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狄
摘要: 不同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体现在语言上,因而学习一门第二语言总会受到母语思维方式的干扰。汉语的量词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大特点,其应用普遍而又复杂,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往往是一大难点。因此,留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注意思维方式的转换,学会排除母语思维的干扰而用汉语的思维方式来真正习得汉语的量词。
关键词: 汉语量词习得思维方式转换
何为“思维方式”呢?简单讲就是“文化传统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众所公认的观点,即可看作是该民族的思维方式”①。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思维的工具外壳,在很大的程度上折射了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因而学习一种语言,在学习其语言要素之外,还要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思维方式差异,并据此来完成二者之间的转换。
量词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的一大特色。量词在汉语中普遍应用,而且种类繁多,用法也各有不同。对于中国人来讲,使用量词已经成为固定的思维模式。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要使用量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搭配使用,但是几乎所有人都能正确使用。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讲,汉语中的量词却是他们学习汉语的一大障碍。他们经常不使用量词,即使使用也不一定能正确搭配。这是因为在大多数语言中都没有量词,或者只有少数的量词。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常常按照自己母语的语言规则,不使用量词,或者根据自己母语中的量词搭配来选择汉语中的量词搭配,这样往往出现错误。所以留学生要习得汉语量词,就必须在学习中努力把母语的思维转换为汉语的思维。
一、不同语言社团思维方式的差异在量词上的体现
不同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而语言这个载体则把它们鲜明地表现出来。汉语独具特色的丰富而普遍的量词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大特点,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英语等印欧语系的语言没有量词或很少量词的特点也体现了其民族的思维方式。例:
1.a pair of glasses——一副眼镜
2.a pair of consort——一对夫妻
3.a pair of trousers——一条裤子
4.a pair of shoes——一双鞋
这四个例子是对等翻译的,但是英语四个例子用的是同一个量词“pair”,而翻译成汉语却用了四个不同的量词。例1中“pair”翻译成“副”,因为“眼镜”只能和“副”搭配。“副”强调内在联系,所指的对象构成一个整体。例2中“pair”翻译成“对”,因为“夫妻”只能和“对”搭配。“对”强调对立统一。例3中“pair”翻译成“条”,因为“裤子”只能和“条”搭配。“条”不仅指事物是不可分的整体,更形象地表示了事物的外貌特征。例4中“pair”翻译成“双”,“双”侧重指数量。由此可见,“pair”这个词在英语社团的思维中,并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只表示一种量的概念,不能算是汉语意义上的量词。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和英语等印欧语系的语言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英语等语言社团重理性,重形式,重逻辑,其语言具有很强的约定性和规范性,语言规则可以类推。而汉语社团的思维方式却与之相反:它注重事物的内涵和整体,往往通过联想挖掘并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横向的比喻来认知事物的特点。因而汉语的规则性不如英语等语言强,内在的逻辑性也比较弱,但是却具有自己独特的形象性和美感。汉语中的量词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汉语中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关系是在长期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中有一些是存在联系的,并且大多数是具有形象性的。如“颗”(或“粒”)用于小而圆的东西(一颗珠子、一颗药丸、一颗种子);“滴”用于液体(一滴水、一滴汗、一滴油、一滴眼泪);“张”用于平面的东西(一张纸、一张床、一张桌子),等等。然而在有联系的搭配之外,多数名词与其搭配的量词之间并没有或很难说明有什么意义上的联系。如:为什么是“一头牛”、“一条狗”、“一只猫”呢?为什么不说“一条猫”、“一头狗”、“一匹牛”呢?很多留学生对于这些搭配很不能理解,觉得完全没有规律性,他们学起来也就很难。而这些搭配对于中国学生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思维定势,即使大多数人不了解其成因,却很少会用错。
另一方面就是西方人讲求平等,一般不会用特别的语言来表示对别人的爱憎,而中国人则喜欢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这一差异在量词上也有体现。如“a soldier”不表示任何感情色彩,但是翻译成汉语既可以是“一个军人”,也可以是“一位军人”。用“个”就显得比较随意,而用“位”则表示了敬意,具有褒奖的色彩。
二、汉语量词习得中的思维转换
不同的语言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和母语相通的地方,学习起来就很容易,而相反差距很大的地方学起来就很难。这是因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很自然地以自己母语的思维方式来审视另一种语言,由于彼此之间差异的存在,以学习者固有的思维模式有时不能理解目的语,更不能正确地运用。所以学习者要真正熟练并正确地使用量词就必须由自己母语的思维转换为汉语的思维。其间大致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一)正确认识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第二语言和学习者的母语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性。汉语中大量存在并普遍应用的量词就是汉语和英语等印欧语系的语言的一大差别。对于汉语量词不同于自己母语的存在,学习者应该正确看待它,不应有语言优劣的观念,并产生排斥的心理。
(二)从心理上习惯并接受汉语量词的普遍存在和丰富用法。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者会发现量词在汉语中的使用是十分普遍的,同时在用法上也是非常丰富的。可能此时还不太理解为什么汉语中要使用如此多且丰富的量词,但是他们应该学着去习惯并接受这种存在。
(三)了解思维方式的差异,并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大量输入以及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汉语表量的思维方式,形成语感。
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文化知识的获得,学习者将开始了解到汉语思维方式的一些特点,如注重整体和形象性等。汉语的思维方式映射到量词的使用上,就形成了汉语量词的一些规律,如量词的形象性和情感色彩等。这些规律对学习者学习量词具有一定的帮助,然而学习量词并不能套用这些规律,因为很多量词的使用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要掌握这些数量庞大而又复杂的量词,学习者不仅要通过既有的规律学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大量输入和有意识的大量训练使这些有规律的和没规律的用法都在脑海中沉淀下来,成为固定的思维模式,形成语感。
(四)努力排除母语思维的干扰,正确转换思维。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母语思维的痕迹是很难抹去的。留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首先使用自己母语的思维方式来表量,因而在学习中要进行长期的汉语思维自我强制训练,在自由转换中真正准确并熟练地掌握汉语的量词。
学语言就像建房子。建房子要根据设计图来建才能建好,学语言也要顺着其思维方式来学才能学得地道。所以在汉语量词的学习中,要想取得学习的最佳效果,达到使目的语“内在化”的理想境界,留学生就必须学会转换思维方式,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地道的汉语量词,真正习得地道的汉语。
注释:
①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
[2]李枫.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与第二语言学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3]孙小军.英语与母语的思维转换.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8,(3).
[4]杨群雁.思维方式转换与大学英语写作.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3).
[5]李清.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量词的教学及其文化意蕴.楚雄师专学报,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