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纲要的台湾国文《爱莲说》教学的启示

2009-06-13 05:52辛宁宁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爱莲说纲要牡丹

有幸观摩了2009年4月21日导师魏本亚教授在台湾学术交流时录制的国文课《爱莲说》的教学录像,执教者是台北县立义学国中的蔡锦雀老师。我们试图基于台湾《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语文学习领域)》(以下简称台湾《课程纲要》),从文本解读、训练指导、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三个视角对这堂课进行反思,探讨其对大陆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基于纲要的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文本的意义是在双向交流中被揭示出来的。台湾《课程纲要》要求“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核心”[1]。教师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始终紧扣文本,带领学生解释字词、疏通句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掌握。例如,教师手执莲花,让学生仔细观察莲,并用通俗的语言揭示作者所描写和歌颂的“莲”的七个特质,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种依据文本的讲解,扎扎实实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台湾《课程纲要》要求文法指导“宜采教材中的词句为教材,提示文法概念”[2]。教师在讲到“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时,为了讲清楚倒装结构,由浅入深,先以“我打他”为例,指出这是正常的主谓宾结构。然后讲“菊之爱”倒装结构,“菊”是谓语“爱”的宾语,因要强调宾语“菊”,所以把宾语“菊”提到谓语之前,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加上“之”,“之”表示宾语前置。因此,“菊之爱”即“爱菊”,“莲之爱”即“爱莲”,“牡丹之爱”即“爱牡丹”。

教师也注重通过文本解读讲授写作手法,使学生“能欣赏作品的写作风格、特色及修辞技巧”[3]。例如,教师指出,这篇文章呈现出来的是三种人生价值取向,重点是“爱莲”即爱君子之高尚品德,其它是衬托和配角。众多可爱的花是一般的映衬,菊和牡丹是重点映衬。菊是正面映衬;牡丹是反面映衬。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菊花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在此解读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师注重文本解读,充分体现了台湾《课程纲要》对课文教学的教学要求:“要先概览全文,然后逐节分析,先深究内容,再探求文章的形式,进而能欣赏修辞技巧、篇章结构,乃至其内涵特色、作品风格。”[4]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中的范文,应该“有规范化的解读模式”[5],以利于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堂课在这方面还需进一步探讨。

文本解读在大陆不太受重视。王荣生教授指出:“一堂课下来,学生心中所留驻的经验是什么,是否与教师所意图教学的相一致或相关联,教师想教的、实际在教的、学生实际所学的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哪一条相关联,是否达有效达成或趋向一致,这些方面的考察均排除在观课评教之外。”[6]而这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注重文本的解读。

二、基于纲要的训练指导

母语学习,主要是言语和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母语学习必定呈现训练的形态。在国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钻研文本,并且通过言语和思维的有效训练,使学生的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提高。所以台湾《课程纲要》要求“培养学生能熟习并灵活应用语体文及文言文作品中词语的意义”[7]。例如,教师针对“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等文言句式的特点,为检验学生掌握“之”表示宾语前置的倒装句的情况,设计了一组练习,在黑板上写出“何陋之有”“何难之有”“一室之不治”“惟蜩翼之知”“父母唯其疾之忧”五句话,请五位学生把它们还原成正常句型结构。有一学生将“父母唯其疾之忧”变换为“父母忧唯其疾”,教师引导学生解释句意,明确“父母”是主语,“唯”表示“只”,是副词,“其疾”表示子女的健康状况,“忧”是动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应变换为“父母唯忧其疾”。教师对学生进行言语技能训练,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并阐释原因,这对学生掌握特殊的句式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这也符合台湾《课程纲要》要求的“培养学生能配合语言情境,欣赏不同语言情境中词句与语态在沟通和表达上的效果”[8]。

母语学习必须有训练。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言:“语文课只要有师生互动,就必定呈现训练的形态,取消训练,等于取消师生互动,这样的语文课还怎么上?”[9]可以说,这堂课有适当的训练,增进了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所以台湾《课程纲要》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独立阅读能力”[10]。

三、基于纲要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育一方面借着教育的自我保存功能而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借着教育的自我更新功能而体现时代特色。[11]这堂课上,教师一方面注重以传统文化熏陶学生,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另一方面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注重与课外现实生活的衔接。学生从局限的文本中走出来,进行文化经典与当代生存环境的对话,走向更真实的现实生活。

台湾《课程纲要》要求:“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提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体认本国文化精髓。”[12]依据此理念,教师时时穿插相关的传统文化,把文本讲授、儒家伦理道德与学生生活经验融为一体。例如,在讲到“莲,花之君子者也”时,教师脱口而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讲解君子的品格时,她又引用《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讲到“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时,教师用韩愈的“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来讲解作者周敦颐对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只是委婉贬责,而不把别人批评得无地自容。从而熏陶学生要像君子那样胸襟宽大。

台湾《课程纲要》还要求:“培养学生能理解并体会出作品中对周遭人、事、物的尊重与关怀。”[13]教师在比较“莲”“菊”“牡丹”所代表的人生价值取向时,以现实生活中“警察”的职业道德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君子、隐士和追寻富贵者不同的理想和人格追求。这就使学生“能了解并诠释作者所欲传达的讯息,进行对话”[14]。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台湾《课程纲要》规定教学要“与实际生活情境相联结,以便学生能充分了解”[15]。在讲倒装结构时,教师依据学生日常生活,设立语言情境,用幽默的口吻说:“如果你明天没有完成功课,我会‘唯你是问,还原正常结构就是‘唯问你;所以你要懂得‘唯命是从,还原即‘唯从命。”教师设置特定情境举例,通俗易懂,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正符合了台湾《课程纲要》文法指导“宜并提供相关语言情境,练习应用,使臻精熟”的要求[16]。

总之,台湾的国文教学,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这使其不可能完全被移植;但因台湾与大陆有着相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底蕴,台湾国文教学与大陆语文教学肯定是有可相互借鉴之处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愿本文能为大陆语文教学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2][3][4][7][8][10][12][13][14][15][16]台湾“教育部国教司”.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语文学习领域)[EB/OL].http://teach.eje.edu.tw/9CC/detail.php?Item=??{??Order=FILE_DATE&ID=354,2000-03-11.

[5]蒋成瑀.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27.

[6]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68.

[9]钱梦龙.请给“训练”留个位置[J].中学语文教学,2008,(1):5.

[1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辛宁宁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21116)

猜你喜欢
爱莲说纲要牡丹
爱莲说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三不够”牡丹节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爱莲说
牡丹的整形修剪
“牡丹”情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