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利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820147-01
课堂教学是学校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每堂课应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新课程背景下,广大老师要面对的是如何有效的管理课堂,从而保证自己有效备课的实施,保证学生最大限度的有效学习。而今天的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他们如何在课堂中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完成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各项目标?他们在数学课堂上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真正提高。
一、课堂气氛
调查和研究发现:学生喜欢的课堂气氛是轻松活泼、多讨论的、民主的。而不喜欢严肃拘谨、压抑、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保持一个较为严肃的学习气氛:课堂上学生坐姿端正,不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以便让他们能按照老师的预想、老师提供的模式、老师要求的方法从事课堂学习行为。这实际上是受到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剥夺了学生与老师平等参与课堂的权利,也剥夺了他们探究新知、追求真理的热情和活力,这样的课堂是难于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接班人的。所以创设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
当然,创设民主化的课堂气氛不是抛开课堂纪律的约束,因为初中生的自制力比较差,如果没有一定的纪律约束,容易产生许多课堂问题行为,最终使教师无法正常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也无法正常学习。因此,一定的纪律约束还是必须的。
二、学习环境
研究发现:学生需要的是同学之间友好合作、互相讨论问题的学习环境,而不是同学之间互不干扰、自己学习自己的知识、自己听自己的课的学习环境。
这里的互不干扰其实是指“独立学习”,是指学生独自阅读理解、或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独创精神,克服依赖思想。而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之间在合作学习中通过相互讨论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或者是共同研究解决某个课题,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更能使其学会如何学习并改进学习方法;有利于增强集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合作观。
但是,独立学习与讨论分享合作学习二者之间本身是没有矛盾的,它们之间并非孤立,而是相互作用的。因为任何讨论合作都是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不会自主学习,不能独立思考并尝试去解决问题,没有体会,在讨论合作时又能讲出什么来呢?必然使讨论成为没有目的、没有结论的漫谈。因此我们建议:先分析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能力,把较容易的问题,放心地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较难的、研究角度较多的或研究工作较繁琐的,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尝试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解决,然后再进行分组,把自己研究的程度和角度、研究中遇到的困难、研究的方式方法等,放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最后以集体的名义呈现学习的成果,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分享。
三、教学模式
现在的学生不再只喜欢只有老师一人表演的讲授式,而是更喜欢那种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互相交流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新课程倡导“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
四、教学内容
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得到的是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方法、解题技巧和数学实践,最不喜欢的就是枯燥地做习题,更讨厌题海战术。
在当下素质教育的新阶段,教师与学生的新型关系日益明朗,即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上新的平台,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课堂的引导地位受到足够重视。这种势态已经深入作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首先,课堂教学应当着眼于知识的应用与巩固,并灵活应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可以大概对前面所教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再通过一组或几组题加以考查,逐步引导学生巩固和发掘知识点。其次,课堂教学还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实践是掌握知识的最为有效的方法。教师的引导应当是针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的前奏。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动脑独立思考,经过实验、操作、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活动,自己“发现”数学结论,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最后,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衔接,促进学生的思考向新知识推进。数学知识寓新于旧。因此,以旧引新是最基本的教学策略。
五、数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如今的学生喜欢的是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善于指导学习方法、有爱心、有感召力的优秀教师,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严格、严肃认真、不拘言笑、封建家长式的老师。
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自己应有良好的品德素质,而且更应该适应当今学生思维灵活多变,接触新观念新思潮较多的实际,能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巧妙而及时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辨别各种思想和价值观的是非美丑,培养他们独立的思辨和审美能力,从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数学教师不再仅仅是数学方面的专家,更是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科类知识可以帮助数学教师展开科学的教学活动,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并按照这些规律和特点设计数学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再次,数学教师还应具有冷静的性格、宽广的胸怀、高尚的品行,饱满的情绪、昂扬的精神、生动而富有诱导性的语言,这样,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才会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达到师生间的心心相印、情感和谐,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益。
最后,数学教师不但应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确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等,而且还应具备反映新世纪要求的特殊能力: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此外,还应具有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调控和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对数学课堂的需求有了明显的提高,广大教师应该在优化课堂教学上狠下工夫,并且在提高个人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努力进取,才能适应科学飞速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