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道胜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教学实施的必要中介,是教学得以完成的最基本的手段和最重要的工具。从语言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语言的流动过程,教学内容是由语言构成的内容。从教学语言的构成看,它主要包括教材语言、教师语言和学生语言,其过程为教材语言→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其目的是把教材语言转变成学生的表达运用语言。学案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在学生认知过程中具重要媒介作用,在教学过程的语言转换中具重要意义。
一、教材语言
教材语言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教学参考书中的语言,它是一种静态的理性的语言。它的功能除让学生掌握它所包含的知识外,还要以它作为工具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思维等能力,因而它和学生语言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怎样缩短这个距离,怎样有效地将教学语言转变成学生语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是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教师语言
教师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教师语言在从教材语言向学生语言的转变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它是缩短教材语言与学生语言之间距离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的语言的魅力就在于他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语言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教师语言应使科学知识心理学化、教育学化、普通化,将教材语言口语化,专业语言普通化,从而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教师语言形成过程包括:
1.从教材语言向教案语言的转变
将教材语言转变成教案语言就是平常所说的备课过程。要实现这个转化,教师首先要深入感知理解教材,研究教材语言,对其加以同化,纳入自己的语言系统,在此基础上形成教案系统。其指向是通过课堂语言转变成学生的理解语言。因此教师要考虑到课的性质、具体内容以及所教学生的年龄特征,寻找语言的吻合口径(如设计导语、提问语、阐释语、过渡语、应变语、结语等),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删改,精选例证,使语言简约化、具体化,经过一系列的思考、揣摩,去粗取精,加工组合之后,教师用简捷明了的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教案。
2.从教案语言转变成课堂语言
这一转变是指教师在对教案语言进行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与实际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这一转变是以教案语言为依据,但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力争将科学语言转变为学生相应的生活语言和学生语言。教师要做到:(1)教师要把握适当的度,保证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教师教学语言要在简与繁,多与少,深与浅,快与慢,高与低之间找到最佳度。(2)要注意运用多种语言形式,提高教学语言的表达效果。既有言语活动,还要有非言语活动(体态语言等)以及其他媒体的一切信息的方式。(3)要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根据学生答问和表情流露、教学内容的性质以及学生笔记的速度及时调整教学语言的难易、快慢。
三、学生语言
教学目的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学,课堂语言应转变成学生的运用表达语言才是目的。它又包括以下过程:
1.课堂语言转变成学生的理解认知语言
即将教材中的信息,教师语言中的信息,转变成学生大脑中的信息,并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类、贮存,形成一个科学的认知结构,内化成自己的信息,从而为表达运用建立基础。将教材语言、教师语言转变成学生的认知语言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感知理解记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从一切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的角度设计教学,使学生形成科学完善的认知语言。
2.将学生的认知语言转变成学生的运用表达语言
将学生的认知语言转变成学生的运用表达语言是语言转换的最终目的,它实际上是在学生认知语言的基础上对认知语言所包含的信息再认、回忆、创造性运用的过程。如何高质量地再认、回忆是认知语言转变成学生的运用表达语言的前提,而其中将学生的认知语言转变成学生的运用表达语言的关键是学生所形成的认知语言的质量。高质量的学生认知语言既体现教师语言的质量,也有利于学生在形成表达运用语言时迅速提取、运用。但是人存在着遗忘的特点,教材语言、教师语言经学生感知、理解形成认知语言后,伴随着时间的延长,大脑中的神经联系就会减弱,那么在表达运用时就会出现信息提取的表达受阻现象,这就是遗忘现象。但遗忘并不是完全忘记,只不过是大脑中的神经联系减弱,只要我们对原来的信息再次感知,就会迅速实现再认与回忆。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建立一个体现认知语言的载体,它既是教材语言、教师语言的精缩,又是学生再认的载体,还是学生运用的平台。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和运用学案,帮助学生建立认知平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学案的设计与运用
教师在备教案的同时给学生备学案,即将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设计成学案,打印之后发给学生,使学生上课学习时使用。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学案,将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将教学目标转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既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认知平台,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遗忘,发展能力以及培养学习的目的性与主动性具重要意义。
编写学案主要围绕知识线、学法线、能力线进行设计。知识线要讲究知识联系性、系统性;学法线要求从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的角度设计;能力线要注重如何设疑、解疑,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思维等能力。三条线中要以知识线为基础,将学法线、能力线贯穿其中,使三线融为一体。在总体设计上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利于发展学生能力。要突出重点,明确知识点,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最近发展区。在运用时教师要加强引导、启发,让学生动脑、动手。教师要精讲、点拨,不能包办代替,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设计典型、代表性题目,利用学案有限的空间,要及时反馈、总结。
学案实际上就是一种认知语言,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具有重要意义。既利于预习,又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理解学习过程,理清学路,加强落实,同时节省学生记笔记时间,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听讲。此外,可以有效地组织复习,集中起来就是很好的一份复习资料。可帮助学生再现当时学习的情景,起到“温故而知新”之功效。各备课组分工设计,全体人员共同使用。经集体备课商讨后,达到信息智力资源的共享,并为下一轮教学提供极大便利,并成为教师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