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莉
摘要: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上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方式的主流之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从发展农村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有代表性的几种城镇化模式,结合宝鸡市的产业实际,针对面临的问题,从产业发展和政策扶持两大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宝鸡市基于农村产业集群推进城镇化的路径。
关键词:农村产业集群;城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3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036-02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上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方式的主流之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推进城镇化进程,培育农村产业集群无疑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要求培育农村产业集群
城镇化的本质就是资源和经济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城镇化进程就是资源和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而产业集群就是某一产业的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培育农村产业集群,转变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不仅可以集聚资源要素,优化资源配置,还可以提升农村产业竞争优势,带动农村经济增长,进而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一)培育农村产业集群,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是产业集群为推进农村城镇化要素集聚奠定了基础。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城镇化的发展要走集约化道路,它要求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高度集中。同时,产业集聚也进一步推动交通、餐饮等服务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大批转移,增强了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二是产业集群为城镇化提供了物质支撑。推进城镇化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财源作后盾,这在客观上就需要运用聚集经济规律,通过产业相互吸引,加快产业集聚,发挥集聚效应,加快城镇化步伐。三是产业集群为城镇化拓展了地理空间。通过实施乡镇企业、招商项目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在促进产业规模集聚的同时,拓展了城镇发展空间。四是产业集群为城镇化降低了成本。培育产业集群是降低城镇化成本的有效途径,不但能够节约大量土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能有效降低行政管理费用。五是产业集群增强了城镇功能。产业集群有效推动了城镇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分离,提高了城镇的规划科学性、布局和理性、设施共享性。毫无疑问,要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首先应依托产业集群,夯实基础。
(二)培育农村产业集群,是推动集群内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培育产业集群,可以降低每家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其利润率或获利几率。一是降低基础设施投资成本。一企业在某一地点单独建厂,需要自己单独建立供电、供水、供气、供暖、排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若是众多具有内在联系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可以节约很大一部分上述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二是降低原材料或产品的运输费用。具有内在联系的企业,其上游企业的产品是下游企业产品的原料,布局在一起,可以节约运输时间和相关的运输费用。三是降低市场销售成本,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布局在同一城镇工业园区内,可以共同建立产品销售网络,共同开拓市场,节约单位产品销售成本。同时,由于在同一园区生产同一产品的企业较多,能把更多的客商吸引到园区直接购货。四是降低劳动力选择成本。众多的企业在工业园区聚集,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或劳动力来此择业,不仅可以节约部分招聘费用,而且选择空间大,能选聘到更多更称职的企业员工。五是降低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成本。众多的企业布局在同一园区内,遇到技术和管理问题就可以就近请教、学习、参观,遇到共性的问题可以就近召开研讨会共同研究解决,免去了外出学习调研的费用。
总之,产业集群是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所在。只有集聚的产业越多、规模越大,对农村城镇化的推动力就越大;生产要素通过集中化、规模化,达到经济上的规模效应,而产业集群正是集聚效益最好的载体,可以说,只有产业发展作为媒介,农村城镇化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农村城镇化必须以产业集群为根本的推动力量。
二、我国有代表性的几种城镇化模式
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兴起和农村人口的流动,加快了农村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步伐,也为农村小城镇的孕育、成长创造了必要的机会和条件,使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大多都依托行政乡镇建制和区域地理优势而兴起,。以带动小城镇兴起和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归类,可分为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型、旅游开发型、交通枢纽型,等等。近些年各地都在进行着积极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代表意义的三大模式。
1、“广东模式”。广东及包括部分东部沿海地区的三资企业、外向型工业企业的发展速度快,规模大,密度高,多数三资企业有布局分散,当地居民非农业化形式是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同时,当地政府在三资企业相对密集的区域对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进行了规划与建设,从而构建起了小城镇的骨架。
2、“苏南模式”。江苏省长江以南的一些地方,近些年来,以村集体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发展迅猛,许多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张和数量的增多,集镇规模和居住人口也随之增大,并逐步建成具有城市功能的农村城镇区域单位。
3、“温州模式”。浙江温州市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国家大力支持私营经济政策的引导下,温州人瞄准市场需求,以个体、私营以及股份合作形式在交通便利的集市及家庭庭院建市场,上加工项目,逐步形成了快速发展的产业集中区,近而形成了独特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三、宝鸡市基于农村经济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建议
广东模式的城镇化主要是依托外资形成的,苏南地区则是基于乡镇工业的城镇化模式,而温州的城镇化则源于内生的个体私营经济逐步发展成产业集群而来。由于宝鸡市地处西北地区,与沿海城市的招商引资条件无可比拟。而苏南地区这种基于乡镇工业的城镇化模式虽然带来了工业产值的增加,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的负面效应,如耕地大量减少,环境污染,许多失地农民处于游离状态,资源浪费,产业结构趋同,同时,乡镇工业的发展自身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过于分散,规模过小,生存条件脆弱,市场不稳定,缺乏基础设施条件,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差等,面对乡镇工业“低、弱、散”的格局,类似于温州模式的基于产业集群的城镇化模式,宝鸡可以选择参考。但是,基于产业集群形成城镇化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本文认为,不宜照搬某一的模式,而应通过引导和扶持区域内已经具有的产业集聚基础或者可能形成的产业集群,积极创建适合本地产业实际的产业集群,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首先,要通过创建农村经济产业集群来推动农村城镇化,必须清楚宝鸡市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对产业集群的认识滞后。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之一,一些领导决策者对产业集群还不甚了解,在抓经济工作时,注重了招商引资,却忽视了农村经济也可以运用产业集群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
二是资源要素的制约。发展农村产业集群,要求各种资源要素高度集中,而宝鸡却在土地、资金、能源、水、电、通讯、信息、人才等方面存在不足,这些资源要素的制约成为农村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障碍。
三是现有产业规模小,协作配套能力差。宝鸡的一些乡镇企业只是简单的初步集聚,未形成真正的集群。普遍是企业规模小,管理能力不强,生产能力相对较弱,各企业之间协作配套能力差,专业化产业链条短,缺乏有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因此,集群内部相互配套、相互协作能力差,不能成长为真正的产业集群。
四是产业要素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宝鸡的大多数企业仍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特别是农业专业市场发展缓慢。许多区域优势产业都未形成相适应的专业市场。大多集群内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如信息交流中心、物流贸易中心、价格调节中心、技术服务中心、检测中心和标准制定中心等都比较落后,甚至空白。
五是政策扶持不到位。迄今,宝鸡及大多数地区在土地合理调剂、财政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力度还很薄弱。在支持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平台、质量检测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信用平台建设,特别是农业专业市场建设和区域优势品牌上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其次,要通过培育农村产业集群来推动城镇化,必须结合我市的产业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育农村产业集群,需要合理的城镇规划。一是各个农村城镇的功能和规模定位应科学、务实、留有余地。应根据其区位条件、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基础、未来的发展潜力、区位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对该城镇的发展要求等等来定位农村城镇的功能和规模的规划,如农产品加工型、工商贸易型、风景区旅游型、矿产聚落型、交通型等;二是科学地制定农村城镇的发展目标。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要以近期规划为依据和目标,制定措施认真实施;把远期目标作为奋斗目标,创造条件力争实现;三是农村城镇的工业区、生活区要布局合理,既要互不妨碍,又要布局紧凑,方便生产生活,既要满足近期建设的要求,又要为未来的建设和发展留有充足的余地。同时农村城镇建设的规划还要因地制宜,突出每个农村城镇自身的特色。
(二)培育农村产业集群,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组织化程度。宝鸡的农业生产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链条松散,甚至断裂,并由此引发许多农产品质量不高、新技术难以推广、化肥农药残留超标、市场信息不灵、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重新整合、优化配置农业相关资源,提高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组织化程度,是宝鸡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起点,因此,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手段将具有产业关联性的分散企业向城镇集中,并引入产业发展所必需的支撑机构,以推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三)培育农村产业集群,需要调整农村工业结构,发展新型工业。与传统工业相比,新型工业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利用,其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或形成期。而传统产业一般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衰退期或成熟期,产业技术已被社会上绝大多数业内人员掌握,产品利润空间小,经济效益不佳,消耗资源多,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农村工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时,也应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既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又要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有选择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四)培育农村产业集群,需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农村工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集中度低、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弱、名牌产品少、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辐射范围有限等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中起主导作用,它的企业规模大,科技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一般情况下,农村一定范围内一个企业的成功,它的示范作用影响巨大,会带动许多人加入到该行业或该企业,从而在当地形成初级的较低层次的产业集群。
(五)培育农村产业集群,需要建设具有特色的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所依托的有效载体是各类特色工业园区,通过这些工业园区,提高“块状特色经济”的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水平,按照现代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产业园区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发挥聚集效应,把产业链紧密联系的企业汇集到工业园区,以便于统一生产调度,监控质量,规模集约化生产,共享市场信息,进而提高农村工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因此,应该围绕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建立设施完善、服务到位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到园区内投资建厂,起到产业吸引、产业集聚的效果。
四、宝鸡加快农村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城镇化的政策措施
目前,在经济市场化、一体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地区之间的竞争不但是单个企业、单个产业之间的竞争,而且是
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因此,应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具有国家级、甚至全球竞争优势的农村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集群导向的农村城镇化战略。而在这过程中,政策措施的保障必不可少。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村经济产业向城镇集中。努力解决建设用地紧张矛盾,培育产业集群发展新机制,化解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的资源障碍、体制障碍、管理障碍等问题。重点招商引进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积极鼓励其他企业就地配套生产,或从外地吸引企业到本地办配套厂,或直接与本地企业建立配套扩散关系。对于外地到本地办配套企业可在厂房用地上给予优惠;对与本地企业建立配套关系的,其配套企业可同等享受外商优惠。对现在已有一定雏形的产业集群给予政府特殊扶持,加以分类培养,形成一批产业链联系紧密的企业群体,以壮大农村产业经济。
二是制定财政政策,扶持资金向农村经济产业集群倾斜。各级财政的技改项目贴息资金、院校合作工作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专项资金、企业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等财政政策都应该扶持产业资金向重点农村经济产业集群倾斜。应由市中小企业局确定农村经济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组织提出相应的项目,并协商推荐给各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设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农村经济产业集群的成长。
三是打破行政壁垒,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产业集聚。目前,一些地方的产业集群与城镇化进程仍受现行体制的不合理制约,有的产业集聚区成了行政对垒的“阵地”,划界布局,相互吸引对方的企业,争夺对方资源,拦截本地区资源和要素的外流。因此,应打破市场壁垒,整合宝鸡整个区域内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土地、资本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不断扩大宝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模和范围,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生产要素选择面和更广阔的产品市场,利用市场力量促进产业成长。广泛开放各类市场,促进城镇和区域间的交流、分工、协作及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形成。
四是创建服务平台,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合作平台,鼓励农户之间、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对话、协作和分工。加大整体宣传力度,及时准确的提供市场信息,促进区域集体营销。按照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要求,加大技术指导力度,确保农产品从生产、采摘、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和卫生安全,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提升区域品牌的竞争优势。同时,政府还应加大信用建设力度,设立相应的监督、约束、奖惩制度,并将扶持优惠政策与企业信用度挂钩,逐步形成集群内守规矩、重信用的氛围,奠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 蔡艳芝.《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之路》《西部发展论坛》2006年3-4期.
[2] 彭有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6年2期.
[3] 张永良,刘科伟,张之峰.《试析产业发展与小城镇企业聚集》《城市经济 区域经济》2006年3期.
[4] 刘峰.《对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的理性思考》《城市经济 区域经济》2006年1期.
作者简介:张莉,现就职于宝鸡市社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