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
[摘要]当前,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想生存与发展,必须认真思考和选择适合自身的科学发展战略。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五条发展路径:即实施“质量立校”战略、“特色名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管理铸校”战略和“和谐兴校”战略。
[关键词]新建高校发展战略人才强校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131-04
截至2008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共计740多所,连同独立学院和专科、高职学校已达两千多所。高校数量的成倍增加和办学类型、层次的趋同化,使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以“新建”为契机,在“新”字上大做文章。既要立足校情,不盲从、不照搬,又要未雨绸缪,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掌握好发展节奏,力争在这场没人硝烟的战场上获得生存与发展。
一、“质量立校”战略:新建地方高校发展的坚实基础
质量是一所高校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新建高校虽然成立时间短,但应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理念,始终要把提高育人质量视为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质量观的核心,它要培养的是完整的人,而不是片面的人;是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人,而不是单向度的人。潘懋元先生认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限于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大学生非智力因素——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成长,不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以及一度流行的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新建高校要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己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之目的。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适当开设相当于西方通识教育课程的素质教育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及加强他们的人格修养;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指导性授知与主动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还应为他们多提供发表建议(或意见)的平台及施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多渠道、多形式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建立各类校园社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实训、实践等形式,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领域,进而增强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能力。
(二)加强学科专业的建设
学科与专业是大学教育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以及掌握的专长,对学生能否成才至关重要,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成功或失败的标尺。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应注重几个问题:
1.合理设计,整体规划。改变过去那种小而全,多而杂的学科专业布局;发展新学科或上新专业,必须经过专家论证、研讨,切忌贪“大”求“全”,盲目跟风,什么专业都要办或什么学科热门就办什么学科,而应结合自身条件客观冷静地分析、慎重对待。选择多科性院校方向发展而不是急于发展成综合性大学,可能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更适合新建地方高校所要走的路。
2.整合资源,突出重点。要在特色与质量上下功夫、做文章,重要的不是有多少学科专业,而是办出多少优势学科与专业。新建高校一般情况下财力比较紧张、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因此,应采取非均衡的学科专业发展策略与“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方式,合理配置人、财、物,重点扶持有希望办出特色的学科专业,形成拳头优势,真正打造出代表办学水平的“品牌”。通过大力支持优势、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设,可以带动其他相关学科乃至整个学校的发展。
3.建设退出机制,提高竞争能力。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对现有的专业进行专家评估,促使专业结构趋于优化、布局更加合理。特别是要加大对老专业、传统专业的调整改造力度,对个别已无任何优势的专业应尽早淘汰,或与其他专业合并,而不应一味迁就;对一些数年没有发展,在招生、就业上困难重重,特色与优势较差的专业,应考虑采取减少招生、隔年招生等办法,同时还要重视专业教师的合理调配,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避免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三)加强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目前许多新建高校都率先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并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评价制度,对确保新建高校基本的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还应扩大其外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重视教师胜任力评价,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是构成教师胜任力评价的依据,是将教师的知识、能力及其表现与教师应该具有的素质构成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是否胜任的判断,其核心就是教师素质评价。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方面,不少人以为只要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就理所当然胜任教师职位了,这种错误观点对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有必要通过加强对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潜力与能力,为人事部门录用新教师、各系部聘用教师、现有教师队伍的调整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改进教学质量评价反馈制度,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一个教师真实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它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性建议,帮助和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评价结果公开化和保密化的做法各有利弊,因此,在不断强化评价指标科学性的基础上,还应注重评价反馈制度的改进。首先,通过个人邮箱或书信等形式,将学生、督导组、系部的评价结果单独告之给每一位教师,让教师了解外界对自己教学水平的评价,这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其次,每周集中一定时间设督导员接待日,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师共同讨论研究,给予教师直接的帮助,提高其“教”的能力,真正做到“督”与“导”的有机结合和互补。第三,对学生反映意见比较多的教师,组织一个专家小组,集体听课,共同与其讨论,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3.实施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制度,促进学校更好发展。大学生满意度调查,从调查的内容上看,不仅包括学生对教师执教活动的评价,还包括大学的文化氛围、教育环境、教育服务和管理、教育活动等,是学生对大学经历的一种全方位评价;从被调查的对象上看,既包括教师,也包括行政、后勤等非教师人员。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目的,不是用来考核人员业绩,而是通过调查改进学校的管理、教学和服务,以提高大学办学的综合实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使大学能更好地面向市场,迎接挑战和竞争。
4.建立毕业生回访信息制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把学生送出校门,并不意味着学校的任务就完成了,社会才是检验人才质量的“质检员”。学校有关部门要定期开展对用人单位的回访,建立毕
业生就业档案资料库,了解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业务能力和表现,听取用人单位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合理化建议,并要及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以改进。此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跳出学校看人才培养质量,以不同的角度审视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特色名校”战略:新建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建高校有限的办学资源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决定着他们只能在几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明确一所地方本科高校的责任、使命,努力在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些基本要素上突出个性、创造特色,对提高高校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着力解决好办学定位问题
科学准确的办学定位是一所高校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风向标”,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时期,各行各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远远超出对研究人才的需求量,特别是需要大量的生产、管理、服务人才。社会需要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培养出的学术型人才和拔尖人才,也需要地方高校培养出来的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就对地方高校办学提出了要求,只有依托地方产业结构布局和经济发展现状,明确和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致力于培养高技能的专门人才,通俗地讲,即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地方高校才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
(二)加强人才竞争力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新建高校大多是教学型本科院校,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把为社会培养各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在培养模式上,要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去塑造人才,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宽于高职院校、实践能力强于传统大学,提高他们在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在培养方式上,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寻找合作伙伴,建立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机制,让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及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的改革和创新,造就出质量合格、技术过硬、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三)明确服务面向
高校的服务面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的学生应当到什么地方就业和为什么区域服务;二是毕业的学生在这些地方和区域,应当在哪个层次服务。就本质而言,地方高校是为发展地方经济而创办的。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急需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撑,以服务地方为立足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大量的、多层次的本专科应用型人才,既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地方高校办学的难得机遇和发展条件。零距离接触社会,多渠道交融互动,谋求与地方经济的双赢发展,已成为当今高校发展的重要取向。地方高校能否生存、能否办出特色,关键在于能否立足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提高相互的依存度,与地方共同建设互利互惠、协同发展的互动平台。
三、“人才强校”战略:新建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是大学的核心,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甚至决定着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培养和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建地方高校应花大力气抓好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强校工程”,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考虑。
(一)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加大培训力度
要严把进人关,并对新教师必须做好上岗前的培训工作。具体可借鉴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传统做法,如示范教学、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老教师“一对一”“传、帮、带”等。对于在岗青年教师,要将集中培训与日常培训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制度化的长效培训机制。培训以“师德修养高尚、业务知识扎实、教学技能娴熟”为目标,打造出一支不仅能够走上讲台而且能“站得住讲台、站得稳讲台”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动态管理。
新建高校自身拥有的优秀人才比较少,加之办学条件差,对外校拔尖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在目前急需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前提下,可以走“内培外引”、“竞争上岗”之路,尽快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1)要注重培养优秀人才。学校应打破论资排辈,努力营造富有活力、竞争力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和淘汰机制。通过公平竞争、择优明确、重点培养、专项资助等措施,把有强烈事业心,在实践中已做出成绩,取得重大成果,有较强科研教学组织协调能力的优秀教学、科研骨干教师选拔出来,并给予重点扶持和支持,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2)要引进拔尖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关键。许多事例都证明,在一所高校,某一学科有了高水平的带头人,就有学科的存在;学科带头人走了,该学科也就被带走了。学校要想方设法引进一批拔尖人才,以点带面,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3)要大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要勇于打破平均主义,敢于拉开差距,建立“重业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以此吸引和留住人才。(4)要加强聘后管理工作。在实行“评聘结合”改革后,学校还应加强教师聘后的管理工作,充分建立起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及与教师绩效挂钩的“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动态管理机制。
四、“管理铸校”战略:新建地方高校发展的有力保障
现代管理科学告诉人们,用好的制度管事、管钱、管人、管权是最有效的管理。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还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学校的各项管理,狠抓管理措施和制度的创新落实,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抓好教学管理
由于建校时间短,教学管理的制度不健全,教学工作规范运行的惯性尚未形成,教学管理工作的任务非常繁重。除了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和教务运行工作外,要把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课程建设、质量控制等深层次的教学管理工作上。要制定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相关规范、标准,把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对敷衍了事的教师要真抓真管,切实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出工不出力”的问题,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
(二)抓好学生管理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生源质量较差,大多是本科最后批次录取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欠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通过严格的学生管理,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秩序,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成才,这是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共同责任。当然,在严抓学生管理的同时,还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着力强化教育性、育人性功能。学生管理不同于其他社会管理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其教育性,这种教育性既来自
学校教育活动的本来目的与要求,也来自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的需要。学校学生管理目标的确定、规章制度的制订、管理活动的开展都要充分体现教育为主,都要体现对学生的引导。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在尊重学生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科学地谋划和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三)抓好管理队伍建设
人是管理要素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元素。一些高校行政、后勤管理队伍臃肿且人员来源复杂,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人凭经验、凭人情工作,缺少敬业精神,不能满足本科大学管理工作的需要。高校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必须抓好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在进行“瘦身”的基础上,采取培训提高、考核监督、在岗自学、置换岗位等形式,不断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努力打造一支观念先进、富有事业心、能力强的“少而精”的管理队伍。
五、“和谐兴校”战略:新建地方高校发展的根本动力
和谐发展是一种在承认差别、承认多样性基础上,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一种协调有序、持续前进的状态和境界。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对学校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为此,需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处理好领导与学术骨干的关系
领导和学术骨干分别代表着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如何协调两种权力的关系,充分调动教师特别是教学骨干的积极性,使他们心情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更好地发挥作用,是大学领导和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各级领导应当努力创造正气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学术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发挥好学术骨干的作用。同时要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善于团结、凝聚不同层次的教师队伍。
(二)处理好学生与全体教职员工的关系
广大教职员工一定要牢固树立学生利益至上,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和丰富的业务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学生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体现育人导向,把严格管理与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后勤服务人员要努力搞好后勤保障,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让他们在优质服务中顺利完成学业。
(三)处理好管理队伍与教师队伍的关系
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是高校的两大支柱,缺一不可,两者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有一定的从属关系。教师队伍是主体,管理队伍是为他们服务的。两支队伍和谐了,事业才能蓬勃发展。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学校的工作就是要以教学为主体,学校的管理理念就是要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
(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新建本科高校在建立初期,认真研究分析甚至模仿老本科院校所走过的发展之路是必要的。但一味跟着别人学,采取与老本科院校完全雷同的发展模式,办不出自己的特色,就有可能在本科办学的竞争中失败。一些联合升本的高校在合校前,在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已经积淀形成了一些宝贵经验,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自己的特点,面对其他本科院校办学经验,应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务实与创新的关系,挖掘、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在本科办学的平台上移植、继承和发扬优势,积极开拓进取,力争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
(责任编辑:袁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