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明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类型加以提出。它指出,为了帮助学生打好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共同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唱、动、奏、想等技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到东西。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或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小组活动。“合作学习”音乐教学模式追求运用学生主体的、互动的、和谐的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尤其适合我国大班级的音乐教学,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必将会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合作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由于我国的教学班人数较多,进班时学生音乐水平参差不齐,往往会导致学生音乐水平两极分化,这是我们音乐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了。而“合作学习”可以使小组成员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帮助和共同参与,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并完成学习任务,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2.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大班教学与小组学习的完美结合。“合作学习”模式既发挥了大班集中教学高效的一面,又用分组合作学习增加活动量的方式弥补其训练不足,真正实现了两者完美的统一。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互助合作意识。“合作学习”可以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彼此协助,相互支持,共同合作,才能实现个人的目标并达成该团体的学习目标。
三、“合作学习”的实施
1.小组的划分
(1)合作小组宜小不宜大。可根据该班人数及座位排列情况,安排四至六人为一组。小组规模小可以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练习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减少内向学生因人多而产生的拘谨感。如歌唱合作小组(重唱、小组唱、小合唱、歌伴舞等)、创意合作小组——集思广益、游戏合作小组(分角色扮演、表演)、纪律监督合作小组等等,都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2)依特质划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教师应尽可能把性别、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异质型)的学生编在一组,但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整体水平大致相当。配有正副组长2人,鼓励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勇敢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增进交流,开阔思维,让一部分音乐弱势群体得到锻炼。
2.“合作学习”的教学程序
“合作学习”的教学程序的设计必须体现主体性和有效性原则。它可以是针对一节课的设计,也可以是针对某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它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设计任务—分配任务—分组分工—小组活动—交流评判。
(1)设计任务: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设计任务时,既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兴趣性和新颖性,又要注意所设定的任务合作性。它是靠一人无法完成的任务;它必须能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2)分配任务:一节课的任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对于不同的小组可以分配不同的任务,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和连续性。不同小组的任务可以组成一个链条。只有各个小组的分任务都完成了,总的任务才算完成。这样也可以加强组际之间的联系。如欣赏《渔舟唱晚》,通过分析与聆听音乐后,善于表演的学生们一个个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根据自己对音乐不同的理解,利用小组分角色的方法和不同表现形式开始表演:有器乐小组、小品组、舞蹈小组、诗歌朗诵小组、图画展示小组、歌咏小组等等。这样就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表演大胆,充满情趣,一堂看来本以为枯燥单调的音乐欣赏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但让学生很好地学习了音乐,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个人特长爱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表现能力、音乐表演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由此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3)分组分工: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划分好小组。教师可以按照任务的难度划分;也可以按学生的人际关系进行划分。按学生的人际关系进行划分也就是学生的自由组合。这种划分能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4)交流评判:组内活动后,教师应及时在班级组织交流与评判。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重视合作过程的行为表现;同时教师还可以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
“合作学习”音乐教学模式,尽管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却给学生提供了其他教学模式无法提供的实践机会。本杜拉(Ben 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认为,学习是在环境、学习者、认知行为三个要素的互动下进行的。“合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自然的互动环境,使他们的认知行为得以顺利发展。只要我们能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注意调整活动中的一些变量,就能使“合作学习”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发挥巨大效能。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