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宇
摘要: 美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更具有特殊意义。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在音乐界的讨论越来越多,本文分析了应试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弊端,并对当前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的有关问题理性地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
关键词: 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美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更具有特殊意义。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呢?音乐教育如何改革以适应整体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呢?
一、应试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弊端
什么是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素质教育?而要明确什么是素质教育,则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应试教育?众所周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体制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培养和选拔少数人才为其核心的,从教育的指导思想到评估体系无不紧扣这一环节。然而,我们认识到这种教育在目标上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评估体系上也存在很多弊端,其最集中的弱点即是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旨在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教育。由于这种教育以应试评估体系为其显著特征,又被形象地称为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核心问题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面向少数学生,只重视升学率,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和积极性来提高和培养少数尖子生;二是不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只抓学生的知识技能教育,而很少关心学生的文化传统、思想道德和审美情感等方面的教育。
那么,应试教育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是否有体现呢?前面的论述中已经明确,应试教育的要害之一,就是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从表面看,以往的音乐教育既然没有纳入高考之中,那么音乐教育就没有或者较少受到应试教育的污染。其实不然。以往的音乐教育存在着一整套比高考严重得多的、导致仅注意培养少数人的评估体系,这就是以各类音乐比赛来取代对课堂教育的评估、取代对每一位学生音乐素质的实际评价。许多领导、教师多年来把参加比赛获奖当成是重视美育的首要任务,音乐课却任意删减,基本开课率都达不到,更谈不上对其教育质量的重视了。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意识和与之相适应的评估体系。应试教育的要害之二,就是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体现在过去的音乐教育中则有两点:一是本身不受重视,音乐教育被排斥在整体的评估体系之外;二是体现在本身的重技轻艺、重知识轻感性体验的思想,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爱好、审美修养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这两方面看,认为以前的音乐教育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一点也不过分。
二、对实施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理解及对策
素质教育正是针对这种应试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提出来的。因此,素质教育至少应包含两个内涵: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当然首先也应该紧扣素质教育的这两个核心命题。那么紧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音乐教育如何面向全体学生?音乐教育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一)音乐教育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育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音乐教育体现素质教育,首先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培养少数音乐特长学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改革首先是从音乐教育的观念开始的。改革的目标很明确,即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才有了音乐教育行为的改革,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缺乏一整套能够科学衡量每一个学生音乐素质的评估体系。一方面我们原有的课堂音乐水平标准很模糊,另一方面各种音乐比赛——这种代表着对一个学校总体音乐水平的评价(实际上仅仅是对一个学校极少数学生音乐水平的评价)的评估体系仍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这种现象至今没有改变。
对于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的另一种阻力,来自于对“应试”和“素质”这两个概念的肤浅理解,认为既然批判应试教育,就应该放弃一切评估,一切与考试沾边的方式都要抵制。笔者在前面已经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作了分析,结论是批判应试教育绝不意味着放弃一切评估体系,而是改革与完善评估体系。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恰恰不在于不分青红皂白地抵制一切考试,用于维持目前音乐教育这种课堂教学浑浑噩噩、课外比赛大张旗鼓的状态,而是扎扎实实地建立一套能够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基本音乐素质的评估体系,并纳入到整个升学评估体系中。
那么,建立怎样的评估体系才能实现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标呢?
1.评价的原则。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展和发现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要体现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其进步与发展,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
2.评价的方法与方式。评价要在音乐教育中经常进行,可以采取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等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量化测评,还可以采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
通过这样完整的评价体系,素质教育的第一个目标——面向每一个学生,才能在音乐教育领域得到实现。
(二)音乐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基本的素质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这一点上,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所谓音乐素质,不仅指对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感受、欣赏音乐的能力,还包括文学、戏剧、绘画、历史、民俗等多方面的知识及正确的世界观。对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指懂乐理,会演奏乐器,会唱歌等。感受、欣赏音乐的能力集中表现在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音乐要素上,并发挥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体验音乐的意境和情感。
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我们必须把以下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活动中。
1.加强学生音乐素质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把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作为重点。音乐是听觉艺术,而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听觉让人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欣赏教学是培养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欣赏教学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各种音乐语音及表演形式,以审美为核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唤起学生内心体验,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和感受音乐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个性发展,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的可能空间。
4.鼓励创造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5.理解多元文化,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开阔视野,理解、学习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受教育的人具有思维能力的有作用的对象,应该用动态、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以教育规律和音乐学科特点为依据,掌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必须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对音乐的体验及音乐学习的各方面进行整体与全面的提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范才生,钟志贤.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3]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12.
[4]邹爱民.音乐教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