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华
电视新闻是视觉、听觉两者同时起作用的新闻宣传工具,其“现场可见性”强,时效性强,宣传效果好。电视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来源,在舆论导向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电视宣传也有其弱点:它除了与广播宣传一样,一闪而过、稍纵即逝以外,还由于它是视、听两觉同时起作用,处理不好,会相互干扰;又由于它的现场感较强,有不少电视宣传容易满足于反映“现象”。电视新闻如何扬长避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电视新闻要扬其长,就是要在发挥“现场可见性”上下工夫
第一,要精心选拍镜头。要抓取那些最能强化现场感、最有新闻价值的画面。因此,电视记者也要与报纸、广播记者一样,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要把握宣传的时机与中心,这是记者捕捉、精选电视新闻镜头的前提与基础;二是对报道对象应尽可能在拍摄前或拍摄后作必要的了解和采访。只有情况明,心中有谱,方能抓到理想镜头。
第二,拍到好镜头,还要用好同期声,强化电视新闻的“现场可见性”,使观众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现场感。
第三,写好解说词,也是加强“现场可见性”的需要。如果记者想强调事情的后果,完全可以用客观事实来说话,要尽量多用形象、实在的语言,少用笼统的表述,把事实说清楚就可以了,观众能够自然而然想到事情的结果。对于画面难以表现的内容,如意义、影响、趋向等,应有必要的解说作为补充、点缀、升华,使新闻价值更好地体现出来。
第四,注意发挥画面语言的优势。要想发挥电视新闻优势,首先要了解画面的作用,重视画面的作用,要抛弃那种配好音后胡乱插上几个画面的做法。我们知道,电视新闻是靠画面现场声音和解说来共同向观众提供完整的信息。而我们的不少电视新闻常常忽略了画面和现场声的重要作用,过分看重解说的完整性,在新闻中一方面时常出现演出类的报道没有现场声,现场感强的活动缺少画面等问题,一方面时常出现画面中表现什么事物,解说中还要不厌其烦地重复一遍的问题,结果使画面和解说的作用都得不到充分发挥,客观上缩小了新闻的信息量,自然也就导致了新闻时间的拖长。要利用好画面语言的作用,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完成后要细心研究现有画面所含的信息量,并在新闻制作中充分利用画面中的信息量。在实际工作中,画面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解说只是对画面的不足进行必要的、恰当的补充。
二、电视新闻如何才能避其短呢
第一,要减少和改进会议报道。会议报道过多过滥,一度显得尤为突出。这就要求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会议时,应时刻想到观众,考虑观众的需求,考虑到哪些是观众关心的,力求有自己的发现,既要加深指导性,也要加强服务性,要寓指导性于服务性之中,要让观众乐于接受,才能达到宣传、鼓舞、激励读者的目的。记者要学会一只眼睛盯着会场,另一只眼睛扫描社会,突破会议程序和内容的束缚,按照新闻规律,根据主题需要来选择材料和处理材料。要努力提高在各种会议中抓“大鱼”、“活鱼”的本事,沙里淘金,努力创新,从会议中挖掘出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使会议新闻做到短小精悍,有新鲜感和新闻味,正确处理好领导要求与新闻规律的关系,不断改进领导讲话和会议消息的报道方式,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第二,要强化现场采访,重视深层次的报道。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等,在现场画面上是无法反映的,需要在现场采访有关的人物。这就要求记者知识面要宽,思维要敏捷,反应要迅速,引导要得当,善于想群众之所想,问群众之所欲问,全身心投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进行现场采访。在采访中还应注意摆正记者的位置,突出采访对象,记者不能喧宾夺主;同时,要掌握主动权,交谈时切忌无根无攀、拖拖沓沓,要有“点到为止”的驾驭谈话的技能。
第三,淡化听、视之间的干扰。有时,同一条新闻,听广播比看电视还要记得住,这就是一心无二用的效果。弥补的办法,一是先“声”夺人,如很多电视台在播发电视新闻时常常先由播音员播出新闻导语或内容提要,然后再播出新闻主体部分的画面与解说。这样可以先让观众对新闻有个概括了解,以引起对整个新闻内容的关注。二是字幕提要,帮助观众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
第四,要改变电视新闻的滯后性。长期以来,电视新闻的时效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电视新闻落后于广播是经常的事,落后于报纸的事也时时可见,特别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报道和非事件性的综合报道更是如此,使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出现了显著的滞后性,电视的优势得不到更好的发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电视记者要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对自己的报道范围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及时抓住主题进行采访报道,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挖掘新闻线索的深度,找出广播、报纸报道没有涉及的更多内容;寻找不同于广播、报纸报道的新闻角度,从因果关系等找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问题;充分发挥电视具有画面的优势,寻找那些适合电视报道的新闻线索,通过画面声音、通过现场采访等来表现,改变电视新闻的滞后性,使电视记者在实际锻炼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责任心。□
(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