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狱》的终结
最出彩之处,正在于它强烈的政治讽喻和批判意识
王大骐
播了10年的《老友记》走尽的那一天,许多中国美剧迷夜不能寐;《欲望都市》告别电视后推出的电影版,奇烂无比可还是受人追捧……而对于中国观众,这4年以来,有一部美剧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剧集,它让观者食不下咽,如坐针毡,定时守候,激烈讨论,全情投入。
不是别的,正是2005年开始、已播出长达4年的《越狱》。
《越狱》讲述的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建筑设计师Michael为了营救含冤入狱即将坐上电椅的哥哥Lincoln,精心策划入狱,和哥哥关在一起。他布满后背和手臂的纹身居然是这座FOX河监狱的地图。于是一场早有预谋、胆大包天的越狱计划开始实施。他必须在30天内越狱成功,其间碰到各种各样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障碍,也有新的伙伴参与进来。
越狱成功之后,第二季8个人亡命天涯,在外面——更大的监狱,逃避利益集团对他们的围追堵截;第三季开始,其中几人又再次落入了凌乱肮脏的墨西哥重型监狱Sona,需要再一次越狱;而第四季,则是他们好不容易冲出了Sona,正准备在巴拿马过平常日子時,却又卷入到了政府和利益集团阴谋的泥潭中。
经历过无数命悬一线的危机,这条自由之路实在是太难走到终点,而今年5月我们终于看到了结局。
《越狱》的第一季,如一枚重磅炸弹,在美国本土掀起了一股旋风,一举创下1800万人次的淡季收视新高,随后在美国《娱乐周刊》的评选中,《越狱》当选年度新剧第一名,主流媒体纷纷用“革命性的突破”来形容此剧。与此同时,远在中国的观众也通过网络被它细腻的人物刻画、扣人心弦的戏剧张力所吸引,许多人在看完一集后都曾有“近乎窒息的绝望,因为实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多数人都是一口气看完第一季的。
可是第二季一开始,气势急转直下,由于剧情没有突破,在美国遭到了猛烈炮轰,收视率急速下跌。第三季更是比第一季少了300万观众。虽然本土收视率低迷,但考虑到其巨大的海外影响,FOX电视台一直将《越狱》保留至今。
虽然《越狱》收视率越来越差,但不可否认的是,男主角米勒的人气却越来越高涨。这位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在参演《越狱》前曾在好莱坞跑了10年龙套,终于凭借“Michael”一角红遍全球,成为名副其实的“万人迷”。触角一直延伸到了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他的两次中国之行备受关注,在上海和北京的短暂停留,吸引了众多影迷捧场,接机阵容比任何一位来华好莱坞明星都要盛大。
米帅忧郁的眼神总叫人沉醉,这个有着八国血统的演员,所扮演的Michael拥有多门学科知识:土木工程学、医学、化学、反侦学、心理学、密码学、地理学、公关学等等,他临危不惧的冷静和对局势的操控力,总能带领一帮“乌合之众”一次次地冲出险境,最终粉碎深藏幕后的阴谋。
除了Michael,其他剧中人物的刻画也可谓用尽心机。编剧摒弃了以往非恶既善的人物形象,在后现代的语境下,抛出了一道道诸如道德和正义之间的悖论式选题,尽可能地在剧中展现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于是所有的恶都是相对的,所有的善也往往以恶为代价——这种人性体察带有十足的不确定性,却十足真实,不断刺激着观者的神经。
与此同时,《越狱》的最出彩之处,正在于它强烈的政治讽喻和批判意识。人性的恶无非是常态,来自政治制度的恶才真正该被钳制和唾弃。该剧具有强烈的影射意味,四处洋溢着创作者对前总统小布什政策的揶揄。比如真正操纵副总统甚至整个国家的,是无所不在的“公司”(COMPANY),副总统的双手从一开始就沾满鲜血。这也是众多好莱坞大片或商业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政治隐喻,也是美国精英知识分子对当权者一贯保持深刻怀疑态度传统的延续。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越狱》已完结,Michael长眠地底。面对川流不息的日常生活,常能想起Michael常说的那句话:“Just have a little faith(再多一丝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