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驾驭广播情感节目的技巧

2009-06-17 03:37姚冬梅
活力 2009年15期
关键词:类节目听众广播

姚冬梅

广播情感类节目如果火暴电波,在我省,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叶文有话要说》、《女人故事会》、《心事了无痕》、《刚好十八点》等,涌现出了叶文、凯淇、永刚、晨风等一批风格鲜明、在听众中有很大影响力的主持人。情感节目也是一种谈话节目,我们究竟要谈什么,怎么谈呢?

一、“心灵触媒”的减压作用

人人有倾诉欲,需要通过表达自己的感情,收获安慰;人人有好奇心,喜欢听别人的苦难或幸福,收获愤怒或者感动……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國,各个阶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人的内心都变得更渴望理解,渴望倾诉,对人们来说,时间过得太快,发生了太多他们本以为承载不了的东西。转型期社会各阶层的情感变迁亟待释放和疏导,这成为情感节目出现的客观需求,即大众有对于内心情感的强烈释放的群体欲望。而以讲述情感故事为主的广播情感节目,恰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理倾诉、寻求帮助、解决困惑的平台。

广播得天独厚的隐匿性(可以完全靠声音表达)为匿名和“真名”讲述提供了丰腴的土壤,广播情感节目就这样扮演了社会“情感阀”和“减压器”的角色。声音的独特魅力使得广播更容易满足人们触媒的多元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媒体信息各个通道(听、看、触)之间存在相互干扰。相对于电视的眼耳并用,广播只用耳朵,是一种单质传播,没有画面的干扰,单纯的声音更容易使人专注,因此,也更容易接近心灵。对于疲劳一天渴望放松的受众而言,广播是人们“最后的心灵触媒”。

二、服务之外要有启示

伴随着情感节目收听率的飙升,“放大”隐私的现象也遭到了尖锐的质疑和批评。一些听众反映,不少情感节目的话题重复、形式雷同,走进演播室的男男女女几乎都有离奇曲折的情感经历,不是婚外恋,就是第三者,这些并不美好的情感故事被反复地展示,除了满足听众的窥视欲、作为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外,很难给人更多启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与主持人的素质和主持艺术分不开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没有真的深入百姓生活,反映百姓的喜怒哀乐,最后成了只谈感情不服务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节目。情感节目的生命力在于真实,那么,如何增强广播情感类节目的服务性和文化品位呢?实际上,在广播情感节目中巧妙地寓情于事、寓理于情非常重要。要办出特色,前提是定位要准确。情感类节目要“重在‘情,根在‘爱,淡于‘奇,贵在‘引”。节目的服务性要体现在通过节目中的交流帮助听众提高法律意识和公德意识。如有些听众对试婚、同居、不负责任的性行为等看做正常,而不知其危害性。针对这些,在做节目时,就要将案例融入话题中,将法律知识融于社会生活中,以案释法,以案论理,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法律知识,自觉地以“法眼”来审视社会及家庭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以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通过热线讨论,培养听众的健康心理、心态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三、掌控主流价值塑造独特魅力

一档栏目的成功与否,与前期创意、策划、编导采编能力及后期制作水平有很大关系,但节目主持人本身的文化素养及驾驭节目的能力也对节目成败至关重要。情感类谈话节目要想取得听众的注意,创出品牌,主持人的声音形象、学识涵养、主持风格等都将影响到节目的质量。

1.加强道德修养,“声”“神”和谐。从某种角度说,广播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声音的艺术、想象的艺术。这里所说的“声”是指通过主持人的声音语态所表现出来的关切——声声关切总是情。听众通过收听节目,可以感受到主持人健康向上的内在精神气质和涵养。一个品牌栏目的声音形象、主持风格也折射出栏目的价值取向和艺术水准。情感类节目主持人的“声屏形象”与“内在气质”一定要与栏目定位达到和谐统一,栏目才会如行云流水,令人赏心悦目。

2.加强知识修养,“智”与“才”时时闪现。主持是瞬间艺术,只有知识的不断积累,才能在主持节目时做到胸有成竹,侃侃而谈,以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节目宗旨,赋予节目厚重的文化感。□

(编辑/永安)

猜你喜欢
类节目听众广播
挖掘乡村意象,新疆文化旅游类节目的地方性特色
听众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不喜欢胖的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
表达心情
休闲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