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2009-06-18 04:42
新媒体研究 2009年16期
关键词:王守仁全书良知

牛 非

[摘要]王守仁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更是一位具有深谋远虑的教育家。他从致良知的哲学观点出发,提出儿童教育体制,希望教育可以使人达到“明人伦”的思想境界。他的许多有见地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现代化的今天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王守仁儿童教育致良知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820157-01

王守仁,字伯安,明代浙江人,他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曾在明阳洞读书讲学,自称明阳子,后人又称他为明阳先生。他一生大部分时间虽忙于政治活动,但从未中断教育事业,开创了多所书院。他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曾创造了“环坐而听者三百人”的盛世。

王守仁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他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塑造和改变的时期,如果能够抓紧这一时段的教育工作,对每个孩子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严厉地批判了当时的儿童教育方式,并针对当时的教育漏洞提出了耳目一新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他十分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强调儿童的品德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他的儿童教育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德育教育

王守仁从“致良知”的理论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的最多,受外界市侩思想的影响也最小。因此,教育要及早抓起,这样才能尽量保留儿童的“良知”,使其减少蒙蔽。王守仁颁布的《教约》中规定到:“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并要求“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1]

他本着“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思想观念,认为能否做到“致良知”才是平民与圣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因此,他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能够达到“致良知”、“明人伦”。这样,教育就应该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儿童的道德智力,使儿童能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这也体现了王守仁作为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情怀。

二、针对儿童自身特点展开教育

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更多的是把儿童看作是“小大人”,认为儿童与成人之间没有本质性的不同。而王守仁则把儿童期看作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特殊的发展时期。他认为儿童处于萌芽状态,只有精心地栽培和灌溉才能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他最强调的是,儿童和成人有根本的区别。“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摧挠之则衰萎。”[2]他认为,按照对待成人的方法去教育儿童,肯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教育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出发,采取“栽培涵养”的“诱”、“导”、“讽”的方式,来代替“责”、“罚”的教育方法。他强烈反对体罚行为,他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他把体罚儿童的教育方法及其后果揭露的淋漓尽致,他说:“近世以来,教导幼儿和童子的人,每天只知道教他们诵读辞句,书写文字,要求他们检点约束,却不能用“礼”来诱导他们,要求他们聪明起来,却不能用“善”来加以培养。而用鞭子毒打,用绳子捆绑,把儿童当作监狱里的囚犯看待。其结果,儿童也把学校视为牢狱,不肯上学,把教师看作仇人,避不想见。这样的教法,实际上是迫使儿童去学坏,想要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那里能办到呢?”[3]他对当时“日惟督以旬读课仿,责其检束”,对儿童“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教育现实的无情的批判,对扼杀儿童天性的施教方法的抨击,真可谓是入门三分,切中时弊。他认为只有让儿童在愉悦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才能使儿童的天性获得释放,志气得到激发。

三、教育内容多样

王守仁认为,当时针对儿童的教育内容及其单一,不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也不利于儿童全面发展,应该在传统的“读书”之外,增加“歌诗”、“习礼”。为此,他特意在《教约》中制定了一份课程表。“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4]他认为“歌诗”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志向和意志,还能使儿童真正的宣泄自身的情感,也有助于儿童内心犹豫和烦恼的消除,起到调节儿童情感的作用。“习礼”不仅能使儿童更加注重自身仪容和仪表,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还能“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达到锻炼身体,强壮体魄的作用。

四、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王守仁认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儿童教育和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他指出:“各童生之家,亦各通行戒饬,务在隆师重道,教训子弟,勿得因仍旧染,习为偷薄,自取愆咎。”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初始,家长一定要为儿童树立典范,言传身教,切不能沾染恶习,影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社会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它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对象的。王守仁认为社会风俗的好坏,是关乎社会治乱的大事。而社会风俗的好坏,就在于社会教育的程度。要想改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就必须重视社会教育。在汲取前人社会教育经验的基础之上,他把创立新学和举办乡约的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并加以理论化和制度化。他的这一方法在当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五、减轻学生负担

王守仁提出“学有余力”的教育观点,主张“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能授以一百字”,“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5]在他看来,要求过高,内容过多,则会超出儿童的接受能力,这样不仅会增加儿童的负担,还会影响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同饮食过量一样,会影响胃部消化。“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学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6]同时,教学的难度和内容也不应该落后于儿童现有的认知水平,犹如对能奔走千里的壮汉,不应要求他在“庭除之间学步趋”,对已能行于庭除的儿童也不应再要求他“扶墙傍壁而渐学起立移步。”[7]只有这样,儿童学习起来才能“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他的这种量力而行、少而精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压缩课程内容,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王守仁的这些思想,不仅盛行于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批判地继承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精华,摒弃其中的糟粕,那么我们的教育水平就能够更上一层楼,为创造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守仁,教约,王文成公全书.

[2]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王文成公全书.

[3]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4]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一.

[5]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一.

[6]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传习录下》.

[7]孙玲,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王守仁全书良知
图片资料
良知
从整体入手提高整本书阅读成效
王守仁的“胆小”
王守仁的“胆小”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一个人的邮局 邮递员坚守24年
书生惹上锦衣卫
“良知”的义务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