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
[摘要] 创造精神是创造的灵魂,是创造发明的内动力。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文章分析了开发学生创造力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关系。针对当前我国学生创造精神缺乏的现状,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 创造力 创造精神 创造品格
我们知道,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我们认为,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精神特指人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性格。美国的心理学家特而曼教授对800名男性进行了几十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创造力最强、成就最大的人,并不是智力最好的人,而是非智力因素最好,创造精神最强的人。所以,是否具有创造精神是创造者与普通人的最大区别。可以说,创造精神是创造的灵魂,是创造发明的内动力。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
一、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人能我亦能”的自信自强意识
心理学调查指出,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有自卑感。这说明大多数人都没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创造力。前苏联的创造学家指出,如果世界上的人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创造力,则世界上的发明家,创造者将会增加千万倍。林肯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做的事情远比他已做的事情多得多,他之所以不去做是因为他认为不可能成功。其实,这种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这种自卑感在学生中表现的也非常明显,比如,在与学生谈起创造的问题时,学生往往说:我天生就不是那块料,我学历低、没别人聪明,不会有什么发明创造,等等。这种自卑心理就像一堵墙把学生挡在创造的门外,为此,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拆掉这堵墙,引导学生勇敢地迈进创造的大门。首先,要给学生讲清创造力的特点,使之正确认识自己的创造力。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心理、生理学家斯佩里博士经过多年的研究,指出“创造力人人都有,只要脑细胞发育正常,每个人创造力的天赋都相同,之所以后天的成就不同,是因为创造力开发的程度不同。因为创造力是潜力需经开发才能释放,况且创造力潜力无穷,人们只要善于开发,定会成为创造的强者。”他的这一研究成果,打破了创造力的天才论和神秘论,为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创造力,消除自卑感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要给学生讲清“创造”的含义,消除创造的神秘感。在学生心目中,一提创造就想到中国的四大发明,想到大科学家,大发明家,感到创造高不可攀,遥不可及,望而却步。其实,创造就是人类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一种活动。这里的“事物”是很广泛的,上至国家政权,下至百姓生活,从天文到地理,无所不有。四大发明是创造,可中学生徐华的“蒜苔助拔器”又何尝不是创造;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是创造,可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又何尝不是创造。可见,创造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所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定会获得创造的成果。这样,当学生正确理解创造的含义后,更有利于消除自卑心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打破学生对权威的迷信,树立敢于存疑、探究的精神
我们说学习权威人士的经验和学术上的远见卓识是必要的,但如果对权威人士达到迷信的程度则会束缚人的思维,扼杀人的智慧。所谓迷信权威就是只唯书,只唯上,不唯实,不敢存疑,不敢深究缺乏独立的见解。可以说,迷信权威是大多数人的心态,在学生中更是如此,开口“书上怎么写的”闭口“老师怎么讲的”“名人怎么说的。”好像他们就是真理的代表,化身。这就像枷锁一样禁锢着学生的思维。为此,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打破这一精神枷锁。告诉学生名人的话未必是名言,对权威的迷信会阻碍我们的思考,思维缺乏批判性,绝不会有什么发明创造。敢于怀疑是探索科学的向导,古人说:“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我国杰出地质学家李四光正是敢于怀疑传统权威理论“中国无油论”才进行了艰苦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中国有油论。”莱特兄弟正是敢于怀疑法国天文学家德让勒,关于“制造一种比空气重的装置飞上天纯属空想”这一结论,才发明了飞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部分领导人正是敢于怀疑两个“凡是”,才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继而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使人们奔向小康之路……可见,敢于怀疑权威就是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因为权威并非终极真理,权威也有错误,只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深入探究才会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三、消除学生“从众附和”的心态,鼓励学生要有“标新立异”的勇气
从众附和是指自觉不自觉地总愿意与他人或多数人保持一致的意见,既人云亦云,随大流。这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学生中也是如此,如老师提问时,有的学生左顾右盼,别人举手他才举;对有些问题本来有独立的见解、有新的思路怕表现自己,不愿发表——这种消极心态对创造来说是极大的障碍,因为创造活动的本质,就是想他人所未想,干他人所未干之事,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这与人云亦云、随大流是格格不入的。从众附和要么使创造性设想无从产生,要么使创造性设想的萌芽被扼杀在摇篮里,或藏在内心深处不见天日。所以我们要想有所创造,首先应找回自我,敢于表现自己、推销自己,不循老路,不随大流、大胆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四、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创造中的失败,树立百折不挠的精神
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但在创造过程中,第一站遇到的常常是失败。很多人认为,失败是一种丢脸、难堪的事,所以行为谨慎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极大地妨碍了自己的发明创造活动。其实,对于创造来说,并无所谓失败,只是多找到一条走不通的路,而向成功更靠近了一步。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所以,要做一个创造强者,应该具备傲视困难,笑对挫折,善于从失败中学习的品格,有达不到目的誓不罢休、百折不挠的精神。可青年学生往往最缺乏的就是这种创造品格和创造精神,常常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悲观失望、消极逃避、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马上改变志向、另谋他途。这种浮躁的心态,即使满腹经纶,也不会成为创造性的人才。为此,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品格放在首位,对学生加强挫折教育。相信在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大力呼唤下,在我们广大师生不懈地努力下,我们的学生定会形成自信、自强、勤劳、忍耐、恒心、执着等良好的创造品格,树立起敢为天下先、造福于人类的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秦骏伦.创造学与创造性经营[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12.
[2]胡飞雪.创造力开发[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7.
[3]孔庆桃,贾银花.创新与创业教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