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有机统一。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真正体现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以这种理念来指导教学,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认读、概括、感悟、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关注“品味点”,感悟语言魅力
汉语是诗性的语言,它富有弹性、富有韵律且组合自由、气韵生动。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心。教师应充分关注文本语言的精彩之处,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背诵。对文本中融合情理意趣的精妙词句,教师要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揣摩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并在字斟句酌的品味、沉淀中形成语感,获得语言的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时,当学生找出并初步理解了描写“二泉映月”的四个句子后,他在屏幕中出示了四组描写二泉映月景色的优美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显然,这些词语是文本中最具魅力的“品味点”。王老师引领着学生涵泳品味,人与文融合一体。比如在感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时,王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后,问:“听了她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们有的说看到了一泓清泉在缓缓地流淌着,发出了美妙的声音;有的说看到有一轮金黄的圆月倒映在清澈的泉水中;有的说看到水面非常非常的平静,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好像一块洁白的美玉……随着孩子们想象力的扩展,两个词语的形象和意味凸现而出,干瘪的符号化成了一幅幅可观可感的画面。在这节课上,王老师就是这样紧紧扣住这八个词语,一唱三叹,让词语成为清晰美妙的画面,成为灵动、丰盈的小诗,尽显语言的感性魅力。另一位老教师的上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抓住“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等词语一连发问:这背后蕴藏着什么,乐声中负载着什么,阿炳的人生传递着什么……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激疑、质疑、析疑、释疑,在主动的语言实践中触摸文本、思辨感悟、运用表达,文本语言“活”了,学生语言“活”了,学生思维“活”了,语文课堂也“活”了。
二、利用“空白点”,生发语言实践
由于作者构思炼意、运笔行文的需要,许多文章中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了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空白处质疑探究,补充空白,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许多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常常会出现不完整甚至略写、不写的情况,由此造成人物语言的空白。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中有这么几句话:“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那!我希望……”。这里,可让学生想象此时的保罗会认为小男孩没说完的话是什么,学生回答说:“假如我也有一辆这样的车该多好呀!假如我也有这样的哥哥该多好呀!”再联系上下文想想其实小男孩想的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不难发现:小男孩希望将来也能像他哥哥那样给自己的弟弟买一辆这样的车,让他的弟弟能看看圣诞节街上美丽的风景。这样小男孩金子般闪耀、纯洁的心灵让学生有了强烈的震撼。所以在省略处给予恰当的补充,既能使学生更透彻地了解人物的心理,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这样,利用文中的语言空白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合乎逻辑的想象,既进行了语言训练,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抓住“迁移点”,学习语言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一般内容不深奥,结构不复杂,有的课文各个段落之间语言文字相近,句子形式相似,层次结构相仿。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抓住某些迁移点进行正迁移,必将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美丽的公鸡》一课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描写的是公鸡要和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而他们都在辛勤地劳动,不愿意和公鸡比美的故事,其写法十分相似。在教学这三段时,就可以采用围绕迁移点逐一探究的方法:先逐句理解第二自然段,再总结作者的写作规律,然后引导学生仿照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探究第三、四自然段。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工具”,以此“撬动”三、四自然段,自然速度加快,问题迎刃而解;最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学习这种语言的表达方法,以便在日后的写作中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四、寻找“撞击点”,提升语言内涵
在文本中能够引起学生产生强烈共鸣的地方,不仅仅是那些 “空白点”,还应有理性的“撞击点”。倘若我们精心寻找,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变空洞的说教为充实诉说,便会引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高端对话”,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哲理概念”。
比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执教《晏子使楚》时,她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去体会晏子的聪明机智,而是创立了新的评论点——“尊重”,然后引导全体学生从对晏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从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由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要是自我尊重的思考。在这样产生了思想的张力的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出人意料而又精彩纷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学生充满睿智的发言:“只凭一个人的智慧远远不够,我觉得应该让晏子当老师,教齐国的人,让齐国人都聪明,这样齐国就会胜利”;“国家获得尊重,不是靠一个人或一次外交,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这恰如某位学者所言:优秀的表达不是推敲出来的,而是思想锤炼的结果。
“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的力量之中”;“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可以说,工具性(语言)和人文性(精神)的统一,语言是第一位的,精神蕴涵于语言之中,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精神,抓住了人文。语言学习是语文学习的根,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领学生通过解读语言、感悟语言、建构语言,升华人文内涵,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山东省邹平县梁邹小学(25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