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苏
快80岁的旺堆坐在铺着绣花卡垫的藏式木质长椅上,腰板挺得笔直,这让他和拉萨大街上普通藏族老人有很大的区别。他的确不是普通的藏族老人,他是第一个具有全国知名度的藏族演员。作为196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农奴》中主角强巴的扮演者,旺堆曾获得极高的荣誉。
当年他被选中出演强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出身农奴,除了没有装过哑巴,经历和强巴惊人地相似。
旺堆的逃跑史
23岁前,旺堆叫扎西,藏语中“吉祥”的意思,是个很普通的藏族名字,不识字的母亲给他取的。
扎西童年时跟着母亲、继父连夜逃跑,给扎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年扎西几岁,他自己完全说不清楚。
扎西出生在山南的贡嘎县昌果乡,生下来就是农奴。“我是领主家的财产,每个农奴都有自己的主人,我的主人是寺庙的喇嘛。”扎西是遗腹子,母亲后来再婚,和继父给他生了个弟弟。民主改革前的西藏,贵族子女的婚姻很严格的,农奴的婚姻反倒相对自由。一座山里挨着很多庄园,分属不同主人,劳动的时候农奴们来来去去认识了,相好了,就结婚。“主人不管你跟谁结婚,反正你生的孩子是我的私有财产,长大后是我的劳动力。”农奴生下男孩归男主人,生了女孩归女主人。
记不清具体是多少岁,应该满过10岁,庄园里传出话来,扎西该去当差了。他被分到一个很穷的差巴家里干活,食品常常送不上来,得到的供给只有糌粑、茶,根本填不饱肚子,一年四季吃的蔬菜就两种,萝卜、白菜。在庄园里干活,必须住在庄园里,不能回家。晚上睡觉的地方由主人分配,看粮仓的、喂马的可以睡在仓库、牲口棚里,别的农奴随便找个可以挡风遮雨的地方睡。
在庄园里当差大约三四年,估摸是扎西十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母亲去世后,没依没靠,吃不饱,身体累到极限,逃跑的念头于是在扎西心里存下了。不久,庄园里两个比他大的农奴,“20多岁的男孩”,跑了。庄园派人去抓他们,没能抓回来。半年后,有人在拉萨见到了他们。扎西偷偷问,主人为什么没能把他们抓回来呢?年纪大的农奴告诉他,他们去甘丹寺当了喇嘛。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被誉为拉萨三大寺,极有权势,大领主不敢和他们作对,当时“我听了就想,当喇嘛也是个出路”。
机会很快来了。某年初,“庄园里的老领主对农奴们说,你们干活干得好一些,锄草锄得干净一些,藏历四月十五前干完活,就给你们放3天假。”
到藏历四月十四,领主果真给农奴们放了3天假。这3天,从庄园到拉萨要翻过一座大山,来回路上各走一天,中间那一天看羌姆表演。服劳役的农奴们一起去了拉萨,到的当天住在拉萨郊外的山下,第二天去看跳神。扎西没去,他坐羊皮筏子渡过了拉萨河,上岸后直接奔色拉寺去。
为什么去色拉寺呢?扎西第一次到拉萨,他只是知道有个远亲在那儿当喇嘛,就想去投奔他。“我们借宿的地方到色拉寺很远,我一直跑一直跑,怕别人发现把我半道抓回去。”快跑到寺门口,他碰见一个老喇嘛,“我求他,把我领进寺里当喇嘛吧。我对他坦白了逃跑,求他给我找个师父,让我当喇嘛。他也没权力让我当喇嘛,但他告诉我,可以把我带到亲戚那儿。就这样,我当上了喇嘛”。
扎西的师父只有两个徒弟,他要干的活比当农奴时还重。“庙里没有交通工具,在拉萨买了东西,我们小喇嘛就去背回来。大喇嘛念经时给他们倒茶,还要背水,干杂活。”天天不得闲,师父爱干净,一点儿灰尘都不能有,徒弟只好拿块抹布不停地揩灰。吃倒是能吃饱了,“敞开肚子什么都能吃了”,可是老挨揍,什么地方做得不合适,师父“啪”一巴掌扇到脸上。“累都不怕,挨打不好受。”
在色拉寺待了两年,扎西实在待不下了,他便跑到哲蚌寺去了,找了个穷喇嘛做师父。
哲蚌寺的师父很穷,不仅没有财产,住的屋子也只有半间,但师父对扎西很好,“有什么吃的,我们一起吃;有什么喝的,我们一起喝。”
穷师父给了扎西尊严,却未能解决他的生计。一晃四五年过去,解放军来了。
扎西听几个农奴说,解放军在拉萨西郊的荒滩上开荒种地,他们去解放军那里当小工,工钱一天一块半大洋。在当时这是相当多的一笔钱。“一个农奴告诉我,你穿喇嘛的袈裟是不能去干活的,得穿老百姓的服装,我可以介绍你去。”1952年,扎西又从哲蚌寺跑出来,脱了袈裟,换上便衣,跑到了解放军的开荒工地——七一农场。
这次,他给自己取了个新名字,旺堆。
从学生到演员
解放军农场里的生活很新鲜。在那儿做小工的藏族人多数是从附近领主庄园逃跑出来的农奴。在农场,旺堆领到洗脸盆、被子,分配了宿舍和床铺。“以前住帐篷,在地上睡,从来没有睡过床,感觉很舒服、很新鲜,这还不错啊。”农场分他到马车队,马车队的任务是运肥料。
一天,场长又来找旺堆了。他很不安,“我心里想,我也没干坏事,不会把我赶走吧?到了办公室,偷偷看场长,他笑眯眯的,让我坐下,递给我一根烟。我捏着烟也不敢抽,心里七上八下。他笑着问我,愿不愿去内地上学?我猛点头,直说愿意愿意。”
1958年8月,旺堆来到陕西咸阳的西藏公学(现在叫西藏民族学院)。第二年,西藏歌舞团来西藏公学招人,不仅招唱歌、跳舞、拉琴的,还要招藏族话剧演员。班上很多同学都去参加面试,歌舞团的领导看旺堆身材挺拔、四肢修长、面部轮廓鲜明,把他也找去了。
考官是个女的,还有个翻译。“女考官让我唱歌,我说不会;跳个舞,还是不会。她想了想说:‘你亮开嗓子喊一声,想象你的同学在远处,你大声喊,叫他回来。我想,这好做啊,就放开嗓子喊了一声。”
一周后,同学们报名参军,旺堆也报了名。班主任对他说,你不能参军,歌舞团已经要你了。
《农奴》一片的导演李俊说,他之所以让旺堆扮演强巴,是因为他的眼睛,“他的一双眼睛能喷出怒火”。而旺堆说:“我不知道这个说法,这是导演说的吧?我不知道。今天才第一次听说。我搞不清楚自己当时是什么形象。我没有照镜子的习惯,不知道。我也不帅,一个苦出身,能帅到哪儿去呢?”
《农奴》上映后,旺堆成为家喻户晓的藏族明星,他认为他的生活并没有变化。旺堆1974年才结婚,那一年他已经42岁。新娘比旺堆小7岁,叫让热,藏语中是“聪明”的意思,是个美丽的姑娘。
旺堆的晚年
上世纪70年代末,旺堆担任西藏话剧团团长。据他的一位同事介绍,旺堆脾气耿直倔强,说话从不拐弯抹角。1987年,根据政策,他退休了。
现在,每周旺堆都有一天去八廓街上转转,遇见熟人寒暄几句,“来买点东西”。
旺堆住在拉萨东郊自己盖的藏式二层小楼里。像拉萨流行的住宅格式,旺堆家也盖了间朝南的玻璃花房,冬天的阳光照进来,暖意融融。
他们有3个女儿。老大在自治区歌舞团政工科工作,嫁出去了,婚姻幸福,大女婿是本科生,在文物考古队工作。老二和他们一起过。二女儿在拉萨当小学老师,老二女婿做水泥生意,生了一个外孙。老三西藏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山南地区一所中学当老师。
女儿们基本和他不交流,很少听他谈过去的经历,也没看过《农奴》。“说什么呀!她们又不了解这些情况!任何事情,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只会半信半疑。”旺堆说。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