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飞
那天,孙子拿着他的老师布置的一道作文题来问我,题目是《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他:“我告诉你,有一个叫林清玄的作家,他觉得他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汽水给他喝到能够打嗝。而你觉得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呢?”孙子顿了一顿后说:“以前读小学的时候我觉得拥有一部电动玩具车最幸福,而现在我觉得拥有一副兵乓球拍最幸福。”于是,我告诉他:“这么一说,什么是幸福你应该明白了吧。其实,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孙子满意地点了点头。
幸福只是一种感觉,说白了,幸福只是人们对于是否满足的一种基本感受。同样是在奥运会上夺得了奖牌,夺得银牌的人,反而没有夺得铜牌的人感到幸福。为什么会这样?原来银牌获得者的基准是金牌,而铜牌基准是没有奖牌。银牌获得者觉得自己如果成绩再好一点,就能获得金牌,因此,获得银牌的喜悦,与没能获得金牌的伤感比,伤感占上风,但夺得铜牌者,他们认为与那些排在他们后面的人比,自己非常幸运,他们会为自己已经拿到奖牌而高兴。幸福的满足感,它是相对性的,其幸福的感受会随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环境和条件而改变,这可称作是幸福的相对原理。
什么是幸福?可以说,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理解,一百个人有一百个答案。人类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个人能不能感受到幸福,是由个人的心理素质所决定的。同样的事情带给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思维不同,体验不同,对幸福的感受和理解也不同。在普通人眼里,幸福是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在遭遇苦难的家庭中,幸福是全家人一日三餐聚在餐桌旁,有说有笑憧憬未来;对于下岗的人,幸福是能够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心地善良的人来说,幸福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对于老年人来说,幸福就是一种平和的心境;同样是残疾人,不同程度的残疾,其幸福的感受也不同。盲人歌手杨海涛的幸福感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最想看到的是爸爸、妈妈,还有你们。”因病致残的史铁生,对幸福的理解是一种感恩的生活态度。
幸福是无法界定的,幸与不幸在于我们各自给自己下的底线不同而已。正如史铁生所说:“生病的经验是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得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人生的一切都是幸福!幸福无处不在,只不过,正如大多数人一样,身处幸福之中却不能感受幸福;梦想拥有幸福,却不知幸福原来就攥在自己的手心里。其实,幸福是来自内心的一种感受,父亲问候的电话,母亲关怀的微笑,妻子在厨房忙碌的身影,⋯⋯都是幸福的成因,只要我们学会了用心去感受,我们的生命就没有理由不被幸福照亮,不被幸福拥抱。
读画·听琴
名画要如诗句读。中国画是熔诗、书、画于一炉的综合艺术,故欣赏中国画古称“读画”,画是要读的,只有读,才得画中之寓意哲理和诗画韵味。
读画虽不要求像老僧入定那样心静如水,但欣赏好画,得其神韵,非抛开干扰而不能得到。我以为,读自己喜欢的画,是在和大师们交流。你虽不曾在近旁看他们布局构思、用笔设墨,但你能在律动的画面上,洞悉他们作画时的心境。读徐悲鸿的《八骏图》,每一匹马都有一股傲然正气,正如他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读齐白石的山水画,山水秀而天地宽,正如白石老人心底无私的豁达与大度。而读林锴的画,山水花鸟,虫鱼人仙,无不入画,或沉凝屈铁,或疏影横斜,或素淡清新、或色重境雅、简胜干繁,内凝外扩、浑然一体。那独具风韵的《秋荷》,脱了“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凄清,更有残红衬着莲蓬的沉重,而画中一首小诗“秋池泪雨即骊歌,一寸情根怎奈磨。不断千丝难蜕骨,阿侬自是苦心多”,于无声处地将意境拉高拉远。画是无言的诗,诗是无形的画,其诗画浑然,自有无穷品味。
一个读画者,能否和欣赏的画作共鸣,靠的是想象空间。对面前的画,不论远眺还是近瞻,全在于心底有无千山万壑、江河奔涌,有之则峰峦奇秀、波澜壮阔;无之,则如堆山垒石、涓滴不惊。所以,就读画者而言,眼光是非常重要的,好比为文之人,要有文史的功底,有对诗书画的了解,不然读画和读书一样,很容易桃李莫辨。
读画如此,听琴也然。古琴兼做水声听。听琴之声,如闻水声之叮咚,之低诉,“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之时,闭上眼睛,感受一颗颗清丽脱俗的七弦琴音从音箱里优雅从容地飘然而至。白色的衣衫,灰色的裙裾,古朴中流露出点点灵韵。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悠悠地,我醉在了那份揉碎的古韵里,仿佛乘舟漂于静静的碧波之上。
“麦翻风有姿,莺老语无聊”。读画和听琴,都是一种体会,一种感悟。它需要你展开联想的翅膀,也需要借助你的人生历练,更要依靠你的思考妙悟。读画和听琴,徜徉于艺术殿堂,有一种清新飘逸的感觉,每一幅画都有一个不灭的灵魂。而听悠悠古琴,这潺潺汩汩流淌在岁月长河里的音乐清泉,让你明白“知音”难觅!
创作谈
写少一笔的人
人字是又一撇一捺互相支撑而构成的。然而,一场车祸使我失去了一条左腿,成了“写少一笔的人”。苦难,是一道人生的考题,也是文学的母题,而残疾是个体苦难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残疾,满腔的心思无法诉说,于是我选择了文学,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付诸笔端。自1984年在《汕头日报》发表了诗歌《我愿⋯⋯》后,至今已在全国近百家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近百万字。有30多篇作品在各家报刊举办的征文中获奖和入选各种文集。
岁月匆匆,在不知不觉中,我从事业余创作已经有20年了,在翻阅这些遗留下来的发黄的文字中,我的心中竟莫名地有一种如丁香一样淡淡的忧愁。20年来,我用坚强筑起的意志,即使在痛苦的折磨中伤痕累累,昂起头颅依然不改执着的初衷;用爱心支起的信念,即使在丑恶的非难中受尽冷遇,充溢心头依然是对弱者的同情和悲悯。
我的作品虽然大多数是写残疾的不幸和苦难,但是,作品的基调是昂扬奋进,其最感人的,是生命的礼赞,人格的力量!这里既有我自身的生命体验,也有别人,同样是残疾人的生命观照,在我的笔下,苦难是一种自强和超越的力量,是对生活的挚爱以及对艺术的无限痴迷。那一个个昂昂自立的强者形象,宛如一朵朵鲜活的生命之花。
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总是离不开一种精神的,这就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一个人有了这种精神,即使在逆境中,也会创造残缺的美丽,拥抱美丽的缪斯。
作者简介
鲁飞(肢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残疾人作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会员,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作品近100万字,编著有:散文集《生命之花》、《同一片蓝天》、《1000联颂中华》和书画集《待到山花浪漫时》、《广东省残健同行书画邀请展作品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