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侠
[摘要]清代是中国古代虚词研究的鼎盛时期,整个虚词研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本文通过对《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这三部具有代表性的清代虚词研究专著加以比较,透视了清代学者的虚词观。研究发现,清代学者对于虚词的概念、分类,实词虚化,虚词语法功能等问题的研究,都已趋向于系统化、科学化,为后世的虚词研究作了充分的酝酿和准备。
[关键词]虚词;清代;界定;分类;实词虚化;语法功能
[中图分类号]H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2-0124-02
清代是中国古代虚词研究的鼎盛和高峰时期,其主要标志是:“专著蜂起,名家辈出”。除大量散论外,清代出版了许多著名的虚词专著,据赵振铎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记录,有刘淇的《助字辨略》,袁仁林的《虚字说》,卢以纬原著、陈雷补义、魏维新同订的《助语辞补义》,魏维新增补、陈雷缉注的《助语辞补》,王鸣昌原论、魏维新摘订的《助语辞补义附录》、张文炳的《虚字注释备考》、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孙经世的《经传释词补、再补》,劳敦章的《虚字方言》,潘维城的《虚字韵薮》,谢鼎卿的《虚字阐义》,丁守存的《四书虚字讲义》,吴昌营的《经词衍释》,徐超的《虚字会通初编》,伍兆鳌的《虚字浅解》,张世准的《虚字解》,邹丽中的《虚字赋》,唐彪的《虚字诀》,高承治的《虚字征实》,黄通的《增广虚字集注》,周善培的《言文一贯虚字使用法》,施崇恩的《绘图速通虚字法》,俞褪的《古书疑义举例》等,其中数袁仁林的《虚字说》、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影响最大。下面就通过以《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为代表的清代虚词研究来透视清代学者的虚词观。
一、关于虚词的界定
虚实相对而言。有了虚实之分。虚词研究才能专门化、个性化。关于这一点,汉人已有朦胧的认识,而“语助”、“叹辞”、“语词”说正是这种虚实观的折射。到了宋代,虚实说才渐趋明朗,宋人不仅明确提出“实字”、“虚字”说,而且还注意到了“半虚半实”的现象。元明两代还涉及到了“实字虚用”、“虚字实用”的情况。但就理论而言,直到清人才给虚词以明确的界说。
袁仁林《虚字说》首次给虚词以较为明确的界说:“虚字者,语言衬贴,所谓语辞也”、“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袁氏分别从句中地位、表义作用方面对虚词的内涵作了一定的揭示,认为虚词在句中起衬贴作用,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刘淇在《助字辨略·自序》中认为“构文之道,不外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轻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所由发晒于杜温夫者耶,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可见,刘氏认为虚词是表达性情语气方面的关键,巧妙运用虚词可以充分表达作者之神情,以免造成“一字之失”(句子蹉跎)和“一句之误”(篇章梗塞)。
王引之在《经传释词·自序》中指出:“语词之释,肇于尔雅,自汉以来,说经者宗尚雅训,凡实义所在既明著之矣,而语词之例,则略而不究,或即以实义释之,遂使其文扦格而意亦不明。”在《经义述闻,语词误解以实义》中指出:“经典之文,字各有义,而字之为语词者,则无义之可台,但以足句耳。”由此可知,王氏以“以义”、“无义”为标准。把汉语的词分为“实义所在”之词与“语词”两大类。而且还认识到虚词的“足句”作用,抓住了虚词作为语法手段的本质特征。
综上,清代学者对虚词定义虽然着眼点不同,但大都认识到虚词没有实在词汇意义,在句中只起衬贴作用,表示实字之间各种关系或种种意义,这已十分接近现代语法学对虚词的定义。
二、关于虚词的分类
在清以前的虚词研究中,没有对虚词作出分类,只是在对个别虚词的训解中流露出下位切分的思想。到了清代,学者们试图通过对虚词的全面划分来构建一种体系。
袁仁林的《虚字说》,没有有意识地对虚词作出分类,但在它的训释术语中多出现的“辞”,与现代虚词次范畴分类术语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包括现代语法学书中所讲的语气词、副词、连词等。如:“疑辞”的“盖岂诅”相当于现在所谓的语气副词,“转语辞”的“然”相当于现在所谓的转折连词,“语已辞”的“夫”相当于现在所谓的句末语气词。
相对于《虚字说》中对虚词的分类而言,《助字辨略》的分类则更加细密,而且在汉语语法史上第一次对虚词作出了系统分类。刘淇在《自序》中说虚词“其类凡三十”,“曰重言、曰省文、曰助语、曰断辞、曰疑辞、曰咏叹辞、曰急辞、曰缓辞、曰发语辞、曰语已辞、曰设辞、曰别异之辞、曰断事之辞、曰或然之辞、曰原起之辞、曰终竞之辞、曰顿挫之辞、曰承上、曰转下、曰语辞、曰通用、曰专辞、曰仅辞、曰叹辞、曰几辞、曰极辞、曰总括之辞、曰方言、曰倒文、曰实字虚用。”但其中的“省文”“倒文”指句式,“重言”指虚词连用,“方言”“通用”更非虚词类别,而且其余的分类并未贯彻于正文解释之中。通观全书,关于虚词分类术语还有很多。全文频繁使用的“修饰语十辞”的术语就显得复杂纷呈。刘淇对虚词的分类略显繁琐,但他首次开创的虚词分类体系是值得肯定的。
王引之的《经传释词》,较之以前虚词专著的虚词分类更加精密,包括连词、介词、语气词、叹词的用法都分出来了。其中除去借用前人的虚词分类术语外,有一百二十多处的分类及术语是《经传释词》首次分立出来的,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可以发现,它将汉语虚词条分缕析地分了四十类。
综上,清人对虚词的分类承继并创造了一大批虚词研究术语,但尚未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科学的虚词术语体系,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始终没有找到一个适当而又普遍的分类标准。尽管如此,清人对虚词分类所作的尝试,体现了汉语的民族传统特色,为后人继续探究虚词的分类问题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成份。
三、对实词虚化的认识
清代学者对实词虚化的认识总结了前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而且在对虚词的定义和具体解释上都反映了清人进一步的见解。如:
袁仁林《虚字说》:“盖字之气,从上愕弯窿而出,高据苫蔽,有伐侗梗概意,故凡推原而粗约者用之,犹云“大概”也……凡器有底有盖,盖尝笼罩于上,势足包括其余,今以实字虚用,亦含斯意”。这里袁氏的分析使人们明确了虚词“盖”和实词“盖”之间引申虚化的关系。《说文解字》“盖,苫也”,段注“引申为发端语词”,可见袁氏的分析是正确的。
《助字辨略》中也区分了实词与虚用的现象。如;实:此实字,犹云果也。果:木实也,故实得为果然之辞。坐:坐字,犹云定也。坐是不动之义。故得为定也。漫:水淫衍也。唐人诗多用为语助,取其因任放浪。无所拘检,如水之漫。职:专辞也,专务职业,无有二志,故又可转为唯独之辞。
《经传释词》中也指出了有些虚词是实词意义引申或词
性转化而来。如:终:家大人曰:终,词之“既”也。僖二十四年《左传注》曰:“终,犹己也”。已止之已日终·因而己然之己亦日终。《诗·终风》曰:“终风且暴”,毛《传》曰:“终日风为终风”,《韩诗》曰:“终风,西风也”,此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也。
在这里,“终”的本义在《说文解字》中为“絿之丝也”,段注为之作了详细解释,“终”的本义后来废,而“冬”的本义为四时之尽的季节,引申为“极”“竟”“穷”,这个引申义后来被“终”字所夺,成为“终”的常用义。毛传、郑笺皆以常义释“终”,故不得诗之本义,只有王念孙释“终”为“既”,是由极、竟、穷义虚化为己然、既了,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对此作了深入探讨,从而有力证明“终”义为“既”,令人信服。在这条中。认识到“终”由“己止之己”虚化为“己然之已”是起关键作用的。
综上,语词的实义虚化是汉语虚词形成体系的主要途径,而这种虚化又每每“藕断丝连”,虚义和原来的实义常有映照相契之处,所以,清人对虚词的诠释采用的“溯源”方法,显示出对汉语虚词这一语法现象的深刻理解和独到把握。
四、对虚词语法功能的认识
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西洋语用词的内部形态表示语法意义,汉语用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因此,汉语的虚词和语法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清代学者在虚词专著中就揭示了虚词在构词、构句方面的语法功能。如《助字辨略》中,对虚字用法的解释,涉及到许多语法问题,如“以”字:
《左传·昭公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杜注云:“不共鲁贡,以鲁故也”。愚按:“鲁故之以,犹言以鲁之故,倒文也”。这里,刘氏讲的是“以”字前置宾语的问题。
同样,在《经传释词》中由虚字的训释也多涉及到句式的分析,如:
与,犹为也(此为字读平声),《西周策》:“秦与天下罢,则令不横行于周矣”,言秦为天下所疲也……《秦策》:“吴王夫差栖于会稽,胜齐于艾陵,遂与句践禽,死于干隧”言为句践所禽也。这里,王氏也用“为…所”格式分析被动句式。
又如:
云,犹是也。《诗·正月》:“有皇上帝,伊谁云憎”言伊谁是憎也。《何人斯》日:“伊谁云从,维暴之云”言伊谁是从也,这里,王氏指出云(是)有构成宾语前置的语法功能。
综上,清代学者在研究虚词时,虽然没有提出系统的语法理论,但已由虚词的作用分析进而涉及到对句法结构和句式的分析,这表明,他们对虚词的研究已趋向系统化,语法思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他们所讲的语法也往往比后来专门讲语法更有针对性、实用性。
总之,以《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为代表的清代虚词研究不仅集前代之大成,同时也为后世研究的不断深化作了充分的酝酿和准备。透视清代学者的虚词观,站在二十一世纪的新起点上,展望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前景,有下列几个方面似乎是应该注意的。
(1)批判地继承传统虚词研究的成果。我们既不能否认古人在虚词研究上的成就,也不能盲目推崇古人的研究。
(2)加强虚词的语法理论建设。从汉民族古代语言学研究的总体来看,重视实用,忽略理论研究是其基本特点。清代的虚词研究提示我们:虚词研究的理论体系有待于创建和完善,如虚词的性质、类和次类的划分、虚词意义系统的整理等,都需要在借鉴以往虚词研究的经验之上作系统的总结和概括。
(3)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虚词研究应该协调照应,明其源流,古今研究相得益彰。虚词发展的历史是语法史的重要内容。目前的汉语语法研究主要分成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而近代汉语虚词研究不足,这些都需要将来的虚词研究者加倍努力来完成。
责任编辑:李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