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辉
英军被围,恳求孙立人施救
1942年1月,在日军空袭珍珠港一个月后,日本陆军4个师团涌进缅甸——英国在印支半岛上最后一块殖民地。骄傲的英国人毫无情报准备和防御部署。
惨败让英国人丧失了坚守缅甸的意志。但缅甸沦陷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动用了20万人修筑起来的滇缅公路被拦腰斩断,盟国的石油、钢铁、武器、药品失去了运往中国的最后一条通道,而三个月后中国抗日军队可能弹尽粮绝,中国抗战的后方——大西南将直接暴露在日军的锋镝之下。
2月,10万中国远征军奉“中缅印”战区最高司令蒋介石之命,挥师入缅作战。这是一场太晚的保卫战。在缅甸抗英组织的帮助下,日本人进军的速度更快,3月8日仰光沦陷,日军3天向北狂追300公里,将战线推到缅甸中部。
1942年4月,缅甸中部重镇曼德勒。这座以柚木桥和佛塔闻名于世的缅甸王朝的故都,此时已变成一座大兵营,25万中英士兵集结于此,等待与日军主力决战。8日,蒋介石飞抵曼德勒,号召中国军人拼死御敌。然而,联合作战方案并未付诸实施,那场想象中的大会战也没有像模像样地打响过。英国人不愿意在热带丛林里拼光自己的士兵,他们只打算利用中国军队阻击日军,而将自己的主力部队撤到印度。近似卑鄙的逃跑发生在14日,英军第一师置友军安危于不顾,单独撤离阵地,向仁安羌油田撤退。日军33师团趁势紧逼,一支3000人的联队近乎奇迹地突破英军防线,隐秘地绕到英军后方,占领滨河大桥,当英步兵师长斯高特看见大桥上飘起的太阳旗时,立刻明白自己已被33师团关进了铁瓮。
紧急求援,英军的最后希望寄托在一个42岁的中国军官身上,他叫孙立人,他在曼德勒的新编38师扮演了仁安羌垂死英军的拯救者。
如果不打仗,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孙立人会是一名不错的土木工程师。1937年淞沪会战,孙立人带团阻击日机械化部队久留米师团,身被13创,以战功擢升新38师少将师长。
接到救援仁安羌英军的任务后,孙立人立即命令刘放吾率113团驰赴仁安羌。
英第一军团长施利姆将军恳求孙立人立即命令113团渡河作战,但孙立人认为仓促攻击会暴露我军兵力,要刘放吾再做一段时间的准备。施利姆心急如焚:“第一师已经支撑了两天,它可能在下一分钟就垮掉了!”孙立人态度坚决:“第一师既然支撑了两天,就让它再支撑一天。”
八百壮士救出7500余人
战斗在18日凌晨,即刘放吾的113团抵达滨河北岸几个小时后打响。
刘放吾这一年34岁。这位来自湖南桂阳的上校团长,18岁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军校第六期步兵科,21岁担任军校教导队学生队排长,24岁即参加“一二·八”上海抗战,与日军首度交手。在以后的岁月里,刘放吾一直追随孙立人,并和他一起穿过缅北丛林,来到这片干燥闷热的曼德勒平原。
战斗打得异常惨烈,日军用飞机和巨炮对113团阵地施以轰炸,而113团则向北岸日军发动一轮猛似一轮的正面冲锋,同时用小股部队攻击日军两翼。日军无法弄清对方到底有多少部队,在遭受重创之后,全部涉过滨河,退守南岸阵地。
接下来刘放吾要做的是,让他的团以过人的精力不断袭击、骚扰敌方阵地,让日军误以为遭到大部队攻击。如果日军明白过来对岸只有几百人,定会倾力渡河一击,这一击是刘放吾和他的团无论如何承受不住的,他们会在包围圈里的英军覆灭之前被清除得一干二净。
但那致命一击始终没有发生,作战经验丰富的33师团在两面受敌的情况下,显然不敢贸然分兵。
19日拂晓,孙立人师长下令113团渡河攻敌,解救英军第一师。刘放吾率部渡河,猛攻33师团。33师团担心被中英部队联手吃掉,于下午5时全部撤出战斗。
是役,刘放吾和他的800弟兄毙敌1200人,而他自己也失掉了一半的弟兄。
日军撤离后,113团首先看到的是500多名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接着,英军第一师的步兵、骑兵、炮兵、战车部队等7000余人陆续走了过来,113团帮助他们渡过滨河撤出阵地,“中国万岁”的口号一时响彻河滩。
战斗结束后,孙立人下令审问33师团战俘,凡曾入华作战的一律就地处决。
仁安羌战役被认为是1894年中日战争之后,中国军队首次在境外对日作战取得大捷,刘放吾团长为此被擢升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筹划中的曼德勒保卫战并未打响,由于盟军指挥层的作战分歧和利益纠葛,中英军队在没有布置妥当的时候已被日军三面包围,最后英军在新38师的掩护下撤入印度,其余中国军队由杜聿明带领撤入云南。中国10万入缅军人,重新返回云南时只剩4万。
新38师在印度境内接受美军装备、训练。1943年新38师再次入缅作战,共毙日军3.3万余人,击毙联队长3人,俘虏日军官300多人,抗战期间鲜有部队战绩可与之媲美。新38师后整编为新一军,孙立人任中将军长。
刘放吾当年随孙立人一起撤入印度,因渡河时无线电堕水失去与外界联系,一度被传阵亡。刘归国后被授闲职,穷困无聊,但也因此躲过内战。1954年移居美国。
1947年1月6日,吉林九台,113团1108名官兵在张麻子沟被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伏击,战斗只进行了3个小时,113团团长被击毙,113团全军覆没。
被人遗忘的英雄
1992年是仁安羌大捷50周年。在这一年的4月,一位84岁的中国老人在美国被媒体“挖掘”出来。4月11日,在芝加哥卡尔登酒店,造访美国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专门会见了这位中国老人,亲自感谢他和他的团在50年前浴血救出7000英军将士。老人就是50年前的113团团长刘放吾。
但此前,没有人留意那个用数百兄弟的鲜血拯救了7500条西方人生命的中国团长,他始终生活潦倒。
1994年,刘放吾团长病逝于洛杉矶。
在他去世的两年前,台湾当局为他补发了一枚迟到了整整50年的荣誉——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
2007年4月,腾冲曲石的怒江边上,两个中年男人长久地徘徊,他们决定在这里拍一部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电视剧,名字叫《我的团长我的团》。
65年前那个同样山花烂漫的早春,刘放吾和他的团正从这条江边奔赴缅北丛林,军歌回荡在南中国的上空——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摘自《中国经营报》200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