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流通业的影响

2009-06-16 05:29郭怀英
中国经贸导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流通业物流业金融危机

郭怀英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流通业的影响正在加深,物流业正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高要素成本下经营困境加剧和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加大三重压力。流通业增速放缓,高端百货首当其冲,消费衰减正从一线城市蔓延至二线城市。预计,2009年物流业货运量和流通业销售额增幅下降的态势会更加明显。

一、物流行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正进入下行区间

(一)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物流业货运需求减少,运价持续下跌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对大宗原材料运输需求下降。同时,进出口需求萎缩导致海运、航空、公路、铁路货运量下降,运价下跌,物流公司的业务量萎缩。从区域看,尤以经济外向型城市以外贸为主、以国际货代业务为主的物流企业受影响最大,主要是国际航运、国际物流企业、国际货代企业、航空货运以及港口物流相关的集装箱运输企业。从内部行业看,目前受影响最大的是航运业和航空货运业。从走势看,2009年货运量会明显下降,运输市场会明显放缓,物流业增速明显减慢。

航运业出现大幅衰退。随着进出口贸易量的收缩,我国航运市场需求急转直下,集装箱运输、干散货运输、内贸原油与成品油运输三大航运业务量大幅减少。另外,由于中国经济放缓大幅降低了对铁矿石、煤炭等原材料的需求,从而对港口的干散货业务也造成冲击。在需求减少的同时,目前全国船公司的运力严重过剩,运价持续下跌。目前中美航线一项标准货物的价格从1000—1300美元下降到200—300美元,不少航线正被迫亏本经营。不少企业面临亏损边缘。预计,因需求萎缩以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对初级加工产品出口放缓、大宗原材料运输量减少的趋势性影响,受集装箱和干散货两大支柱产业继续下滑的拖累,中国航运业至少面临2—3年的调整期。

航空货运业受重创。2008年9月以来,许多需要空运的物品公司,也减少了空运的次数和商品,从而减少了航空公司的业务,民航流量增长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显著放缓,其中国际和地区航线成为推动此次民航需求缩减的重要原因。更为严重的是,在需求下降的同时,主要飞机制造商的运力交付有所加快。这样,航空公司通过票价提升转嫁成本上涨的能力削弱,通过改善内部管理降低单位成本的空间也越来越小,使中国航空业因市场需求疲软和成本压力而陷入经营困境。从中国民航运量的航线构成看,国际和地区航线占民航货运周转量的63%,占运输总周转量的38%,民航业“对外依存度”明显高于GDP 的“对外依存度”,民航业对全球经济和航空需求减速更加敏感,预计未来1—2年,中国民航货运业仍将受到全球和中国经济减速的负面影响。

(二)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物流企业高成本下的经营困境

2007年以来,国内物流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涨使得物流业发展趋缓、经营面临困难:一是尽管国际上燃料、动力价格由涨转跌,但国内价格变动不大,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加大。二是综合用工成本大幅上涨30—40%。三是保管费用上升,土地使用税大幅增加,物流企业负担加重。在物流企业成本加大的同时,海运、航空、公路等运输价格则处于高位回落走势,超过四成的企业实现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亏损。

(三)国际金融危机加大了物流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市场需求急剧减少,企业生产成本全面提高,而目前内需增长尚不明显,多向挤压使不少物流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物流业的运输工具具有资本密集性、回收周期长、利润率低等特点,上游实体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集体催债,往往会造成物流企业资金链吃紧。同时,金融危机使银行信用收紧,物流企业很难获得贷款,加上运价大幅下降,尤其是不少物流企业在前几年运价高启、贸易繁荣的时段大都选择举债经营,以高负债进行大扩张,一旦收入出现问题,很容易招致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破产。

二、国际金融危机拉低消费预期,流通业景气下行压力增大

(一)国际金融危机使国内零售业增速放缓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中国逐步放大,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裁员计划在悄然进行,一些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倒闭影响部分居民收入增长,消费需求面临回调压力。全国零售业增速放缓,消费走低,部分高档商品、奢侈品销售在一线城市已经受到明显影响。随着危机对于消费影响的扩散,消费衰减正从一线城市蔓延至二线城市。

相关研究显示,2007年中国零售行业平均销售净利润为3.09%,平均销售毛利率为18.03%,而企业负债率平均为62.93%。近年来,零售企业成本费用大幅上涨,利润摊薄,行业已经相对趋于微利。加上金融危机引发的销售增幅下降,导致库存增加,资金占用量和应付款相应增加。再加上银行惜贷,上游供应商因流动性缺乏引发集体催债,一些零售企业自身扩张失度,这些因素都导致零售商资金链吃紧。

预计今后一个时期,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将压缩,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将增加。健康食品、家居用品类生活必需品将继续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收入弹性较高的体育、娱乐用品、化妆品等商品的销售额增速将有所下滑。大型超市和连锁超市抵御危机能力强于家装建材、家电和百货。网上商店的增加量和销售量将急剧增加。随着制造业的衰退和转型,部分将由外销市场转向内销市场,起源于经济危机时期的折扣店可能成为下一轮零售业发展的重点。

(二)批发业销售量下降,商铺租金一路下滑

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下滑对批发业的影响较为明显。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类专业市场商品成交量和交易额均出现明显减少。国内房地产市场疲软引发建材等生产资料类专业市场受到冲击。义乌这个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由于外向度不断提高,也受到了部分冲击。义乌小商品市场工艺品类、服装服饰类、电子电器类等外贸比重较大的行业景气指数下跌。在广州,商铺租金一路下滑,一些曾经出过“铺王”的专业市场,租金调整最高降幅达到了90%。预计2009年空置率或将超过广州专业市场总铺位数的30%。

三、主要应对策略

要把短期应对措施和中长期根本对策结合起来,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解决产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推动产业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提升产业素质方面迈上新台阶。

(一)短期应对策略

1、抓住机遇,创造更多需求空间

物流业。一是重点开拓工业供应链新需求。要以工业转型升级为契机,鼓励生产企业利用供应链提高核心竞争力,引导物流企业同生产企业一起优化流程,与生产企业形成一体化的运作。研究提出推动物流业与工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物流企业嵌入产业链内部重点发展物流过程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设计、条码采集和仓储保管等高层次物流服务。二是开发利用国内传统运输、仓储需求。国家近2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为物流企业摆脱出口依赖,开拓内需提供了契机。交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带动钢铁、煤炭、焦炭、建材、水泥等大宗能源原材料的需求,能直接提振海运、航空、公路等项目物流企业的业务量。原油等能源以及煤炭、铁矿石、粮食等大宗原材料的进口将拉动原油运输市场和干散货航运市场,促进下一轮航运业的恢复增长。

流通业。一是把农村市场作为主流市场来开发。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市场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采取补助、贴息的办法,支持农村市场的开发,支持建立农村连锁经营超市,建立县域配送中心和二级配送站。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配送中心和农家店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二是充分利用扩大内需政策发展流通业。利用宽松政策,健全市场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配合铁路、公路和机场等交通运输建设,推进相配套的仓储、运输、冷链等商业物流设施建设;配合安居工程建设,完善商业网点。三是推广信用消费,促进即期消费。推广包括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和企业之间两种信用消费,扩大中高端收入群体商品消费。适当增加信用卡的发卡力度,放宽信用卡的透支额度。启动信用消费试点,通过发展赊购赊销、信用销售来促进即期消费。

2、加大对中小物流、流通企业的扶持力度

国家扩大内需方案中用于支持服务业的专项资金要大力扶持物流和流通业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和物流信息化建设,支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引导流通企业进行功能结构、网络结构、经营业态、服务理念的调整。

扩大对中小物流、流通企业的抵押物范围。完善金融物流合作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动产与货权质押等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推进服务业营业税制和个人综合所得税制改革。降低服务企业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实行所得税的适当减免。提高营业税起征点,降低中小型服务企业的税收负担。按照增值税的方式计征物流企业营业税,研究设立适应物流业务需要的专用发票。

(二)中长期根本对策

物流业和流通业都是周期性非常明显的行业,前些年经济高增长和强劲的需求掩盖了中国物流、流通业许多问题,这次金融危机正好为解决长期存在的积弊、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产业素质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

1、推动物流、流通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我国物流、流通业发展粗放的方式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物流业过多依赖粗大笨重型货物运输,目前中国物流业产值70%花在运输业上,15%是仓储费用,而世界平均水平是储藏成本高于运输成本;二是中国物流企业中95%为中小企业,在投资方面重硬件、轻软件。基于世界制造中心、加工贸易为主的物流基石可能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物流业走内涵式、结构升级道路势在必行。促进企业改变外延性扩张的模式,加强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提升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促进物流企业提升发展。

引导大型零售企业整合流程、系统和供应商,强化店铺管理,提高同店铺销售额。大力发展折扣店和网上销售。推动由小商贩为主体支撑的传统批发市场向依托现代科技、管理和结算手段的大批发商转变。

2、规范市场培育优秀领军企业

物流业长期以来存在着不规范、无序竞争的积弊。金融危机使得生产、制造企业物流业务流向信誉度高的大型物流企业,中小物流企业生存艰难以至退出市场。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对行业标准进行细分管理,在注册资本、服务基础设施、从业人员资质、行业信用等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准入标准。推动物流企业的资产整合和重组,通过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建立强势战略合作联盟。通过补贴服务标准的制定,奖励品牌塑造和自主创新成果,培育行业骨干、领军企业和我国物流、流通业的自有品牌。通过培育领军和品牌企业推动整个产业提升质量和结构升级。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猜你喜欢
流通业物流业金融危机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流通业表现及对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的启示
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其推动因素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物流业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物流业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探讨
“互联网+”提升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批发零售业对云南流通业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