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明 王冰川
摘 要:退掉“天之骄子”的华丽外衣,当代大学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考证热”现象逐年升温。通过对山东省内高校1000份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本文对考证热的成因、现状、利弊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期给大学生一些理性的建议和正确的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考证热
一、“考证热”现象成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的“精英教育”模式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变。人才“产销脱节”的现象凸显,当代大学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考证热”现象逐年升温。
(一)就业压力增大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2009年毕业生达到近610万的历史高峰,再加上未实现就业的往年毕业生,2009年需要安置的高校毕业生就达1000万人。与逐年增多的人数相比,就业岗位却受到政府机构精简、金融危机等原因呈现减少趋势。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2008年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的“就业岗位蒸发”。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象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对于大学生而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经结束,仅凭一张学历证书显然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考取各类证书获得竞争优势成为多数大学生考证的初衷。
(二)高校教育模式相对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步伐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从表面上看,招生规模扩大、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高校教育的质量并没有明显的下降。但现实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出“适合市场的毕业生”。优秀的学习成绩已经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便成了促成大学生“考证热”的内在动因。
(三)行业准入制度推动“考证热”
从199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目前已经有90个职业采取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人才评价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一大批行业需要有上岗职业资格的人才。这些制度方面的要求无疑是大学生“考证”的推动力。
二、大学生“考证热”的现状
通过对山东省内高校学生的1000份问卷调研数据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考证热”现象仍在升温。我们把证书分成(英语类、第二外语类、计算机与网络类、职业准入类、相关证书类、其他证书类)六种类型。
调查显示,增加就业竞争力仍是大学生“考证”的主要目的,但是这一动机在逐渐被分化,受周围同学影响和为获得专业技能而去考取证书的大学生分别占到13.97%和19.74%。
通过对大学生最想考取的证书类型以及最主要动机的交叉分析,我们获取了大学生选取不同证书的动机以及出于不同动机大学生会选择哪类证书的比例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在受周围同学影响参加证书类考试的同学中,有54.12%的大学生会选择报考英语类证书。受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通过考取英语类证书获得竞争优势,因此英语类证书也成为多数盲目考证者的首选证书,这种群体中的联动效应,使考证升温较快,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相比较而言,考取第二外语类证书的大学生多是出于增加就业竞争能力和获得专业技能的动机,分别占56.45%和32.26%。由此可见,选择第二类外语证书的大学生更多是凭借兴趣和自己的意愿,很少受到旁人的干扰。
三、大学生“考证热”利弊分析
(一)“考证热”的积极因素分析
1、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由考证热的成因和发展现状我们不难理解,大学生“考证热”现象之所以持续升温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考证”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完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2、 推进国家职业准入制度
我国面对人口众多、人力资源素质较差且结构极不合理的现状,制定了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这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如果大学生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率先跨越职业准入的门槛,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改善就业难的局面。
(二)“考证热”现象不利因素分析
1、导致价值取向功利化
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对大学生“考证”现象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准备证书考试。其实,证书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派生物,没有坚实专业知识和过硬专业技能作保障,靠短时死记硬背获得的证书,即使能换取一时之利,也无法保持长远发展后劲。“为考证而考证”的现状使得许多考生失去了对知识、价值理性的判断和思考,也造就着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为在短时间内求得效益,大学生采取应试化的方式、方法参与考证活动,完全机械地应付,以图过关,并没有完全掌握与证书要求相一致的技能水平。
2、引发“证书”信任危机
目前我国职业准入制度还不完善,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不一,“考证热”现象驱使大学生为功利目的而考取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并不能让其获得真正与之匹配的实际工作能力。当手持证书的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工作技能并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时,证书的功能便被弱化。这种“泡沫证书”的效应终会引发社会对证书的信任危机。
四、结论
“考证热”现象的发生有其必然因素。对于大学生而言,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报考各种证书之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着手,充分收集相关的信息,对证书含金量、考证费用、通过率等充分了解后,对掌握的信息作一个综合的权衡分析,恰当取舍。真正把考证作为提高自己技能水平的一种手段,使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投有所回”。
高校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应该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增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的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此外,我国应尽快完善职业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各级认证机构,争取最大程度得开发我国人力资本资源。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应以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人才,切莫把证书作为衡量求职者能力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社会、高校、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三架马车”并驾齐驱,“考证”才可能成为真正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能力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杨跃,大学生“考证热”的社会学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9月,34-35;
[2]朴明吉,浅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实施的必要性,成人教育,2008年8月,51-52;
[3]杜祥军,从经济学的角度浅析大学生就业难,学术观察,2009年1月,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