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新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网络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失衡的情况,提出了基于约课的生态化整合教学模式,旨在建构师生主体与环境,教学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教与学,课前、课堂与课后,课内与课外之间的生态平衡。该模式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态平衡整合模式约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79-04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2004年,在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要求》(大学英语)中明确提出建立“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自2002年以来,以大学英语为突破口,教学改革经历了启动酝酿阶段、试点阶段和目前的实施阶段。出版社研制了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提供了个性化、交互式、立体化、自主性、可管理的学习环境,使教学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目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存在整合模式粗犷、平衡缺失等困惑。为此,本文在厘清整合模式概念的基础上,以教育生态学为基点,首先分析了整合模式存在的失衡状况,然后提出了基于约课的生态化整合模式的建构,期望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提供借鉴。
一、教学整合模式
教学模式的含义有各种界定,纵览各家之言,可综合理解为:在一定教育理念支撑下、为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创建新型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所采取的系统化、程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体系,简单地说,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或策略的稳定组合与运用,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其中传递策略包括知识传播方式如媒体的运用、交互方式的选择等。
整合模式是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整合的实质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课堂、课前、课后教学阶段的划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有两种,即“课内整合教学模式”与“课外教学整合模式”。目前,前者主要是基于多媒体演示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后者为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主要有WebQuest和Just—in—Time Teaching(简称JiTT)两种,前者相当于“研究性学习模式”,后者称之为“适时教学模式”,即学生根据教师在教学网页或教学辅助平台设置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检查预习结果,以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和教学策略,完成课堂教学,而在课后则要求学生开展“难题探究”(Wrap—up Puzzles)式学习。在课堂中,通过课堂展示、角色扮演、操练与练习等形式,开展各种各样的讨论与辩论式教学活动,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全班性的讨论与辩论。因此,整合基本上还是属于一种“课外整合模式”,或者说是一种“以课外整合为主的课内外结合模式”。
二、教育生态学
海克尔在1869的过程哲学中提出了生态概念,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976年,Lawrence Cremin把生态学引入教育学领域,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此后,有很多学者运用生态学的联系观、平衡观和动态观考察教育文化、教学环境、课堂、课程、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可持续发展等教育诸方面的平衡状态。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个体与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彼此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教育生态学关注学习个体在群体中的竞争与共生所获得的能量信息交互,在与环境的平衡互动中得到适应和全面发展,进而实现教学目标。宏观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如不同时空的课堂环境、网络虚拟环境)、社会环境(师师、师生、生生群体)、学术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文化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旨在建立适合学习主体的网络化、立体化的学习环境,建构“教师主导一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使网络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课内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兼容性课程菜单,建立生态化的多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分层级的师生协作管理平台,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全面发展。
整合中的多元化、立体化、兼容性、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教育生态学理念,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得以实施。
三、教学整合模式的失衡
教育生态学要求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诸要素之间通过教学模式的选择达到动态平衡。目前整合模式中生态因素的失衡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的失衡
教育生态理论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要求生态空间环境适合教育生态主体的承受力和耐受度,如果超出了教育群体最适当的群聚度,教育主体就感到不适,影响教学效果。如口语教学以活动为主,课堂要求学生在20-30人之间;读写课堂以讲授为主,可以50-60人;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可以达200-300人。如果课堂分组,每组在6人左右较合适。可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不分课程、不分技能大多集中在40-50人之间。如英语教学,听说读写综合在一起,上读写课时课堂压力不足,而到口语练习时又显压力过大。在时空上,几乎所有大学,不管什么课程都是2节课为一个授课单元,不管生理上、心理上是否适应,都必须定时、定点到课。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中心由于人数较多、管理滞后,致使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之间处于松散状态。且网络课程单一,有的居然是纸质教材的翻版。
(二)教学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失衡
在教学目标上,目前的教学偏重于对知识点的要求,而对学生的情感疏导、学习风格的张扬、个性的发展缺乏具体的操作,阻碍了学生的整体进步和全面发展。虽然强调个性化学习,但同样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考试又去个性化,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毕业文凭、某种证书(如四、六级证书)。虽然强调自主学习,但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仍然是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要求和培训方案,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停留在理念上,可持续能力发展和全面发展也多停留在理论层面。
(三)教与学的失衡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虽然强调教师主导一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但作为教师主导下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是否适合学生不得而知,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教学设计的协商中去,只是跟着教师走,不管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还是学习吃力的学生都要求同一步骤,使教与学脱节。即使实行分级
教学,也只是通过一次分级考试给学生贴上好中差的标签,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挫伤了相当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有些学校施行学生选教师制,但也未能解决进度单一、教学时间固定等问题,况且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范式是否与学生偏爱的学习风格相对接也很难说。
(四)教学三阶段(课前、课堂、课后)以及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失衡
在教学的三阶段中,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检查大多通过提问进行,对整体学习情况了解不够。另外,学习的知识技能不能有效应用到工作中去,学了十几年英语的大学生听不懂英语新闻,这进一步说明了教学三阶段以及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失衡状态。
四、建构生态化的整合模式——基于约课的教学模式
(一)目标
师生根据自身生理、心理、知识结构、教学风格及教学目标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如不同时空的课堂环境、网络虚拟环境)、教学内容、计划、教法和课堂组织形式,通过群体活动(师生、生生课堂活动),实现个性化教学,达到环境、师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模式设计
通过网络约课,整合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模式。约课不仅包括学生约课,也包括教师约课。根据生态学的原则,具体约课设计如下:
1.师生主体与环境的平衡设计达到生态平衡
这里谈的环境主要包括网络和课堂学习环境,两者通过网络约课实现有机结合。通过网络平台整合学习主体与环境,使之达到生态化平衡,包括三大系统:教学/学习系统、教学/学习资源库和教学/学习管理系统。这三大系统中,第一部分“教学/学习系统”是主系统,包括网络课程、自主学习、在线测试、第二课堂、自动答疑系统、师生交互系统、基本WEB的虚拟学习系统等,构建了生态化教学共同体。资源库不仅可整合(电子)教材,而且可融入师生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原生态创造的、自主开发的素材和课件,包括教师对各种知识源进行提炼、加工和再创造的主题学习资源、优秀的教学录像、名师的学习策略与文化讲座、教学案例、电子教案,还包括富有创意的学生作品、师生交互资源(如网络在线作文)、各种考试专题讲座、在线测试等等,旨在达到师生主体与网络环境的融合。教学管理系统能够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能记录学生个人信息以及学生平时练习完成情况,促使生态化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
课堂面授设计注重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生态化课堂环境。在课堂面授时间方面,主要安排在课程固定时段供学生选择,形式主要是两节为一个授课单元。有的亦安排在非固定时段,一节课为一个时间单元。根据师生生理与心理特点、环境的承受程度,口语课堂约课人数以30人为上限,小组活动以6人左右为宜,阅读课堂可达50-60人,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可达200-300人。
通过动态约课软件,整合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学生首先进入网络教学平台分级测试系统,进行定级测试分级,不同级别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起点学习。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进度和个性化要求,在授课发布时提供不同内容、进度,不同教学风格教师、不同授课时间和地点、不同密度的不同课堂组织形式。每周安排一节网路自主学习和课堂面授,课堂面授课学生可一节课一约,也可两节课一约。在学习阶段,学生首先完成每单元网络自主学习,才能在约课软件上向教师预约课堂面授,完成课堂教学后,进入下单元学习。教师在课堂面授中就学生网络学习的内容进行提问检查、讲解、操练运用,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在系统中登记学生单元学习成绩,作为过程性评估依据。
2.教学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平衡设计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认知、情感和人格在学习过程中的“全人参与”。人本主义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中提出了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认为学生有天然的学习潜能,学习是学习者主动个人意义的建构过程;保护学生的自我形象,尊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和个人情感;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教育,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做到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选择个性化学习方法、自主评价学习结果、自主协作管理,培养有责任感的人;个体在学习共同体中建立和谐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
在自主学习方面,通过网络测试定级,帮助不同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计划,通过固定学时的学习,分别达到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起点课程,修完规定的学分后终点也不同。注重因材施教,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兼容性课程菜单,建立一个由“指令性”教学与“指导性”教学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融一体的课程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如大学英语,显性课程包括1—4级课程、四级后续课程(语言技能提高类课程,如高级阅读、视听说)、分方向课程(如科技英语翻译、外贸阅读与函电、文学与文化)、专业英语辅修课程;隐性课程包括第二课堂活动,如电台英语。
自主学习和约课面授可增强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主要原因是网络学习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重复练习,进而提高了成绩,而且教师课堂评价成绩多以鼓励为主。通过网络记录,学生能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进一步增强了自我意识。通过网络成绩记录以及教师上传的成绩和评语,及时了解自己英语学习方面的强项和弱项,从而增强了自我效能。在学习动机方面,通过看英语电影和文体节目了解英语文化,增强了融人性动机。通过网络选课,部分学生的焦虑程度可能有所增加,原因是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的缺乏、对网络学习的不熟悉及软件的故障、分级、快慢进度的竞争等,都会使学生感到不适、恐惧和不安。但随着技术性问题的逐渐解决、环境的适应,焦虑程度会慢慢降低。另外,适当的焦虑可以使学习者保持警觉、集中注意力、增强冒险精神、勇于尝试新事物,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自尊较强的学生,能有效地克服焦虑。
可见,新的整合模式由完全关注课程考试成绩转移到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态化评估,关注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习信念等情感的调节,关注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在完成教学目标中实现全面发展。
3.教与学的平衡设计
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以学为主”体现为网络自主中心的学习,具体内容是以输入为主的基本知识的接受,如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听力训练,在线写作的资料查询,以及学生自主测试与评估。学习主体(学生)以网络平台为媒介,通过团体的协作完成客体学习目标。自主学习需有主讲教师的指导,包括学习任务的布置、学习策略的指导、下课前的归纳总结及管理。“以教为主”体现为课堂小班教学,以输出和技能训练为主,如口语课、读写译课。后者强调四个侧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以及点评学生的习作。课堂教学也需结合小组协作学习,通过教学主体的团体活动,完成客体的学习目标。
课堂组织方面,要充分张扬师生的个性,因此有课堂面授发布快、慢和正常三种进度不同、强度不同(2节课或1节课一次)、密度不同(每周上或隔周上)的面授课供学生选择,只要完成固定的课时即可。通过约课,师生对教学进度进行了协商,搭建了个性化学习平台。快慢进度培植不同的群体、任务小组,形成差异,促进竞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原来起点低的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加入到较高级别的群体学习,避免了一次分级定几年的状况。
不同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教师。认知受文化、社会的影响,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偏爱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范式。分析型学习者喜爱支架式教学和线性学习模式,中间型学习者喜爱抛锚式教学和分支式学习模式,整体型学习者喜爱随机进入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式学习模式。不同学生可选择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范式,使学习模式与教学范式相对接。
4.课前、课堂与课后,课内与课外结合设计
生态系统理论观点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有是开放的,才能实现与外部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生存与发展。学生首先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完成课前学习任务,然后才能通过软件约课参加课堂面授。教师上课前通过网络平台检查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情况及正确率,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教学。课堂通过问答检查、独自、对话、讨论、演讲、辩论、调查访问、项目学习、影视角色扮演等形式完成对知识的运用,同时对下一单元任务进行布置。在内容处理上,注意对教材的拓展,并布置课后拓展练习和难题探究,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
基于约课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使网络自主学习与课堂整合在生态平衡方面得到了改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在语言水平提高的同时得到了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个性的发展有一定的度,因此;约课的自由也需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同时,学生的情感焦虑需要得到进一步调节;自主学习能力如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选材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课前、课堂、课后的衔接需要加强,课内向课外的迁移需进一步强化。
(责任编辑:赵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