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的有效导课法

2009-06-18 03:45张汉雷
考试周刊 2009年33期
关键词:数学课三角形创设

张汉雷

摘要: 数学课的导入方法有很多,如果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灵活地应用各种导课方法必能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可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数学课教学导课方法教学效果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场白——导入,若设计得好,往往就能起到一般的说理不能起到的作用。高效的导课方法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原有知识,传授新知识。因此,每节课的导入情况将直接影响当节课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设计初中数学课的导入语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直接导入法

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新知识上来。直接导入法是教学中最常用、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导课方法,对新任课的教师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导课方法。如在讲“切割定理”时,我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分清已知条件和求证强果后,师生共同证明。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

知识不是孤立的、割裂的。新知往往是建构在旧知基础上的,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分式”时,我先复习有关分数的一些定义、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加、减、乘、除等的四则混合运算,给出分式的定义和它的一些基本性质和相关的加减乘除运算,让学生从旧的知识中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分式相关的知识点。

三、类比导入法

在复习旧知中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的方法,是由数学知识系统本身的发展决定的,其关键在于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问题也要似在温故,而实在知新。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我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四、设疑式导入法

每个中学生都有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它是指教师给学生设置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引起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悬念:一上课我就随口说出三个数,让学生通过画三角形来判断能不能构成三角形,之后,我故作轻蔑地说:“你们还需作图,我可不画图就能判断。不信,谁来考考老师?”接下来,不服气的学生一连向我说了几组数,我均轻松地回答正确了。此时,全体学生均充满了好奇心,很想知道其中的窍门,于是,我故作神秘地说:“老师也没什么窍门,如果你们学好了今天这节课,你们会比老师还快而准确地判断呢。”由此,我顺利地导入课题,并且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效果也挺好。

五、动手探索,导入新课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教学,如只凭语言的叙述,往往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抽象,如运用直观的教具、学具、实物或电教手段进行教学比单纯的评议叙述更有说服力和真切形象感。所以,教师给学生提供十分丰富的而又切合实际的感性材料,直观鲜明地提示客观事物的联系,能使知识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印象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我先让学生量量自己两个三角板三边的长度,并大胆猜测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我又让学生画出直角三角形ABC,∠C=90°,BC=8,AC=6,求AB。每个学生都尝试计算,有的由前边动手量的数据能推出结果,但也讲不出原因。这时,我提出要解决此问题,须学习一个重要定理:勾股定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六、讲解故事导入法

在新授课时教师给学生讲一些与本课有关的趣味性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在急于释疑心切之下学习,从而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很浓厚的兴趣。

在新授课时教师给学生讲授一些与课有关的趣味性事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数学趣题,数学游戏等),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在急于释疑迫切要求之下学习。如讲“无理数”时我提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在学习“概率统计”时,我先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为了增加他的国度女孩子的比例,规定如果有人第一胎是男孩的就不许生了,如果是女孩还可以继续生,接着问学生,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女孩子的比例吗?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我继续引导:我们学了这节课以后就可以知道了。

七、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巧设情景,就能激起学生研究数学的欲望。因此,采用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往往就能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全等三角形的识别”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明家的大衣橱上镶有两块全等的三角形玻璃装饰品,一次小明不小心打破了其中一块,妈妈让小明再配一块回来,现在大家能否帮小明想想办法,怎样子才有配出合适的玻璃?这一个现实生活常见的问题提出后,立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A:把另一块三角形玻璃取下来,拿到玻璃店去再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

师生共同分析并达到共识:此法可行,但比较麻烦,且运送不安全。有无更简便、更安全的方法?

学生B:量出好的这块三角形玻璃装饰品的三条边、三个角,再把这些数据告诉玻璃店的工人师傅。

师生共同分析其可行性(三条边、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肯定了其简洁性、安全性。

我在此基础上再提升问题:现在要测6个量,可否少测几个量呢?

学生议论纷纷,我把他们的各种想法一一罗列在黑板上,这样罗列后虽然显得有点凌乱,但启示了学生按所测量三角形的量分类,这样既涉及了数学中的分类思想,又为后面的按条件个数讨论做好了准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各人有各人的一些特点,导入方法分类还有很多,比如动手实践导入法、演示教具导入法、开门见山导入法、生活实例导入法、强调知识导入法……但不论哪一种方法,我们都应注意以下几点:1.导入要自然合理。导入既要继承已学的知识,又要是后续知识的开端,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情感上与教师贴得更近。3.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思维层面上,都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4.教师自身情感的投入。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带动学生,引起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关注。

总之,新颖适当的导课方法常能构建最佳的教学情感环境,常能改变学生上课的情绪状态,使更多的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中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使学生乐在其中,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充分的保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凯明.论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6,(3).

[2]钟美玲.谈新课导入情景创设[J].数学教学,2006,(2).

[3]王明刚.数学课的几种导课方法[J].教学研究,2005,(1):53-54.

[4]陈中苏.浅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课设计[I].学科研究,2006,(2):12-15.

猜你喜欢
数学课三角形创设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有趣的数学课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