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进行。其中问题情境放在首位,可见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整个数学课程教学过程实施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利用以下一些方法创设初中数学问题情境。
1 联系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即创设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例,体现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的特点,并强凋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这种创设方法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2 利用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即通过一定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造成思考和解决上的阻碍,从而激发其求知欲,使之产生一种非知不可的强烈愿望。于是,在老师的诱导下,主动探索,最终解决问题。如在学习“正数负数”一节中,通过对小学所学“数”的总结后,向学生提问:零上5℃记作5℃,那么零下5℃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小学所学的数能办得到吗?新的问题的冲突,让学生非得一学为快不可。
3 利用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从疑问中来,学习中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悬念,创设前景。抓住学生们好听故事的特点,激活其思维,一节课就有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开端。
4 利用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矩形”一节的教学时,我在课堂上就地取材,让学生准备好两枝长度相同的钢笔和铅笔,两名学生分别捏住笔的两端.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将其中一个角慢慢地变成直角,整个图形随之变为一个矩形,学生们很快理解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关系.进一步得出了矩形的特征和识别方法……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明白数学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也可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同时,通过动手、观察、分析等活动,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5 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比如在“因式分解”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组题,与学生进行速算比赛:①201×7-199×7+198×7②20032-20022③20032-2×2003×3+32当老师在几秒钟之内说出答案时,全班学生仍在冥思苦想,于是学生问:老师怎么算得这样快呢?带着满腹的疑问和强烈的好奇心,新的一节课又开始了。
6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丰富感知,创设题情境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物模型、挂图、投影、录音、录象软件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一定的数学情境,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感知认识,更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教师可通过自制课件表现几何展开与折叠的动态过程,学生定会感到兴趣盎然,这有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另外,还有许多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如利用数学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创设;还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或游戏进行创设;也可以利用新旧知识对比或类比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等等,不再一一例举。
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耍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6.1 要充分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数学学习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以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才不会有太大的距离,学生才不至于无从着手;依托已形成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等这些数学经验去思考问题,学生才有了解决问题的支撑点,也才能够找寻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6.2 要有目的性。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应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
6.3 要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刺激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的成功感。如若难度太大,学生屡试不成,最后尝到的是失败的滋味,从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因性。
6.4 要有启发性。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引起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多层面、多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找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