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定位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2009-06-19 04:26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定位政府发展

汪 泽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方高校定位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对地方高校定位提出经济学角度的解读并探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定位财政政策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128-03

一、地方高校定位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一所高校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定位,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得最好”,对高等学校进行合理的定位能够帮助其摆正自身位置,立足现实,从而摆脱对求全、求大的盲目追求。总的来说,对于地方高校定位的研究,逻辑的出发点都是地方高校的发展要着眼于区域,根据地方需要培养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再深入一点儿分析,从内部来说,要积极促进高校改革,完善学科建设,培养应用、复合、外向三型人才,让自身的发展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外部来讲,强调高校的社会责任,要求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提出了地方高校的四大职责:(1)实施双重教育,提高区域劳动者素质。(2)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地区产业结构。(3)兴办科技产业,带动地方经济。(4)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还有一种观点是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定位,要把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在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以及学校内部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统一起来考虑。这些研究从一定角度指出了地方高校定位发展的方向和原则,即定位于地方,走切合实际的发展道路。这种定位虽有一定的合理性,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但没有认识到高校定位的根本性问题并不在于人的期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第三类观点,即要在整个教育和社会系统内部进行定位。这种观点来自于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它虽然认识到高校定位是一个系统性的而不是单一的对于地方高等院校的分类问题,但也忽略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因此,本文希望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高等学校定位问题,并阐述对于地方高校定位的一些想法。

二、地方高校定位问题产生的原因

要弄清地方高校该如何定位,必须先厘清高校定位问题的由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提高全民素质及加快科技发展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了发展的必要进程。教育部于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与知识贡献。”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政策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计划》与《决定》作为指导新世纪初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政策文献,其所确立的2010年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的目标,鲜明地表现出我国已作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决定。虽然两份文献中没有提出“大众化”一词,“但是由于15%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主要标志,因此达到15%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通常被理解为同一含义”。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经过1999年到2006年连续7年时间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0%上升到了21%,高等教育正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规模急剧扩大、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滑坡、办学经费不足、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等诸多矛盾亦随之而来。一方面,高校规模的扩大并不仅仅表现在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随着高校合并以及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很大一部分学校开设了以前从未开设过的专业,一些学校甚至盲目上马并不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所有院校都在向着大型化和综合化发展。另一方面,从我国高校财政收入的角度来分析,高校收入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政府直接财政拨款,二是学费收入,三是自筹经费(主要为贷款)。高校规模扩大加剧了高校对财政拨款一学费及贷款的依赖。从财政拨款角度看,政府财政拨款的倾向性决定了大学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财政拨款对综合性部属大学的倾斜加大,致使大学的发展倾向于同一模式;从学费的角度看,综合性大学显然在规模上有着先天的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扩大自身的规模效益;从贷款的角度看,中国大学的贷款主要为固定资产的抵押贷款,这更加促使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扩招圈地。同时,政府为解决高校盲目扩招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将地方高校的权力下放,试图刺激高校自身进行有效的市场机制运作,促进资源重组,力图扭转局面。然而,这一政策的实施并未起到预期的作用,对财政资金来源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重了不利局面。因此,高校定位混乱不仅仅是由于理论层面认识不清造成的,更多的是由于财政政策上的倾斜以及高校对于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争夺所致。

三、地方高校与政府的关系

地方高校与政府的关系,与非地方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大体相同。马克思曾经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物质交换,有了物质交换就有了经济活动,因此,世间一切活动都是经济活动。所以,当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时便会得出一个清晰的框架。我们首先分析高校本身。现代大学职能论认为,大学有三方面的职能: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但详加分析我们会发现,服务社会的职能完全取决于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这两个基本的大学职能。服务社会要通过大学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来加以物化,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大学的职能依旧是研究和教学。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正是由于服务社会职能的存在使研究和教学产生了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使大学重新审视自身的社会责任: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对社会责任的追求,高校的教育职能越来越市场化,在人力资本论的推动下,人才越来越被看成是一种商品或资源,而大学正是生产这一商品或资源的“企业”。因此,尽管教育本身是一种立足于人的发展的非经济活动,但在国家公费教育投入比例逐渐缩小的情况下,人们仍愿自行支付教育所需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活动已经带有了经济活动的属性,部分地遵循了市场运作的机制。然而这种市场本身并非完全自由的竞争市场,各个学校间的发展差别更多的是由于财政政策的倾斜而造成的,而非完全性的市场机制在起作用,

“看得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但我们应该看到,在一定的幅度内,高校的教学职能领域实行市场机制还是存在着理论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从科研的角度看,却存在着市场失灵的情况。如果将科研视为一种生产活动,其产生的商品就是知识和技术。我们首先要承认一部分

知识和技术是可以作为商品来出售的,这部分商品在具有经济价值的同时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利益,因此,这部分科研成果是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我们要着重讨论的是另一部分知识和技术,即那些无法直接转化为经济利益的知识和技术,这类知识和技术或是纯粹的精神财富,如人文学科,不存在或少量存在经济价值;或是各基础学科,虽然存在经济价值,但很难直接转化为经济利益,市场失灵的情况必然存在。完全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重新配置是不可行的,政府便成为了知识这种公共物品的唯一购买和支付者,政府和高校的关系便转为市场关系。这样,外部交易内化,化解了巨大的交易成本,形成了组织,达成了内部契约,使交易可以继续下去,政府和高校的关系又转变为组织关系。同时由于政府是唯一消费者,便形成了买方垄断,必然导致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和高校的关系便转化为委托——代理关系,实质成为一种博弈关系。由此,政府的政策对于高校的巨大影响就不可避免了,高校定位问题的产生便有其必然性。

四、解决地方高校定位问题的建议

高校定位问题的产生并不是由于理论层面认识不清所致,而是由高等教育制度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基于自身的发展,高校对于教育资源的追求是必然的。而基于建构理性,理论层面的认识无法根本性地解决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更多的是要根据演进理性从体制和政策层面加以引导。解决地方高校的定位问题,其实质是想通过对地方高校的自身属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进行资源的有效重组,提高地方高校的效率。当然,这一过程应通过市场机制自发演进形成。高校定位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由于高校对于政府的过分依赖,二是由于垄断市场的存在,导致高校自身竞争力的丧失。因此,地方高校合理定位后要解决的是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其实质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也就是高等教育市场化问题。但高等教育市场化部分已实现,而目前要解决的是无法市场化的那一部分,也就是人文和基础学科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政府在职能转型过程中机制的不完善,无法通过行政手段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因此,解决地方高校定位问题首先要改变政府的政策和财政导向,通过经济手段来加速或控制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财政拨款的分化上:人文及基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依靠政府进行直接拨款,拨款额度至少和其他学科保持相同水平。对于拨款的分配,应进行学科内的纵向比较而非学科间横向比较,通过演进性评价而非建构性评价予以指导,重点建设学科可适当进行建构性评价;对建设中学科提供额外建设性拨款,对已基本建成学科提供创造性拨款。拨款权重可以弹性调整:对各校现有学科发展情况进行等级评分,根据各自发展的情况(发展阶段对比原有情况的权重或百分比)进行拨款。这样,一些学校的弱势学科或者被直接淘汰,或者迎头赶上。这里同样会产生两个问题,一个是评分和评级标准的制订,一个是最终结果可能会导致学术霸权或学术垄断。对于第一个问题,评级评分标准的制订必将产生一种导向性,对于标准中权重较大的部分的发展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不利于学术的自由发展,因此,笔者提倡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性,以促进学术争鸣的发展。对于学术霸权问题,由于拨款产生的“马太效应”,使一些学校的某些学科成为该领域内的绝对霸权,这就需要加强对拨款的控制。可以成立多款项拨款,即将拨款分为若干种,例如可以一方面根据绝对发展情况的评价进行拨款,另一方面根据相对发展情况进行拨款。其根本目的在于形成体制内市场竞争。

上述分析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地方高校定位问题的本质,能够更有效地加以解决。同时希望所论尝试性建议能够对解决地方高校的定位问题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定位政府发展
难与易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完形填空三则
理想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