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是数学教育的必由之路

2009-06-13 05:51
成才之路 2009年12期
关键词:自主探索数学模型数学

祁 俊

摘要:在未来的社会里,多数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分析、创新能力而不只是机械的操作技能,所以,今天的学生需要更多更强的数学能力而不只是数学知识作为未来职业的准备。那么,在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中,就必须反映这些需求:数学教育应该实现从传承知识到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创新的思想方法和能力的转变。

关键词:自主探索;数学模型;“做”数学

学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不是学生“懂”了、“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它只有在学生自己的数学化活动中才能实现。数学化是指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主探索”,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数学活动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取决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深刻程度。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必须反映数学学习的特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改“学科本位”为“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位置,把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猜想、质疑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要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成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的。

首先,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为此,在《数学》第2页的《生活中的图形》,第167页的《100万有多大》中,都引用了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中的事例作为学习的开始。学生的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物,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如在《数学》第86页的《a能表示什么》和第139页《你今年几岁了》中,都采取这种方法创设了问题情景。

接下来,需要引导学生由他对问题的自然想法开始,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形式化是数学的固有特点,是理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将实际问题形式化,是学生应有的数学素质。应该让学生经历“具体事物——学生的个性化符号表示——数学的表示”的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如在学生已经获得“有理数”“同类项”“平行线”这些概念的时候,由学生适时总结出他们的定义就很有必要了。我们要的是“数学不要脱离实际”“不要唯形式化”,要的是求得对数学精神实质的把握和形式化表达之间的动态平衡。在完成形式化这个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学具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探索,获得发现。动手操作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为此,在《数学》中提供了大量的“做一做”活动。之所以需要操作过程,是因为对于多数数学知识来说,它通常是先表现为一种算法、操作过程,然后再表现为一种对象、结构,例如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的概括与运用过程。当然,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必须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及时由直观向抽象转化。

学生的“自主探索”既有其个人的单独活动,也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知识建构不是任意的,它具有多向社会性和他人交互性,知识建构在交流和磋商中进行调整和修正。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互相启发的讨论式教学可以促进策略学习,所以“合作学习”对学生来说就显得很重要。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想法,还要与同伴的想法相比较,辨别其中的正确与不足。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前进或转换,自己的想法可能被同伴改进或否定,甚至被代替,逐渐形成成熟的解法。在“合作学习”中,无论是提出解法,还是改进解法,甚至是出现失误,只要积极参加,学生都会从中获得相应的体验和提高。针对不同的内容,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进行《数学》中无处不有的“议一议”的活动,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为社会服务,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和方法,还要反过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面对新的数学知识,主动寻求其实际背景,探索其应用价值;面对实际问题,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的策略。学生只有不限于教师提供的案例,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才能为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价值,体会数学的价值。在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时,不要将这种联系简单地理解成在其他学科中进行表达式的计算和图形的测量,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归纳、思考去探索这些表达式、图形在相应学科中的实际背景。如《数学》中的“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和“10x+5y还可以表示什么”。

数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从实际问题中收集最有用的信息,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根据这些信息构建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数学建模为我们提供了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体验从实际情况中发现数学的过程,获得“再创造”数学的机会。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切忌不要“公式化”,教学的重点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N].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靖江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自主探索数学模型数学
AHP法短跑数学模型分析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创新教育发现数学——以小学数学为例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
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教学初探
古塔形变的数学模型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