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红
摘要:从和谐的来源分析基督教和谐观的本体论背景,从和谐的破坏分析其人性论背景,从和谐的重建分析其价值论背景。以哲学的角度深入了解基督教的和谐思想。
关键词:和谐;基督教;上帝;人;罪;爱
中图分类号:B97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089—02
基督教的和谐观,展示了基督教文化和谐的方方面面,其视角极为独特,视阈极为宽阔。折射出宗教、哲学、道德、政治法律、历史、科学等方面的内涵,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分析基督教和谐观的背景,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入的认识基督教的和谐思想,从中吸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资源。
一、和谐的来源——本体论背景
探寻世界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是人寻求安身立命的根基,所以,人与世界的关系成为人类理性关注的最深层的焦点,在各个宗教派别中,基督教在阐明世界本源和对人类未来预言的同时,其世界本体论具体而直接地与人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吸引众多的人归信,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基督教的世界观中,人与世界的关系基于人与上帝(神)的关系。上帝是创造者,自然界、人、社会、超越于人的理性和时空的灵界等都是被造物,其上的规律、法则莫不体现着神的道,神是一切的本源。
《圣经》“创世记”记载:世界之初是上帝完美和谐的创造。首先,上帝创造自然万物,“万物各从其类”,有着完美而和谐的秩序([1]创世记1章)。其次,上帝用尘土造人,人与神最初也是完美和谐的关系,是父与子的爱的关系,是供应者和被供应者的、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再次,人与自然有着完美和谐的关系。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享受着天父应有尽有的供应:舒适宜人的气候,悦人眼目的树木及各种可食果子,还有河流、金子、珍珠、玛瑙等物;最后,人与人的完美和谐关系,神为男人造了女人,并为人设立婚姻。“‘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领到那人跟前。…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夫妻关系极其美好“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愧”([2]创世记2章)。“ 赤身裸体”表明当时的气候适宜于人赤身裸体,“不羞愧”说明二人的身、心、灵完美合一,毫无间隙。
伊甸园的美景展示了世界之初和谐的完美画面。是“天人合一”的最初体现,伊甸园中上帝与人、丈夫和妻子、人与自然万物的秩序是和谐与美满的。
二、和谐的破坏—人性论背景
伊甸园的和谐美景是有“约”在先的。既在所有可以随意吃的果子中“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3]创世记2章)。这是上帝造人、赋予人自由意志和选择权之后,与人所立的第一个约,既“亚当之约”。但是,夏娃就听从了蛇的诱惑吃了禁果,亚当也吃了夏娃递的果子。
可见,是人的违约破坏了和谐,改变了一切:先是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气候发生了改变:“天起了凉风”;“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4]创世记3章),人与自然从此不再和谐。
更重要的是人与神之间有了间隙。当耶和华神来到伊甸园,“那人和他妻子听见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神的面。”([5]创世记3章)。
婚姻和谐也遭到破坏,因他们违约吃了禁果后,眼睛就明亮了,首先看到的是自己赤身露体,又为自己在对方面前赤裸敞开感到羞耻!他们有了两个个体的意识,不再完全合二为一。夫妻原本简单和谐的关系从此逐渐变得复杂化。
虽然魔鬼(在伊甸园以蛇的形象出现)的引诱是人违约的根源,但是,基督教认为,始祖的罪性是和谐破坏的直接原因。夏娃所住的伊甸园应有尽有,她不满足所拥有的,看那树上的果子“悦人的眼目”(即对美的嗜好),“好作食物”(口腹之贪欲),“可喜爱的”(放纵己心),“使人有智慧”(想与神并齐)([6]创世记3章)。就吃了禁果,贪婪和情欲是她被引诱的破口。
男人的原罪呢?亚当接过夏娃递的禁果吃了,说明亚当的罪是经不起女人和禁果的双重诱惑。亚当夏娃的罪并没有到此为止,当上帝问亚当“你做的是什么事呢?”亚当回答:“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7]创世记3章)。亚当没有承认自己的过错,不仅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夏娃的身上,还隐含着对神的责备;失去保护的夏娃与推卸责任的亚当之间彼此合一的婚姻关系进一步遭到了破坏。同样,夏娃也没有承认自己的罪,把一切过错归给了引诱她的蛇。男女共同的罪的本性也暴露无疑:贪婪、推卸责任、宽容自己、死不认错。
基督教认为,始祖为罪负的代价就是今天所有男女生活的现状。男人“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8]创世记3章);女人“必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慕恋你的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9]创世记3章)。更为严重的是,“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10]创世记3章)生命因“必死”而显的暂短、易失。死亡,成为和谐破坏的终极表现!
因着罪,他们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从此“天人相隔”。基督教所讲的人性之原罪,跟随每一个男女至今,成为和谐的内在敌对力量。
三、和谐的重建——价值论背景
“和谐概念是一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和谐是人的自由选择的结果,就是说,和谐理念是建立在人的认知理性和自由意志基础上,因为只有当人们认识到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也只有当人们在实践中去选择和创造使人的发展得到肯定的一切时,和谐的理念才得以确立,和谐并不是独立实存的,它本质上是精神性关系,它必然附着于那些有形实存的具体关系,并通过它们成为现实的存在,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表现为一种自由的秩序。”[11]基督教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了其和谐的价值理念。在基督教看来,由于人的罪破坏了人与“天”的和谐、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破坏了以夫妻关系为首的人与人的和谐。所以,除罪圣洁就成为重建和谐的前提。那么,如何才能除罪圣洁呢?基督教的价值选择即不在于自己的道德努力与苦修,也不是靠社会环境的进步,而是靠救赎,基督教认为必须是来自超越于人的力量即上帝的救赎才能重建和谐。
救赎始于伊甸园,当亚当夏娃犯了罪,躲避神时,上帝主动寻找他们,伊甸园里神的呼喊“你在哪里?”成为千古呼唤,至今回响。当亚当夏娃用即不能御寒又不能避体的树叶为自己编衣之时,上帝用“皮子给他们做衣服穿”([12]创世记3章),这意味着只有杀一个动物才能救助人,也预表着神的儿子耶酥降世、被杀、救赎人类。耶酥的降世、受死是上帝与人重立的新约,耶稣的宝血能除去人的“原罪”使人圣洁、搭起神人和好的桥梁,重建神与人的和谐关系。
基督教认为,无论人用苦修己身来超越生死、用科技的手段改变自然环境、用道德的手段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破裂关系、还是用政治军事的手段改变国家民族之间的冲突,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惟有接受耶稣是重新归向神的唯一路径。只有神的爱能缔造和平、重建和谐。
耶稣明确宣告“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籍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13]约翰福音3章16节)这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如果说当初亚当滥用自由意志选择了犯罪,现在人也可以善用自由意志接受耶稣、选择悔改。
四、爱是一切和谐关系的纽带
因为“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人,叫他们不致灭亡,反得永生”([14]约翰福音4章6节),人只有接受救赎才能重建和谐。接受救赎意味着接受神的爱。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人接受什么就给予什么,接受爱给予爱,接受恨给予恨,只有自己的内心被爱所充满才能流溢给别人。
什么是爱呢?“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爱是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15]哥林多前书13章4—8节)。这爱是一切美好关系的纽带。耶稣基督已经做了爱的榜样,只要跟从他、效法他;爱的实践是放弃自我的过程,犹如耶稣基督的舍己一样。“忍耐”不是一时而是恒久、“宽恕”不是几次而是永远、在忍耐中包容、相信、盼望;爱的给予没有局限,爱的目标是让对方得到好处,而非求取自己的好处。这似乎很难,但是,因为神给人的爱永不止息,人完全有能力藉着神这样去爱。
五、结语
依《圣经》的标准来看,今天人们的生死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因过于自信而日益偏离真理,人们追求和谐的内容和方式因不肯仰望越来越偏离正道。即使有上帝的救赎,许多人最终仍然不会选择“信”,所以,“罪”只会愈演愈烈,最终破坏和谐的关系。所以,和谐的重建只是目标,基督教对人类能否有和谐的未来并不持乐观态度。
然而,“你们要向天举目,观看下地;因为天必像烟云消散,地必如衣服渐渐旧了;其上的居民也要如此死亡。惟有我的救恩永远长存;我的公义也不废掉。”([16]以赛亚书51章6节)。在世界毁灭之前,上帝为人预备了救赎,除非一个“信”,别无拯救!世界毁灭之后,神为他的儿女预备了“新天新地”,在那里“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17]启示录21章4节、23章1节)
参考文献:
[1][2][3][4][5][6][8][9][10][12][13][14][15][16][17]《圣经》,南京:中国基督教两会.2005.
[11]曹刚.法治社会的和谐理念[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责任编辑/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