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智慧而训

2009-06-19 04:26石志敏陈江英李尧英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专业技能师范生

石志敏 陈江英 李尧英

[摘要]把知识的简单堆积和技能技艺的熟练操作作为师范院校的存在价值,无疑是浅薄的、短视的、庸俗的、势利的。在师范生教育技能培养上,存在着缺乏前瞻的带有强烈科学管理思想和行为主义倾向的训练模式。本文在分析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技术主义偏执的基础上,提出以教育智慧为导向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设想,并指出实现途径。

[关键词]教育智慧教学技能反思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119-03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科学,是技术又是艺术。而其作为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作为技术是能够通过职业训练掌握的。在这样的理念驱使下,国际教育界对教学技能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掀起新的热潮,尤其得到了师范院校的高度重视。

一、表象分析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而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师预备队伍的社会重任,因而使师范生掌握较为熟练的教育技能是师范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不尽如人意,表现如下:

1.技能过于细化,缺乏整合

国家教委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把教学技能分为五类:(1)教学设计技能,(2)教学媒体使用技能,(3)课堂教学技能,(4)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5)教学研究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主要设定了十项基本技能:导入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变化技能,综合教学技能。由于种种原因,第十项技能往往得不到应有重视,训练主要采用微格教学的方法。由于微格教学无法克服的天然缺陷——过于重视局部单项技能的割裂强化训练,学生难以整体把握教学技能在实践上的综合应用,这样的技能培训一方面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课堂的效率,另一方面却使受训者在不断完善的程式化课堂教学技能养成实践中悄然地漠视了课堂的动态性、生成性和复杂性,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感。

2.理论知识与技能二元割裂

传统师范教育的技能培养中,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是分开的,其实质是割裂了知识与技能的内在联系,忽视教师各种专业素质间的相辅相成性。教师技能培养主要由教学法(课程教学论)等课程完成,缺乏教师基于教学理论和技能有效整合训练的专门模块,忽视了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之间的天然联系。

高师现行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课程理论高度抽象概括,过于强调知识性和逻辑性,缺乏科学实证研究,不能很好地分析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诚然,着眼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理论探讨是需要有相当的抽象层次的,但我们仍然感到关于教学论研究对象、任务、学科性质和逻辑结构的讨论过于抽象,似乎渐渐游离了火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实生活,变得枯燥乏味起来。不管你是否承认,无论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还是将来要做“人民教师”的师范生,都不会愿意听我们抽象地谈论什么“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任务、学科性质”。理论与实践有较大距离,忽视了对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学各要素的研究,原理多、原则多,存在着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现象,缺乏与教育实践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紧密联系,重视理论知识,轻视教学技能,难以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素养。

3.技能培养的“去智化”

不得不承认,很多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对于师范生的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是高度重视的,也有一大批责任心强和有着丰富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师技能培训能够严格要求。然而师资队伍毕竟存在着理论素养不高的缺陷,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培养大多局限于教师个人的实践经验;就技能而谈技能,缺乏对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把握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反而导致教学技能的程序化,僵化的模式导致教学灵感的缺失,难以上升到教育智慧的境界,影响其以后作为教师的专业技能的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当代教师教育的重要方向,但功利化的工具理性却使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教育背离了原初的发展轨道,走向了一种技术的偏执,使受训者思想上有沦落为严格的教学活动技术路线执行者的危险。

4.真实环境缺失,主体意识淡薄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对自身主体地位、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学生主体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其头脑中的反映。在多数师范院校中,教育技能培训往往采用先微格理论课一观看示范带一分组试讲一评价一试讲一评价反馈的单一模式。面对的是帮助自己进入角色而“扮演”的同学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生,真实环境的缺失产生了表演作秀意味,难以激起“教师扮演者”的真实体验、自我思考和自我意识,难以形成有效互动。而主体意识的弱化决定着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低程度化,从而决定了其主体发展的低水平化。

二、深度思考

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缺乏对教育智慧的理解。缺乏“灵性”的教育技能训练无疑是机械的、僵化的、违背教育本质的,没有以教育智慧为根本目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养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难以得到学生主体和社会需求的认同,更难以把技能训练的结果转化为自觉实践和反思。在这种理念下严格训练的师范生走上岗位后大多会成为合格的“教书匠”,和新时期成为教育的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反思者的要求相去甚远。本研究认同教育智慧的双重含义: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和处理偶发事件的自我创造能力,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对人生意义的自我拷问和智慧人生理念的执著追求。

怀特海指出,在古代学校,学习者学习的是智慧,而在当代学校,教授的是学科……,标志了多少世纪来教育的失败。同样,如果我们在师范生技能培养中让学生得到的仅仅是教师教育技能,也不得不说是我们师范院校的失败和中国未来教育失败的预兆,因为今天受到严格机械僵化训练的师范生就是明天不称职的教育工作者。

三、思考与建议

1.提供生成的真实环境,延长教学实习时间

教学实习是地方高师培养成果的一次重要检阅,也是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在真实环境下的“实弹演习”。教育实习是一门以检验、考核和提高学生从师技能为主的实践课程,高师院校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存在教育实习时间较短,学生上课课时较少的问题。应借鉴国外师范生培养模式,延长实习时间;进一步建立实习基地,提供真实环境,让教师技能培训更多地走向真实的学生课堂环境,面向真正的具有学生心理特征的客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2.提高哲学理论修养,强化反思意识

哲学是智慧之母。哲学的学习能增强人的智力,使人掌握许多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可以称为直接智慧,智力层次的智慧。哲学能够提供正确的世界观,而有了正确的界观,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最聪明的人。这可以称为间接智慧,属于世界观层次的智慧。理想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智慧性的创造活动,具有超越性、否定性和批判性,而哲学是智慧之源。当教育智慧有泯灭于日复一日的技术理性之手的危险时,教学反思当仁不让地成为教育智慧重构的必经之路。

教学反思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途径,思维的独立性通常表现为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盲从、不轻信。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应该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体验,反思和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技术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主要区别之一。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本身应是研究者、反思者,而且“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反映了人类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不断追求,是现阶段培养优秀教师、学者型教师,加速教师专业化的有效形式”。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GJ,1989)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见,在对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中,反思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

3.弘扬大学时代精神,摒弃“唯知”、“唯技”观

大学精神就是一种求真精神、一种自由精神、一种道德精神、一种时代精神、一种创新精神,一种对智慧的执著追求。作为思想和真理的发源地,大学应该承担思想前沿阵地的重任,把知识的简单堆积和技能技艺的熟练操作作为大学的存在价值,无疑是浅薄的、庸俗的、势利的、短视的。在教育技能培养上,缺乏前瞻的带有强烈科学管理思想和行为主义倾向的训练模式必将导致受训者精神世界的苍白,持续发展动力的缺乏,为师范生以后走上教学岗位墨守成规埋下了隐患。

把“以适合传播、传递的方式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乔纳森)作为当前我国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的真实描述,无疑是确切的,我们当前的师范教育尤其是其专业技能培养的机械模式,是新课改难以得到有效推行的原因之一。

4.树立终身学习观,避免急功近利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终身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才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只有培养师范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促其终身吸收新的知识,学会自由批判和独立思考,学会创造并通过创造性的工作促进发展。只有培养师范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态度,才可能避免师范教育急功近利,教师的专业技能才能够得到持续发展。

终身学习既是人应当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人必须对社会及自身承担的义务与责任;终身教育既是社会的需要,职业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四、结语

当前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目标仅仅定位在对教学技能的牢固掌握和谙熟这一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把教育智慧作为教师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导向。教育智慧才是支撑教学技能并使之保持活力的内在动力。基于此,我们认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的全新目标是走向教育智慧生成的教学技能训练。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成熟的标志。对我们师范教育来说,教育智慧作为一种潜能是可以开发的,也是有待开发的,对教育智慧的追求应该是永无止境的。教育智慧是爱的智慧,师范生应该具有对教育的爱,用爱去包容一切,创造一切;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带着理性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昨天,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并在更高的层次上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素养,形成自己的教学技能,为将来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专业技能师范生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教育改革对高校文秘人员的素质要求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