ASP是通过网络(如Internet, Intranet)为多用户提供应用服务,因此,ASP具有以下特征:
(1)以应用为中心。ASP通过为用户提供可访问的应用服务来开展自己的活动。ASP托管这些应用程序,使它们适合用户的需要,然后管理这些程序的运行、升级、维护和支持。
(2)通过网络提供应用服务。通过网络提供应用服务,比仅为用户提供在线服务要求更多,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提供更为复杂的服务安全保障机制;还需对联网合作伙伴和服务供应商的网络管理;保护用户的业务机密和安全性;以及网络服务使用追踪、计量和记账等。
(3)为多用户的广泛需求提供服务。ASP必对有着不同应用需求和不同服务质量要求的多个用户进行支持。而支持多用户除了要保证效率的同时,解决托管多用户系统和提供各种应用的技术困难之外,还要解决为每一用户提供服务使用跟踪、计量和记账,以及用户特定的错误隔离、管理和恢复等难题。
(4)保证为用户提供确定的服务。ASP必须全面管理它的操作环境和服务,保证为用户提供确定的服务。ASP面临不断增长的竞争压力,以及快速发展的技术、不断改变的用户需求、缩短的经营周期和等待时间间隔等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从客观上决定了ASP必须科学地管理其操作环境和服务[2]。
2企业集团信息服务平台的结构
企业集团信息服务平台需在统一配置信息资源、综合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向下级用户提供一个软件支撑环境,该支撑环境可实现按照用户定义的流程生成计算机程序并执行。
2.1信息服务平台的框架结构
总体上来看,企业集团信息服务平台应具有3层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底层是网络平台,是信息传送的载体和用户接入的手段,包括各种物理传送平台和传送方式;中间是信息管理平台,包括流程定义、虚拟库、功能堆栈等技术,完成过程定义、工作流定义、功能提供及数据存储支持功能,其核心是工作流定义;第三层是各种管理应用子系统[3][4]。
2.2信息服务平台的逻辑结构
2.2.1定义功能
该功能主要完成对企业集团管理过程和相关活动的定义和建模。首先将企业集团业务流程定义成符合计算机处理规律的过程,之后将过程定义编译成正式的计算机程序集。
2.2.2执行功能
该功能对工作流进行调度、执行和控制,解析指定过程,定义生成过程实例,并根据过程定义中的控制规则协调执行实例的顺序关系。
2.2.3对话功能
该功能用于控制人机交互过程,使用户能够以方便、直观的形式进行人机对话,同时充分发挥用户人机对话中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避免用户的误操作[1]。
2.3信息服务平台的流程结构
2.3.1过程定义/功能模组的功能
功能模组是利用建模工具形象化建立的流程模型,而过程定义则描述了由工作流执行的服务和执行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并建立系统所需要的控制数据。即用户利用已建立的功能模组按需要构造业务流程,系统参照组织结构/部门配置信息对用户自定义的流程进行解释,生成可执行的正式过程。
2.3.2工作流引擎的功能
工作流引擎是过程的执行和调度构件。过程定义完毕后,由工作流执行过程实例,并进行全面管理、监控和调度,主要具有过程的实例化和执行、对过程和相关活动进行调度、处理过程相关数据、存储过程相关数据、生成实例过程表、为过程的执行进行导航、与外部资源交互完成既定任务、维护工作流数据。
2.3.3任务列表的功能
接受用户要求,对任务表进行查找获取符合的任务项,查找活动页面表获得用户处理所需的路径等信息,将获取的信息反馈给用户进行相应处理。同时,在用户提交任务时,修改任务表,并触发工作流引擎作出相应处理[5]。
3工作流引擎的细分
从图3可知,企业集团信息服务平台的核心是工作流引擎。因此,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核心任务也可以说就是工作流引擎的定义。为满足企业集团信息需求,工作流引擎的定义应尽可能细致,其功能应能满足企业集团全面管理的要求。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几种工作流引擎:
3.1资源管理引擎
资源管理引擎主要是实现信息资源的自定义。是将后台数据与前台应用相结合,形成“数据泵”,这样就无需进行代码重写或数据库开发,而通过“数据泵”进行资源自定义并建立前台关系。“数据泵”采用开放式数据架构,容纳多行业数据资源并将其组合形成行业数据模型,不一味固化而降低个性需求,同时向其他引擎传递数据资源。
3.2界面管理引擎
界面管理引擎主要实现界面规划的自定义。界面管理引擎运用组件技术,与资源管理引擎对接,通过调用其数据资源生成菜单数据资源集合。同时采用整体框架式界面设计,可任意添加功能按钮及排列窗体。
3.3功能控制引擎
功能控制引擎主要完成流程控制的自定义。功能控制引擎运用组件技术,将平台基本功能如添加、删除、修改、打印、审核等进行整体封装,并通过以操作员为个体的操作单元进行软件操作授权。
3.4单据生成引擎
单据生成引擎主要实现单据的自定义扩展。单据生成引擎采用开放式数据架构,调用相关数据资源。并引用表格式框架,进行自定义设计生成新单据,并向报表引擎传递数据资源。
3.5报表生产引擎
报表生产引擎主要实现报表的自定义扩展。报表生产引擎自动调用单据内相关数据资源,形成报表数据资源集合,而通过编写数据库存储过程即可完成报表数据公式编写。
3.6查询引擎
查询引擎主要实现自定义查询。查询引擎运行数据库查询技术将多种查询模式进行组合,将数据资源作为查询对象进行各类查询,同时运用组件技术将其固化封装可被任何窗体调用。
4企业集团信息服务平台的物理模型及其运行过程
4.1信息服务平台的物理模型
基于ASP的信息服务平台是以企业集团Intranet/Extranet 为基础平台的Browser/ Server结构的网络系统,其物理模型为应用层、业务层和数据层3层结构,如图4所示。
(1)数据层。系统使用数据库系统存储过程、业务流程和用户相关数据。响应业务层数据请求,综合管理数据,并根据用户需求生成用户所需数据集。
(2)业务层。其功能为响应用户请求、支持用户过程定义、解释过程定义、生成过程实例并为其提供运行环境、调度实例运行以及为访问应用提供接口。
(3)应用层(客户端)。系统用户均需使用浏览器访问服务与系统进行交流。其中系统管理员主要完成流程建模、客户应用程序的开发、实例运行监控、系统维护、应用维护等任务;而系统用户则是通过浏览器完成日常工作。
4.2信息服务平台的运行过程
平台运行时,首先由系统管理员或用户根据业务需要利用平台提供的功能模组和过程定义工具定义业务流程并提交平台。平台接受提交流程后,工作流引擎按预设逻辑对流程进行描述,生成过程实例,将实例返回用户进行检验。如用户认可,则系统将过程实例存档,更新任务列表和工作流相关数据并将数据存入相关数据库;否则,根据用户的修改重新定义过程实例,直到用户认可。
在用户完成流程定义后,通过网络浏览器访问服务器进行日常业务处理。平台首先对用户身份进行检验,对用户进行授权。用户通过系统生成的图形化界面进行数据处理,平台根据用户输入数据完成相应任务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还用户。同时,将用户数据和相关工作流数据整理,更新相关数据库[1][3]。
5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企业集团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集成的需求日益增加,本文建立的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集团总部、各成员单位有效利用统一的信息系统实现集成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并为各成员单位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个性化系统提供了有效工具,该平台的应用有效利用了企业内外的信息资源,可大大提高集团企业的管理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雷,刘文才.基于Web服务和工作流的MIS框架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软件工程,2004,25(12):2234-2236.
[2] 罗勤. ASP模式在四川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2.
[3] 陈玮.计算机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3.
[4] 陈珂,殷国富,汪永超.基于ASP 模式的CAE 远程信息化服务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5,11(1):53-57.
[5] 王君华,马溪骏. 基于ASP 模式应用服务托管平台结构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7,10(5):13-16.
[6] 薛福任,辛华.工作流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24(8):70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