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摭谈

2009-06-13 05:52张家佑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古文文言文课文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让老师感觉到教得吃力,学生也学得疲劳,课堂上的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并且严重的影响教学质量。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呢,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呢?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适当利用多媒体资源。一般上古文课学生读得多、听得多、写得多,容易疲劳,如果适时播放一些视频音像资料,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而且课堂气氛很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比如笔者听了本校校长的一堂课《〈论语〉十则》,在导入后播放了一段录像,内容主要介绍孔子生平业绩以及《论语》的内容精髓,还有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融入到课本之中。在视听效果之下,马上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文言文,以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再结合课文把理论具体化。这堂课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那段录像用得适时。要收到这样的效果,当然备课要充分,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第二,先背课文后上课。古人的话和现代人的话有很大的区别,相当的简练,学生觉得晦涩难懂,翻译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先叫学生熟读并背诵古文,再结合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学生就能理解到百分之六七十,课堂上小组讨论又能解决一二十,再加上教师的点拨,翻译就解决了。比如《伤仲永》这一课,前面“叙”的内容理解不难,但后面“议”的一段如果不叫学生先正确断句后熟读成诵,结合书下注释解释的“受之天”“受于人”来理解,恐怕这一段的翻译只能叫学生死记硬背了。

第三,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所谓的“动”就是要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口”可以是说自己了解的跟课文有关的内容,如作家作品、写作背景、课文生字、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归纳段意、分析文中人物、归纳文章中心……“动手”可以是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生词、作笔记、圈点勾画…… “动脑”就是说每个学生在学习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只有自己真正地思考了,才能把知识化为自己的血肉,在此基础上日积月累,不愁学不好古文。笔者在课堂上讲得少,叫学生说、做得多,如疏通文意,先叫学生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由一个主讲(根据自己的理解),其余三个纠正,完成后再向同学展示,有错的地方也由学生来订正。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设计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只起个“导”的作用。课文理解过后出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口头和书面作业相结合。课堂上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知识也把握了,真是一举两得。

第四,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了一篇古文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的实词虚词的用法,文中出现的古今词义的差异,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的活用,文中出现的特殊的文言句式等,在不断总结中积累,在不断积累中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把握知识,又能体验享受每一次小小的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古文的兴趣。比如学了《口技》这一课后就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以下一些词语的含义:

1.一词多译

乳:妇扶儿乳 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儿含乳啼 名词乳头

绝:群响毕绝 动词,消失、停止

以为妙绝 副词,极

指:手有百指 名词,指头

不能指其一端 动词,指出

而:既而 副词,与“既”一起表示很短时间

妇拍而呜之连词,可不译

2.词类活用

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名词用作动词,夹杂

会:会宾客大宴 名词用作动词,宴请,用酒肉款待

宾客

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还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等。

总之,通过不断地积累,学生的词汇量就会增加,语感就会增强,从而能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对于文言文教学,很多优秀教师还有很多更有效的方法,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用人之长补己之短,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张家佑 攀枝花市米易县第一初级中学617200)

猜你喜欢
古文文言文课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