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绍宁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当像一篇优秀的作文一样,自然流畅,中心突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解决字词难点、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层次、讲解段落大意、归纳主题、分析写作特点。这样一堂课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原本生动有趣的文章也变得生硬、死板缺乏创造力,既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难于突出重点难点,结果是教者烦闷无聊,学者心乱生厌。而课文分析“切入法”,讲究纲举目张的做法如同剥丝抽茧,只要能找到关键的丝头,就能有条不紊地一层层剥去茧的丝线,最终得到茧;巧设课文的切入点,化繁为简,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将课文分析的各个环节组成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凭借这把“窺一斑而见全豹”的钥匙,去探究文章的奥秘。那么,如何去寻找设计这个切入点呢?笔者想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一、标题切入
标题往往是人们阅读文章的第一视觉停住点,是人们阅读文章所获取的第一信息,也是最难忘、最深刻的信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围绕标题做文章,设置一些秉要执本的问题来切入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便可以从“怒”及“百宝箱”切入。杜十娘怒的是什么,为什么怒,借此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并对其中相关人物进行分析,进而透过这些人及事认清当时社会状况,从而挖掘主题。同时进一步提问百宝箱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一个"沉"又说明了什么?这样我们就可以更进一步理解杜十娘这一人物之美,并且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悲剧意蕴.
二、细节切入
细节是指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细节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作者借对项脊轩变迁兴毁的描绘,写出了对轩的深切感情,描写出了对三代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极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简朴的人物对话,描写人物神情、仪态,抒发至真至诚至朴的情感。因此笔者请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细节细细品味,体会作者于文中所说的“多可喜亦多可悲”。通过分析品味我们就可以了解作者的悲情:昔日几代同堂钟鸣鼎食之家,如今四分五裂衰微破败;幼年丧母,慈母爱儿之情久久难忘;祖母离世,物在人亡,疼爱勉励之音犹如在耳,“令人长号不自禁”;爱妻永诀,使人痛不欲生。
当然,文章的细节很多,如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甚至有时一个小道具的使用,一个环境的描写等,只要合理引导、点拨,也能起到小切口、深开掘的目的。
三、人物切入
有些文章是以人物为写作切入点的,它主要围绕人物展开写作,那么我们在分析课文内容时,如果以人物为切入点,就如同找到了一把打开进入文章内容的钥匙。例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作者围绕刘和珍展开了写作。笔者便要求学生朗读三、四、五部分并思考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她是如何死的,之后探讨不同的人对刘和珍死的反映或评价。然后讨论作者的评价及其意义。这样就可以使一篇愿本复杂多绪的文章变得有条理而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有章可循,不觉枯燥。又如《道士塔》一文,王圆箓这一人物贯穿其中,因此,笔者以此人为切入点设置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们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王圆箓发现文物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还能帮王圆箓想些保护文物的办法吗?作者说“我好恨”,他“恨”什么?我们能给王圆箓一个怎样的结论?借助这些问题可以落实文章内容,并告诉学生关于藏经洞文物的保护措施无法可想,哪一种办法都是无效的,最后一个问题可以让我们明白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也是一个民族的愚昧,作者的这种恨,不是对劫掠者的恨,而是对被劫掠者的恨﹔是民族的悔恨,是历史的悔恨。王圆箓他愚昧、贪婪、无知、麻木,是个小丑、罪人,但是这出悲剧的罪魁祸首是统治阶级。
四、感情切入
有的文章贯穿着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因此,我们若抓住情感切入就会更容易理解文章。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文笼罩着作者浓浓的“愁”,我们就可以借这一贯穿全词的情感做文章。首先让学生品读文章体会贯穿全词的情感,然后要求学生细读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愁”的。这样学生就愿意积极地阅读思考,通过对意象的仔细分析加之对作者人生经历的了解,就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亡国之恨、孤病之苦。在学生们都随着作者沉浸在这无限愁情之中时,让他们也来写写“愁”,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为自己所用。
五、问题切入
有时候,在课文本身确实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只好另辟蹊径,巧设一个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焦点问题来切入。例如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从设置“别里科夫与华连卡能不能恋爱、能否结婚”这一问题切入,问题一旦抛出,学生便像沸腾的水一样活跃起来,展开热烈的讨论。之后知道别里科夫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需要生活伴侣,是可以恋爱的;但是,他的外表、思想和生活都装在套子里,他害怕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而华连卡恰恰是一个活泼开朗、热情大方、有着新思想的女性,因此,一个一味害怕新生事物的别里科夫是不能和华连卡结婚的。最后揭示新旧思想冲突这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而讽刺沙皇专制制度。这样以简御繁,经济高效。
总而言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堂课到底怎样切入并无定法。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且是为了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选择教学切入点也须注意:(1)切口要小,视野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时间突破重难点。(2)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陕西省神木县第四中学(71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