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翻译的接受性研究

2009-06-15 07:25张鲁艳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

张鲁艳

摘要: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属于边缘领域,但鉴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成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接受美学的理论可以用来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由于儿童文学的读者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创造出适合儿童读者的语体形式并重现儿童童趣。

关键词:接受美学;儿童文学翻译;目标读者

引言

如果我们把翻译视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子系统,翻译研究属于边缘领域,儿童文学翻译无疑就处于边缘领域里的边缘地位。为了对这个被研究者们所忽视的边缘领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来了解它的本质,用更合适的方法策略来获得更好的译本。尽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理想的办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译者应该在保留原作风格特点的同时,采用合适的方式来最好地满足特定目标读者的需要。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作家和译者应该首先考虑到目标读者的需要和特点。儿童读者的语言、接受能力、社会心理和美学判断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译者的工作就是考虑这些不同并找出适当的策略来达到完美翻译。儿童文学翻译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发展很不平衡,并引起了很多问题。一方面,儿童文学的翻译文本数量惊人;另一方面。对儿童文学翻译的专门研究又少得可怜,以至于儿童文学翻译在翻译研究中处于边缘位置。幸好西方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并开始进行研究,但在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暂时还空缺着。中国有近三亿儿童读者,但他们面对的却是市场上总体质量不高的儿童文学译本。国内文学评论界和翻译理论界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忽视是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要解决儿童文学翻译的实际问题,必须先了解儿童文学本身。为儿童创作的文学即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诸多方面都要求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价值标准。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许多问题应该引起中国学者以及全世界的学者关注,比如如何对待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怎样合适地采用归化和异化,如何表达儿童个性等等。

一、中国的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在中国属于边缘领域,特别是研究英美国家的作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加以更多关注。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引起人们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兴趣和关注,并以此来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另外,对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的研究可以帮助儿童获得更好的译本。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同样也会影响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儿童观,中国儿童文学的诞生和发展与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翻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普遍认为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在中国出现得很晚,确切的时间应该是在五四运动以后。五四前后,安徒生童话、拉封丹寓言、《爱丽思漫游奇境记》等儿童文学名著大批地译介进来,国家与地区涉及德、意、英、法、俄、日、荷兰、丹麦、阿拉伯等,种类包括童话、神话、传说、故事、童谣、寓言、插图、儿童诗、儿童剧、音乐故事、科幻小说等。这些译介为中国文坛打开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儿童文学天地。尽管一致认为在中国古代没有儿童文学,但儿童文学的翻译却出现在晚清时期。

二、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接受理论着重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由德国教授姚斯和伊塞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视野融合,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所谓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心理图式,就是期待视野。它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同时也包括人们的直觉能力、承受能力和接受水平等。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人而异,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作者在创作时应该考虑到所处时代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在接受活动中主动参与构建作品的意义。当把接受美学应用于翻译理论中时,译者成为了原作的读者,他的主动参与使他在翻译时会考虑到译本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国儿童,作为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应该成为译者的考虑对象。

当接受美学应用于文学翻译,译者的主观作用就变得非常显著了。接受美学强调译者在解释文本意义时所起的主动积极的参与作用。译者,同时也是读者,需要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负责。译者是原文的特殊读者,当他们完成第一次交流并开始第二次交流时,需要预测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美学品位和接受水平。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而儿童由于其特殊的年龄、心理、个性和阅读能力与普通读者有着很大的差别。创作儿童文学时。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特点,并尽量使文本易于接受。译者也同样要注意译文读者的特点,以创作更好的译本来适应译语文化的标准。由于译文读者在理解译本时有很多障碍,译者不仅要关注儿童的普通特征,还要考虑译入语儿童对原文语言和文化的接受能力。

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解释儿童文学翻译

由于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翻译的读者对象是儿童,而儿童又与一般的读者有着极大的不同。作为译者。既是原儿童文学作品的读者,又是儿童文学翻译的创作者。身兼二任,更是非常特殊。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主动参与。也特别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更应该为儿童读者着想。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要根据目标读者的特点。创造出适合儿童的译本。一般来说,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语体,一是再现儿童童趣。语体是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的决定性因素,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主要区分是儿童文学有自身独特的语体特征。这一语体特征是保证儿童文学可接受性的首要因素,儿童文学的语体特征是由儿童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容易对直观的具体的形象感兴趣,比如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儿童不像成人那样先对内容感兴趣。其次才是韵律和节奏。相反,韵律和节奏首先给儿童审美愉悦,激发他们的兴趣。儿童在思维上的特点要求译者在遣词造句上做到朗朗上口。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鉴于儿童的接受能力。语体应该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儿童童趣的创造是儿童文学翻译的本质。具体的说就是用风趣幽默的笔调,用富于儿童特色的语言来表现儿童的生活和心理,从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儿童文学特有的情趣是通过一定的词汇、语法和修辞等语言手段来实现的。

结语

谈到翻译,我们通常忽略了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一提到儿童文学翻译,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轻易地认为译者用浅显易懂的词语、短句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事实上,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比之于成人文学的翻译有过之而无不及。儿童文学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等方面都要求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价值标准。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要不忘自己是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不忘译作的读者是孩子。儿童文学的翻译应保证广大中国少年儿童通过译文容易理解和接受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译文能得到与原文读者类似的感受、启发和教育。

接受美学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的接受为旨归。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所形成的总体关系中,读者绝不是可有可无、不关痛痒的因素。相反。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在心理生理发育水平、知识经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立场上,用儿童观点去透视原文,用童心去鉴赏。以儿童的情趣去体会原文,然后再选用小读者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儿童文学语言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儿童情趣,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意境。

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常要在两种基本翻译方法中做出选择即归化与异化。前者是以译语文化为中心,把一切不符合译文读者口味的异样表达法改变成地道的译语表达法。后者是以源语文化为中心,尽量保留原文写作风格,使读者感受源语语言及文化的差异。根据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对原文与译文的分析对比,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最终得出结论:儿童文学翻译应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商标翻译浅析及本土化的推动力
商标翻译浅析及本土化的推动力
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看对文学作品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