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静
先行组织者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是指包摄性较广、最清晰、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通常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用来帮助学生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利用先行组织者可以让学生把即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与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
先行组织者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信息的编码、贮存和迁移。从学习结果来看,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先行组织者有利于学生言语知识、高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学习。
一、先行组织者在说明文中运用的意义
先行组织者的运用有利于说明文教学中言语知识、高级技能、认知策略三类学习结果的学习,是由这三类学习结果的学习条件决定的。
说明文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文章内容知识(即关于被说明对象如某种事物、某种程序、某种道理的知识)、文体知识(即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都属于言语知识。言语知识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已经具有有组织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头脑中必须有一些早已经习得的,以某种方式联系的信息,奥苏泊尔称其为“认知结构”。言语知识学习的外部条件就是有意义的情境。即创设一个情境,使即将要学习的新言语知识跟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有组织的知识相联系,以此促进学生顺利同化新知识。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者就可以帮助创设这个有意义的情境。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备与即将学习的新言语知识相关知识时,在学习新的言语知识前,通过给学习者提供先行组织者,激活这部分知识,并将其与即将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新习得的言语知识就可以顺利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不具备与即将学习的新言语知识相关的知识时,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给学习者提供一段在包摄性和概括性上均高于即将学习的言语信息的材料,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框架,帮助学生顺利地同化新学习的知识。
说明文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抓住事物特征理解文章内容的技能、把握说明结构和理清说明顺序的技能、研究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的技能。在这些高级技能和认知策略学习结果的教学中,使用先行组织者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高级技能和认知策略中的概念规则。概念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的工作记忆中具有与即将学习的新概念定义中所包含的相关概念。规则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构成即将学习的新规则的一系列概念。概念规则学习的外部条件就是创设学习情境促进这些概念规则的学习,创设这种学习情境的有效办法就是使用先行组织者。当学生认知结构中已经具备与即将学习的新的概念规则相关的概念规则时,利用先行组织者激活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这部分概念规则,以促进新知识的顺利同化;当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不具备这些相关概念规则时,可利用先行组织者在学习新的概念规则之前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完成对新概念规则的同化提供条件。
二、先行组织者在说明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从理论上来看,先行组织者对于促进说明文三类学习结果的编码、贮存和迁移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笔者将结合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实例谈谈先行组织者在说明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实验探究法
实验探究法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把先行组织者以实验原理的形式呈现。例如在教授《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钱梦龙老师曾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钱老师在讲台上准备了一只盛满清水的大烧杯、一支玻璃棒、一柄塑料匙子、一碟食盐、一只鸡蛋。他把鸡蛋放入大烧杯,鸡蛋一沉到底。 这时要求学生只能用讲台上可能提供的条件让鸡蛋浮起来。学生先把鸡蛋从大烧杯里取出,用匙子将鸡蛋舀入大烧杯,拿玻璃棒在大烧杯里搅拌,舀几匙食盐放入大烧杯,这样往复几次,鸡蛋终于浮到水面。接着钱老师趁机要他解释一下鸡蛋上浮的原因。这位学生结合初二学过的物理知识,准确地说明了清水加大量食盐后,其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是鸡蛋上浮的原因。在这里,钱老师利用与课文中提到的相同科学原理的实验,把“死海不死”的科学原因巧妙地呈现给了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具演示法
教具演示是指,以教学挂图、录音、多媒体影象、Flash动画等方式呈现先行组织者。如张国生老师执教《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在正式教课之初利用多媒体播放自制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古筝曲《高山流水》中欣赏苏州园林网狮园中“殿春”的图片(包括外景、内景和庭院)。张老师的这种设计就利用了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呈现先行组织者(即苏州园林的景象),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苏州园林巧夺天工的建筑技巧。帮助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建构苏州园林的印象,避免了学生由于不熟悉苏州园林而无法真正理解课文,以致无法感受到中国园林艺术及中国历史文化成就的伟大。
3.板书提示法
板书提示法指把先行组织者以板书的形式呈现。如陈钟梁老师执教《人类的出现》一课时,文章中有一句长句“本身具备着可能发展条件的人类的远祖,正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古猿分化出来之后,通过必须的生活活动,使前肢解放为手,用双手使用并改造工具来改造自然,在改造自然的进程中改造了自身,终于由接近类人猿的原始人发展为现代人”。这个长句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一般不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所以老师要求学生找出句中表示概括意义的词语,并且以板书的形式给学生分析句子提供提示,板书内容为:
具体条件抽象化——可能(发展条件)、一定(环境)、必需(生活活动)
具体发展过程——逐步
这里板书的内容就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先行组织者,为学生理解这一长句提供框架,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学会分析这类概括性强的语言的本领。
4.图表建构法
图表建构法指教师在教学中把先行组织者以图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种方法多用于学生获得文章内容知识时帮助学生建构框架。如陈钟梁老师执教《人类的出现》一课时,在学生阅读过文章后就要求学生填写如下图表:
这份表格其实就呈现了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的先行组织者即从四个项目的五个方面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掌握文章内容提供一个框架。
5.提问引导法
提问引导法就是指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就包含在问题内容中)。余映潮老师执教《神奇的极光》一课,在教学生品析写法时,这样提问:“课文中的三个小标题表现出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这篇文章的谋篇布局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先行组织者,从这个问题内容上可以看出:问题直接为学生探究文章的谋篇布局指明思考方向建构框架(即提示学生从课文的三个小标题来分析),让学生能够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谋篇布局方式。
6.活动讨论法
活动讨论法指通过教师确立活动讨论的主题,有效地把这种先行组织者(活动讨论的主题)以活动讨论的方式呈现。如盛华老师执教《景泰蓝的制作》一课时,在分析材料详略处理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讨论:“从整篇文章看,‘掐丝‘点蓝用的笔墨最多,不仅详细地介绍了操作程序,‘掐丝中还介绍了构图特点、工艺原理、甚至还有所费的工时;‘点蓝中还介绍了名称的由来、色料的来源等。讨论这些内容与景泰蓝的制作的关系。”更进一步要求学生:“在讨论时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这些内容与两道工序的关系;二是这两道工序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的地位。”其实盛老师在安排讨论活动的时候已经把先行组织者以讨论主题、讨论要求的方式(即注意这些内容与景泰蓝的制作的关系,以及从两个具体的方面来考虑)呈现给了学生,提示学生注意文章材料的详略处理,并为学生提供分析的框架。
7.教师讲述法
教师讲述法指教师以自己讲述的方式呈现先行组织者的。例如余映潮老师执教《说“屏”》一课时,在教授学生获得提取信息的技能这一环节中,告诉学生:“从课文中的五段话中各精选一句话,这四句话连起来看就是全文的缩影,也就是说全文的信息都被你提取出来了。”“我们先介绍一下概述文章要点的方法文章,主要有两种。一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是引用原文的句子来概括,或者把原文进行一点儿改动。我们现在实践的方法是引用课文的话来概括。”这实际上就是余老师以讲述的方式把先行组织者即提供提取信息的规则呈现给学生,以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规则实施应用,为学生进一步获得提取信息的技能建构框架。
当然,先行组织者在说明文中的运用方法绝不止以上几种,它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而灵活多变,不同的人对课文的不同把握和理解也使得先行组织者的设计和安排不同。总之,不管在说明文教学中采用何种方式运用先行组织者,只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为教学对象服务,与教学内容紧密连接,对教学有辅助作用都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何更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语文学习编辑部.名师授课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赵静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