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正 方澍晨
中国石油储备状况,一向被列为“国家核心机密”。2009年3月初,国家能源局长张国宝在接受采访时,披露了一则消息:“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们的原油都是在油价最低的时候收储的。我们没有上147美元的当!”
“家宝”风中送“国宝”
故事,或许可以从“(温)家宝风中送(张)国宝”说起。
2008年1月,因中国南方遭遇罕见严寒,导致小半个中国的电网、电站、输电网线,统统陷入瘫痪。基于此,去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一致呼吁:中国应重设“能源局”或“能源部”。
“两会”结束,3月22日,周末不休息的温总理,紧急约见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国宝,商议成立国家能源局一事。
温家宝在中南海的办公室,是座二层小楼。将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温家宝一面听取汇报,一面强调国家能源局成立的必要性、紧迫性和与其他部委如何搞好协调的问题。
约见结束,温家宝坚持送张国宝一行下楼。张国宝回忆说:“那天恰好北京来了寒流,天冷风大。谈完之后,总理要送我。总理这么忙,就是送我到门口,已属礼贤下士。可总理坚持送到一楼,真让我不忍心。”
“一楼门口有扇玻璃门,我对总理说:‘天冷,您不要出去了,就到门口吧。我们平常送人,送到门口也可以止步了。可总理却坚持把我们送到玻璃门外,站在外面,他还要等我上车,才肯转身回去。作为一国总理,能对我和我的同事这样,我那时就想,我得好好拉这个车。”
温家宝虽然“礼贤下士”,不过在新机构的编制上,却一点不肯“通融”。张国宝起草的国家能源局编制方案,公务员人数超过220人,几经研究,温家宝最后批准的“三定”方案是112人。
何时储油 艰难抉择
2005年,高盛发布预测,称国际油价未来将上冲105美元。那时候国际油价约为20多美元,没人相信高盛的这一分析。
世事难料。2008年5月,油价居然突破130美元,就在此时,“料事如神”的高盛公司竟再次发布预测,称油价在未来几个月,很容易见到200美元。果然,2008年7月11日,原油价格盘中突破147.2美元。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温家宝敦促张国宝:尽快让能源局挂牌办公。7月29日,国务院公布批复能源局“三定”方案;30日,能源局召开内部成立大会;8月8日,北京奥运会隆重开幕,同一天,中国“国家能源局”在鲜有记者到场的情况下,挂牌办公。
新机构甫一成立,张国宝及其团队便面临艰难抉择:如果八九月不去国际市场“抢购”原油期货,到了年底,原油价格会不会真的如高盛所说——上摸200美元?
一般来说,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建有本国石油储备基地,在进口完全断绝的情况下,依靠储备可连续供应90天,而美国的储备供应甚至可上浮至120天。当然,2008年的中国,还远远无法达到90天的储备能力。
不过,从2002年开始,朱 基、温家宝先后两任总理,就曾步调一致地批准了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第一批储备基地包括镇海、舟山、大连和黄岛。而为了平抑2008年国际油价的飙升,中国政府作出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贴补国内企业、个人的汽油供应。也因此,2008年八九月间,中国的战略油库几近“掏空”。
张国宝坦承,那年夏天,他和下属压力确实很大,“我那时最担心的,就是在每桶140美元时,如果我们决定不买、不储,会不会到了年底,真的要在更高价位被迫储油?为此,我找了很多专家反复研究:现在究竟是不是储油的最佳时机?国际原油的价格究竟会继续上行,还是会掉头下向?”
张国宝说:“我们最终的判断是,石油价格将会掉头向下。我们不会也不该在那么高的价位上去买。今天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们的原油,都是在油价最低的时候收储的。”
多方取油 至关重要
中国人打赢了2008—2009的石油储备第一仗,“战斗”却未有穷期。
中国是人口大国,却不是资源大国、石油大国。基于此,张国宝指出:未来的中国石油,至少还有如下几步必须要走。
第一步,除一期规划的4座石油基地已经储满,锦州等第二批、八座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的建设,也将于2009年内开工。“二期战略油库建好后,我们也不一定马上储油,要找时机,找最合适的储油时机。目标是储备达到90天水平。”
第二步,从沙特到俄罗斯,从苏丹到委内瑞拉、巴西,中国“汲取”世界能源的管道,正在从北亚向中东、南美不断延伸。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南海作出的决策是:多方“取油”,至关重要。
中俄虽是友好邻邦,但中俄两国之间贷款“换”石油的谈判,却经历漫长15年的马拉松谈判,始终未有结果。
张国宝指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今年2月,胡锦涛主席不辞劳顿,连续访问亚洲、非洲五国,遂有沙特承诺:“任何时候,均保证对中国的原油供应。”与此同时,习近平副主席亦远赴拉美,遂有巴西承诺:“每天向中国供应至少10万桶石油”……
俄国人“就范”签约
故事仍旧一波三折。
《中俄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早在2008年10月即已草签,可备忘录签署之后,中俄双方的多次细节谈判均未成功。鉴于此,温家宝和普京曾约定:双方应尽快在北京举行中俄间的副总理级会谈,以使备忘录“变为”正式文本。
2009年2月17日上午9时,中国副总理王岐山与俄罗斯副总理谢钦率领各自下属开始最后磋商,谈到中午,双方达成一致。
当天中午,王岐山在人民大会堂宴请谢钦及其随行人员。可酒过半巡,俄罗斯管道公司的总裁在宴会桌上忽然提出:他认为还有一些技术问题,譬如两国的石油管线如何穿越黑龙江(江底)的问题,没有最后敲定,他还认为:午饭之后的签字仪式还是“不能签”。
“实际上,那次宴请等于吃到一半,双方就站起来结束了,因为这一天——到底签还是不签,居然还没能定下来。”张国宝回忆说。
据悉,中方早就慷慨允诺:俄罗斯每年向中国提供的1500万吨石油,其价格,完全比照伦敦或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未来石油价格,优惠“+”浮动进行结算。但中方同时表示:希望中方向俄罗斯提供的250亿美元贷款,其利率也能是浮动的,俄方却始终坚持“固定优惠利率”,经讨价还价,俄国人终于同意了贷款的浮动利率。
经艰苦谈判,双方终于在2月17日下午5点,签署了最后的书面协议。张国宝笑说,消息公布,全球“震惊”。
……
很多年后,回望中南海今天作出的“四面出击、八方购油”的能源国策时,人们或有更多正面评价。
摘自《看天下》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