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俊芝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艰难时境下,全国对俄经贸大市牡丹江着眼抢占全国沿边开放制高点,抢抓龙江建设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战略机遇,谋划提出打造沿边开放先导区,正在逆境中向更高目标进军。牡丹江要化“危”为“机”,必须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推进边境贸易转型升级,从而“弯道超越”,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和科学发展、长远发展。
一、深入总结,明晰牡丹江边境贸易发展现状
牡丹江是黑龙江重要的沿边开放城市,1988年恢复对俄边境贸易以来,对俄贸易一直居全省首位,在全国地市中名列前茅。边境贸易发展有四个特点:
1.口岸通道日臻完善。牡丹江境内有3个县市与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221公里,已开通绥芬河公路和铁路、东宁公路、牡丹江航空港四个国家一类口岸,年过货能力1 200万吨、过客能力200万人次。其中东宁口岸是龙江最大的公路口岸,同时还开通了牡丹江市—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伯力)、雅库茨克及韩国首尔4条国际航线。实施“借港出海”战略,2007年陆海联运大通道成功试运行,首批内贸货物经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转运至上海宝山港,结束了黑龙江没有出海口的历史。去年8月国家同意跨境运输内贸货物在牡丹江海关办理申报手续,今年又与韩俄共同开发俄纳霍德卡港,大通道建设由借助俄港口“出境不出口”的物流运输模式拓展为中韩俄三方携手的“中外中”、“中外外”、“外外中”模式,正加快向东北亚物流中心迈进。
2.对外贸易执龙江牛耳。边境贸易增长强劲,2008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06亿美元,继续领跑龙江,占全省总额的46.4%,其中对俄贸易占全省的44%、全国的13%。增速比上年增长47%,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对韩贸易去年达到3.9亿美元,增长了4.3倍。边境小额贸易稳定发展,一般贸易增势迅猛,达到了6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8%。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培育了木材、轻纺、机电等骨干品种,并实现了进口原油、煤炭等大宗资源的突破。贸易方式持续优化,已由初始的互市贸易、单一的边境贸易拓展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等多种方式并举。
3.跨境投资先行一步。引导和鼓励市域内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合作,形成了境内外连锁互动的开放格局。特别是东宁、绥芬河等口岸先人一步进军境外市场,跨国投资走在龙江乃至全国前列。东宁人在俄投资2亿多美元,创办了40多个经济实体,形成了年加工板材50万立方米的能力,建设了两个工业园区、1个五星级宾馆、20万平方米房地产,耕种了20万亩土地,兴建了两个万头猪场;在乌苏里斯克、海参崴、莫斯科创办了4个中国轻工产品及果菜批发大市场。其中,在境外建设的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是国家商务部审核确认的全国8个“走出去”园区之一,得到国家2亿元的资金支持,并成功创建了“境内生产半成品—低关税出口—境外组装成品销售”的跨境连锁加工“吉信模式”。绥芬河在俄辟建的远东工业园区,被国家发改委誉为对俄投资的“绥芬河模式”。
4.边境贸易拉动强劲。得益于边境贸易的强力拉动,呈现出贸工农各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对工业拉动方面。边境贸易的蓬勃发展,衍生和带动了“落地生根”战略的实施,促进了进出口加工业快速崛起。以东宁为例,以对俄贸易为先导,加快创建沿边进出口加工第一县。大力发展俄进口资源加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建筑构造木材厂和沿边最大的仿古家具厂,辟建了总投资3亿元、占地60公顷的松子加工园区,同时建设了进口机床修复厂和腐竹加工厂。着力发展出口加工,利用国家批准设立的中俄东—波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建成的22万平方米店铺,引进年产40万双高档女鞋的成都利建鞋业,结束了沿边口岸没有对俄专业制鞋企业的历史,年内还将有10家鞋厂投产,进而按照“雁阵”转移模式,吸引更多的半成品、成品鞋生产厂家入驻,与境外园区连锁配套,在东宁做一个沿边最大、龙江独有的对俄出口加工“鞋城”。采取“前店后厂”模式,筹划启动中俄食品、建材批发市场,有望在口岸建成边境最大的中俄食品加工城和建材加工基地。整合建设了占地570公顷的黑龙江东宁经济开发区,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批准,共入驻企业78户,成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绥芬河、海林、穆棱等县市也都积极发展进出口加工业,正在打造“中国地板之都”等品牌。对农业拉动方面。以边境贸易拉动对俄农业合作,外向型农业占全市农村经济总量的13%,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10元。东宁已成为中俄沿边最大的出口果菜生产集散地,在境外创办农式企业9户、家庭农场300多个,华信公司在俄创建的7.2万亩大型农场成为“走出去”的最大农庄。绥芬河有25家公司在俄罗斯承包山场 30多万公顷,两家公司承包土地万余公顷从事农业生产开发。
5.贸易环境不断优化。各口岸县市搞好对俄公共关系,与俄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建立了互信和友谊。以东宁为例,投资2 000多万元建成象征中俄友谊的东宁要塞历史陈列馆和新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今年还将建设一个专供俄罗斯人特别是苏联老红军旅游、休闲、理疗的“红军城”。慰问前苏联老红军,开展对俄远东大学学中文学生及孔子学院学生的各项助学活动,加强与俄地方政府间的文化体育交流,与俄地方行政长官及各相关管理部门密切往来,畅通了互动渠道。组织在俄企业进行社会捐助、公益事业建设,仅吉信、华宇就为所在俄社区累计捐赠40多万美元,赢得了当地俄罗斯人的认同和尊重,树立了中国人在俄良好形象。出台扶持边贸企业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企业到牡丹江发展边境贸易,形成了口岸带动腹地、腹地依托口岸的良性互动局面。
二、综合审视,找准牡丹江边境贸易发展瓶颈
虽然牡丹江边境贸易取得较快发展,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也面临着许多制约瓶颈和现实问题。
第一,宏观环境变化,给边境贸易发展带来困难。牡丹江市作为沿边城市,全球金融海啸传导的负面影响自去年11月已开始显现。工业方面,汽车配套、煤化工、纺织、木材加工等行业市场萎缩,一些外向型企业受美、欧、日、韩等市场萎缩的影响不同程度减产或停产;农业方面,受价格波动影响,农业生产收入减少,部分龙头企业产品滞销;对俄贸易方面,受中俄政策调整的影响贸易额、过货量出现了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一些重点项目收缩投资,进程放缓;社会方面,企业裁员、外地务工人员回流等导致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增大。同时,俄市场疲软加剧。作为高度依赖能源收益支持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俄罗斯,在国际原油价格由每桶147美元跌至约40美元后,依靠“石油美元”拉動的俄“经济列车”显示出乏力状态。加之卢布贬值、国民购买力下降,多重压力使俄经济迅速下滑,导致企业开展对俄经贸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
第二,国内外政策变化,给边境贸易发展造成制约。国外方面,俄加大灰色清关打击力度,致使口岸发包量骤减,加之俄方清理外国人在俄从事零售业、提高原木等原材料出口关税和二手车进口关税等,都极大制约了边境贸易的健康发展。国内方面,自去年国家取消边境小额贸易“双减半”政策后,由于企业在通关环节缴纳的税款提高近1倍,占用大量资金,进而限制了进口货物数量;企业大多采取减少合同数量或观望的态度,对外经贸影响较大。以东宁为例,今年上半年对俄进口仅达5125万美元,同比下降65.4%,为口岸开通以来最低。
第三,发展层次低、协调性差等深层次问题,给边境贸易发展设置障碍。边境小额贸易所占比例大,国际贸易、加工贸易发展不快。载体建设滞后,贸易综合体(互市贸易区)启动缓慢。进出口加工业尚处起步阶段,除木材加工业外,其他产业还在培育期。口岸之间仍存在重复建设,在招商引资、平台建设等方面存在竞争,还没形成整体联动、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口岸与腹地之间存在各自为战现象,没有完全握成一个拳头。
三、科学应对,推进牡丹江边境贸易转型升级
1.把握机遇,提升发展信心。国际上,中俄睦邻友好和战略协作关系健康发展,2010年两国贸易额将达800亿美元,宏观环境向好。国内,党的十七大提出“提升沿边开放”,要求“使东宁等口岸地区具有物流贸易集散、进出口加工、国际商贸旅游等功能”,为牡丹江边境贸易发展创造了大好机遇。黑龙江省提出建立“八大经济区”的构想,其中的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开发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三大经济区涉及边境贸易。牡丹江市提出打造沿边开放先导区、探索辟建自由贸易区,致力在全国新一轮沿边开放中“抢占制高点,掌握话语权,勇当领跑者”,成为全国提升沿边开放的先锋和示范。边境贸易是国家、省、市支持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坚定逆境中持续做大边境贸易的信心和决心。
2.明确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发展牡丹江边境贸易必须立足口岸优势,坚持境内外互动、贸工农并举、产业企业项目并进,构建口岸与腹地互动、境内与境外呼应、贸易与产业协调、硬环境与软环境支撑有力的良性发展格局,把牡丹江建成贸易活跃、产业发达、跨国互动的沿边开放先导区和工贸发展先行区。以牡丹江为核心,以绥芬河、东宁口岸为前沿,以滨绥铁路、绥满公路为轴线,以周边内陆县(市)为依托,呈带状分布的经济区域,建成东北亚地区的加工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形成口岸、临岸地区与腹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依托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推动对内对外开放战略升级,使牡丹江成为我省沿边开放核心区和对俄、对韩、对日经贸科技合作前沿区。
3.寻求转型,拓展发展空间。着眼破解单一边境贸易存在极大经济风险的问题,促进单纯边贸向贸工农并进转型。积极“走出去”,到俄罗斯、韩国、乌克兰及我国上海、东莞、大庆等地洽谈合作项目,增加和延伸合作项目,形成一批有经济实力的跨国经营企业。与俄罗斯、韩国联手共同开辟陆海联运大通道,打通哈尔滨—牡丹江—东宁—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日本海—美国—欧洲—东南亚新的出海口。注重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增加石油、化工等高附加值商品进口,扩大家电、机械、电子产品出口,尽快启动首控石化120万吨俄油进口和加工项目。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探索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总部经济、集团经济等。利用闲置的国家批准设立的东—波互市贸易区和绥—波贸易综合体,争取国家有关部委赋予其一定的进出口加工保税功能,增强政策吸引力,将进出口加工业发展起来,进而带动全国的互市贸易区建设。
4.做强产业,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发展进出口加工业。依托中国黑木耳第一县—东宁的产业优势,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建设绥阳木耳产业集群”的部署,引进全国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江苏雨润集团,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东宁绥阳黑木耳山产品进出口产业集群,集生产基地、精深加工、现代物流、生态观光、科技研发于一体,全面建成后使黑木耳产业收入增值2~3倍,安排5万农民县域内就业,拉动东三省广大耳农增加收入40亿元, 3年内实现产业总产值超百亿,把东宁建成“中国黑木耳之都”和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样板。推进贸转工,打造沿边进出口加工强市,以东宁等口岸为重点,不满足于仅仅过过手的进出口贸易,将所有能够加工的进出口货物都就地进行加工,实现过埠增值,落地生根,安排就业,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
5.优化平台,提升发展载体。加快境内外园区建设,利用黑龙江省政府将建设东—乌跨境经贸合作区纳入省级发展战略的契机,协调有关部门向国家申报,尽快完成立项。综合考虑利用国务院批准的互市贸易区政策、国家商务部批准的俄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政策和国家发改委审核确认的黑龙江东宁经济开发区政策,实现政策叠加,整合设立具有综合保税功能的东—乌跨境经贸合作区或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进出口加工区。加快建设华宇工業园和远东工业园,与境内七个园区互促联动,提升扩展规模,加快贸易转型,为市域经济建设搭建发展舞台。
6.政策支持,增强发展动力。加大危机预测和对上对外资金、政策争取力度,为发展提供保障。对外深化公共关系,争取俄放宽政策限制,在东—乌国际铁路对接、小车通关等关系边境贸易长远发展的关键政策上实现突破。对上加强对国家、省的公关,该争取到的一分不差,有一线希望就拼全力争,争取国家恢复“双减半”政策,加大贸易发展金、政策补贴、对贸易及贸工农结合型重点企业专项扶持的力度。在市级层面,出台促进口岸与腹地良性发展互动的优惠政策,减少相互争嘴、抢夺客商等现象,为牡丹江边境贸易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编辑/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