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金禄 秦伯明
中共贵阳市委党校一直在三江“五·七”干校旧址,条件差,设施落后,不适应党培训干部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以后,市委十分重视,市委书记夏页文等领导研究,决定新建一所党校。
新的党校工程,由冯金禄同志负责筹建。冯金禄随后会同规划院付院长王陶进行选点,先后踏看了百花湖、贵工等地,最后初定在龙洞堡森林公园后门外一块坡地上。第二天,市委常委会的同志都去察看,一致同意在此建校。
这块地共有175亩,其中荒山荒坡135.1亩,耕地39.9亩。站在高处一望,视野开阔,环境幽静。远望群山起伏,良田阡陌,近处林海茫茫,松涛滚滚,还有一条清澈的龙洞河从不远处山坡下流过。
为了加强对工程的领导,经市委批准,成立了“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基建领导小组”,冯金禄任组长,秦伯明任付组长。下设基建办公室,由王湘应、杜富江负责。重大事项,总体规划布局,大的单体设计、预算控制等重大事项都由领导小组讨论决定。办公室负责征地、材料、设备采购,以及财务管理。
工程前期工作,首先领导小组起草“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工程计划任务书,”经市计委报省计委审批立项。同时开始征地,并以建委名义向市建行借款50万元,开始进行“三通一平”。整个工程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本着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原则进行。
贵阳市建筑设计院负责总体规划设计,项目设计负责人是郭安富(高级工程师)。设计人员都在工地现场工作,结合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地形,详细规划布局。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采暖、绿化等,做到配套齐全。整体工程按功能分区:有教育行政区,是教育活动的中心,有可容1300座的大课堂,有可藏书30万册的图书馆。还有教育行政楼。学员区:由八栋学员宿舍和一栋教职工宿舍组成,并有小教室为学员上课、自习、讨论和休息的场所。生活区:由食堂、医务室、浴室、理发室、小卖部及锅炉房等组成。职工住宅区:建筑面积6487平方米(包括城区部分住宅在内),宅侧建有托幼园,为职工的幼儿托养教育之用。还有招待所,供省内外专家学者学术交流活动使用。整个校区采取集中供暖。特别是校区绿化,园林式布局,设计风格相当讲究。按花树花开的时间,分别建立了春、夏、秋、冬四个庭院,一年四季都有花。大课堂前中心广场建有一个长方型的喷水池,池内栽“睡莲”。省建设厅园林专家赵旭光专门到工地指导。
党校工程于1983年4月正式动工。施工单位有贵阳市第二房屋开发建设公司,以及所属第一工程处、第四工程处和水电安装处等单位。
公司经理李志钧,一处主任王黔东等都在现场组织施工。高级工程师曾凡绪,作为建委的全权代表,一直在工地负责协调管理。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日夜施工。为了解决施工和校区用水问题,专门在龙洞河坎上建一座泵房,抽水打到校址对面的山头上,经净化处理后自流入校区。由于党校工程是全市的重点工程,各方面都很支持。所需钢材、水泥、砖、瓦、灰、砂、石,打一个电话,即送货到工地现场。党校所需的课椅课桌、灯具,由基建办到重庆、广东等地采购。
在建设过程中,党校负责人毛训德不断催促,要求先竣工一部分,让学员早日从三江过来。经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先施工学员宿舍和饭厅,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后施工大课堂。这样,党校可提前一年投入使用。
校区绿化是按照总图的布局,采取边施工、边绿化,建成一片、绿化一片。并注意人工栽培与保护自然林木相结合,对土地上原有的林木,能让的就让,能保护尽量保护。同时,与绿化施工单位签订合同,保证成活率必须在90%以上,一年以后才验收。当时就绿化了三万多平方米,占用地面积50%以上。其中铺草皮16700平方米,栽种绿篱1200平方米,栽种花、树86个品种,共8552株,长势喜人。校区原有的一座小山,加以绿化,并在山头上建了一个亭子,这个亭子设计新颖,由多个尖角板块组成,供学员观看校区全景以及休息。
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严格把关,一丝不苟。如食堂工程,发现屋顶隔热层有浸水现象,坚决打掉,全部返工。
这期间,市委领导十分重视。夏页文、李万禄等常到工地检查指导。朱厚泽同志到省委上任的头一天,还到党校工地去察看。领导小组由冯金禄同志主持,不定期的召开会议,听取汇报,检查工程进度。每周末,由建委领导参加的工地碰头会制度,一直坚持到工程竣工,将近三年,从未间断。
党校工程于1985年9月竣工,十月召开竣工验收会议。市计委主任李声娴、规划局长沈德威、设计院长张厚荪,以及党校校长孙时品等出席。经过评议、审阅资料,一致同意验收。工程总投资为1457.6万元,总建筑面积34127平方米。
新的党校建成后,在当时全国省会城市也是少有的,受到了中组部的表扬,认为:贵阳经济并不发达,但市委很重视党校建设。省内外也经常有人参观,盛赞贵阳市委党校建得好。市委党校前后的几位领导孙时品、毛训德、龙裘云也十分高兴,称赞这是“一所花园式的学校”。党校总体设计,1986年被评为贵阳市优秀设计一等奖、贵州省优秀设计二等奖。
党校的建成,为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党政干部,极大地推动了贵阳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