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春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观念转变和思想解放。思想变革释放出的强大动力引导着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其中办学理念成为高校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本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分析高校办学理念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解决传统与现代、基本价值精神与社会发展趋向、国际化认知与本土化认知、知识的理想性与实用性、多元主体等多重矛盾,有利于构建一个多重理念融合的平台,对于实现高校办学理念更新和实践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办学理念以人为本面向社会国际化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138-02
改革开放30年来,从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高考制度的恢复开始,高等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观念转变和思想解放,思想变革释放出的强大动力引导着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理念是实践的内在动力,教育改革与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这其中办学理念成为高校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高校办学理念是在高校办学过程中办学主体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传承与创新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是对办学“应然状态”的理性认识和观念整合,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观念体系。办学理念包括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是关于办学基本问题的深层透析,是办学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它从根本上规定了学校办学的走向。办学理念融汇了高校长期以来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思考,也融汇了对社会要求与时代特征的体认。办学理念贯穿于办学的整个过程,渗透到办学的各个方面,对教师、学生的目标追求具有导向作用,在教风、学风、校风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同的办学理念形成不同的办学特色和风格,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作为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培养国家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日益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同时,时代的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内部的新问题和新需要也相应产生,依靠传统的办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所以,高校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办学理念,找到学校特色发展之路。重新认识新时代背景下的办学理念对于探明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高校自产生以来就有其持久的追求,即人性中自由与独立的终极价值与至真至善至美的终极取向,具有超越性、永恒性和理想性等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政治化、功利化倾向正在逐渐淡化,而对人自身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追求却在显著增强。面对复杂多变的转型社会,高等教育渐次调整了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倡导将人的素质、精神、品行、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凸显出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照。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超越了功利主义的办学理念,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强调维持大学的理想和精神,使得办学理念进一步体现其应有之义。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就是在办学过程中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以人为本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是对人的主体精神的高扬与赞誉,是对人的创新潜能的开发与扩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是让人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崇高、体验快乐的教育,它将培养人的积极的生活态度、科学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作为旨归。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应成为高校办学的关键。这就要求在实践中坚持“教职员工教第一,师生员工生第一,学校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工作以学生为本”。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于一体,将学生作为主体性的人,作为一个有感情、有智慧,充满创造潜能的人,力求在教育过程中将他们培养成为一个与他们所受教育层次相称的具有雄厚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文化修养的人,具有独立个性、能够感受真善美和领悟到自由和尊严的人,追求人类文化要旨的掌握、在生理和心理诸方面和谐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以弹性。有弹性才有自由;给学生以选择,有选择才有特长;给学生以兴趣,有兴趣才有创新。同时,为教师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一种科学探索与人性诉求并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得益彰的氛围,一种不拘一格选人才、不拘一格育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氛围,一种倡导学术民主、推崇学术自由的氛围,一种鼓励敢为人先、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氛围。
二、面向社会的办学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高校本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积极扩展为社会服务的范围和对象。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了从管制型封闭式到面向市场开放式办学的变革。潘懋元曾提出:中国大学面向社会的进程。先是培养人才,然后发展科学,再到直接为社会服务。从发展过程来看,也是从单一化逐渐走向多样化,从经院式到社会化,不过发展的较迟……因此,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的发展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韩延明进一步提出:“大学当然要为社会服务,但不能定位于为现实服务。大学教育适应并服务于社会,不等于大学教育商品化和市场化……大学面向社会办学固然要适应社会变化和市场需求,但是它应以整个社会需求为参照系,它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关心物质生产,又要重视精神生产;既要正视市场,又要超越市场。”
所以,面向社会的办学理念要求高校在精神层面上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精神贡献和理性批判,使高校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和社会变革的推动力,这与高校追求独立价值及学术自由是一脉相承的,它排除了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更具有持续性。在现实层面上,高校要遵循教育、科技发展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在准确地把握学校生存和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抓住发展机遇。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确立相应的战略重点,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积极为社会服务。
三、国际化的办学理念
邓小平很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与各国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在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表现了更深层次的国际理解和文化碰撞。跨国办学、科研合作、学历互认已成为高校顺应时代潮流并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高校从创立之日起就以传播和创新知识为己任,而传播和创新知识是没有国界的。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展和高等教育自身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
国际化的办学理念要求我们一方面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了解和借鉴国际上被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的同时积极传播我国的教育和文化精粹,注重与国际的接轨,注重国际通用标准的研究,加强改革和调整专业、学科,互派留学生,加强学生外语技能的培养和对外国文化的理解、批判和借鉴。
四、多元化的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要求,使得高等教育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办学趋势。政府、教师、学生、合作办学者等多元利益主体的生成使得高校从基本运作到深层文化发展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以学生群体为例,改革开放初期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例相对较少,如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同时,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各国留学生显著增多,使得高校更加成为一个各种文化、观念、思想汇聚和融合的场所。高校内部这些亚文化的发展需要多元办学理念的包容。
办学的多元化要求办学者在多元主体之间进行有效平衡并在多种渠道和多样化办学模式中进行适当选择,找到重点,找准方向,即办学者应在一般性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树立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进而转化成全校师生认同的价值体系。
加强对传统办学理念的深刻反思和对时代要求的积极回应,是准确把握办学理念的重要方法。办学理念是一个顾及传统与现代,基本价值精神与社会发展趋向、国际化认知与本土化认知、知识的理想性与实用性、多元主体等多重矛盾平衡和发展的体系,这些理念超越了具体和局部的范畴,要求构建一个多重理念融合的平台,使高校真正实现“有容乃大”,促进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办学理念的更新,为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找准方向。
(责任编辑:王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