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春阳
在延寿县玉河乡临街道东有两栋白色平房,红砖铺地,花池、停车场、过道井然有序。门诊室上方醒目地耸立着“玉河乡卫生院”大字牌匾。室内窗明几净,各种制度表格收费标准都在墙上公开;身着洁白制服的医务工作人员他们热情地工作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之所以能呈现眼前的这一情景,是因为院长许应胜带领大家,开拓进取、参与医改、狠抓服务的结果。
追求,永不松懈
今年36岁的许应胜从学生时代就立志从医,1991年从省卫校毕业,1993年考入佳木斯医学院,1996年毕业后分配到延寿县加信镇卫生院工作。为了积累經验,他边工作边学习,博览群书使他智慧和才干不断增长,2001年晋升为主治医师,现已成为副主任医师。钻研使他在《医宗金鉴》中找到了治院之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这句原本是医生用来诊治疾病的一条法则,却变成了许应胜治理卫生院的信条。他凭着这个信条推动事业之车滚滚向前。由于他出类拔萃,2004年初被推选为加信镇卫生院副院长,主抓业务。当时卫生院处于困境之中,他配合院长积极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办法:统一机构设置,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品采购,统一人员分配,统一业务管理。此举果然奏效,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仅改变了卫生院落后的局面,而且成为卫生系统的先进单位。2007年7月他被组织上提拔为玉河乡卫生院院长。坎坷,踏在脚下
他就任玉河乡卫生院院长时,职工已经半年没开支了,外债十多万元,账面上一个大钱没有,药房连药片都没多少,职工思想涣散,单位门庭冷落。
“急则治其标”!许应胜一上任,便按照这个法则,着手对卫生院进行治理。首先,他狠抓了医院环境卫生服务态度、危房改造、设备更新等硬件治理。他多方努力争取国家资金50万元,新建500平方米的住院部;接着他又筹措资金20万元,新引进300毫安X光机、台式B超、心电图机、心脏监护仪、常规化验等设备,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其次,他以身作则,执行规章制度。他说“君不正则臣自歪”。他按上级要求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带头严格遵守,做到奖惩兑现,不讲情面。再次,加强管理,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员。许院长采取了化整为零向外联营、分流人员各尽其能的办法进行人事整顿。经过一番努力,使人员基本趋于合理安排使用,能者上庸者下,消除了人浮于事现象。
由此,卫生院对外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到玉河乡卫生院就医的人多起来,一些外乡镇的患者也慕名而来。对内班子团结、科室协调、人员调配日益合理,形成各司其职,尽心尽责的新局面,卫生院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轨道。
“缓则治其本”。这是卫生院的立足基础。尊重科技,崇尚人才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之源,许应胜当院长标本兼治。
玉河乡卫生院共有15名医护人员,其中一半未经过正规培训。为此,他在抓好院容院貌建设的同时,重点抓紧职工培训工作,主张对职工进行“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每年年初制定全年的教学计划,每月一两次业务学习,通过开展“三基”培训,提高了全院医护人员素质。为了提高专业水平,他将院里有一定临床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同志,派到上级医院进行重点专业培训。3年间,先后选派6名医生到县级医院进修学习,全体医护人员均参加过县卫生局举办的各类业务学习班。同时,他还高薪聘请一名有资历的职业医生,开展外科下腹手术。从而使卫生院整体水平一年比一年提高,门诊量大幅度上升,深受社会的好评。
辉煌,百姓书写
许应胜院长说:“一份病志就是一份请柬,一位患者就是一位上帝。我们为百姓办医院,就是让父老乡亲们看病有个最终的依靠。”
卫生院急诊观察室和病房是接受病人的两个主要部门。但是门诊病人有的需要经过短期准备,有的需要特殊检查,有的需要观察,对这些不能住院的病人,该院设立门诊观察室,建立了日间服务部,使其问题迎刃而解。日间服务部建立后看病观察1 000多人,冠心病、脑血栓、胆囊炎等常见病均收到预期效果,使病情转危为安。很多病人反映说:住日间病房花钱少,时间短、见效快,解决了大问题。
“新农合”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为了这项惠及农民的新生事物深入人心。他印制了一万多份宣传单,利用节假日带领医护人员走村入户,宣传“新农合”知识和优惠政策,使广大农民深刻认识到了其优越性。参合率由2007年的90%,上升到2009年的95%。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当院长仅三年,增加固定资产8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生活和福利待遇。许应胜参加工作19年,连续十几次被评为全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07年至2009年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获各种荣誉证书22本。
奋斗的艰辛,开拓的艰难,许应胜感慨万千。面对未来,展望前程,许应胜心潮澎湃。他正带领全院职工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以新的奋斗、新的成绩,铸就新的辉煌。□
(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