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生态文化 建设和谐校园

2009-06-11 10:22夏陈伟
中小学校长 2009年5期
关键词:校本生态评价

夏陈伟

一、起步: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生态和谐”作为学校品牌建设的主题内容呢?起初,我们仅仅是基于新课程改革后对课程设置的一些思考。2003年秋季,新课程改革在我区全面实施,这次新课程的改革中不仅改了教材,而且调整了课程计划。怎么结合学校资源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如何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三垟中学位于温州生态园核心区域,针对课程设置中的这两大难题,我们以“生态和谐”为主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实践。

1、生态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学校位于温州生态园核心区域的独特优势。开发以温州生态园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既符合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提供了教育基础;同时也充分利用了温州生态园丰富的生态环境教育资源,这是三蝉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

我们在八年级开设了《温州绿心》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作为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校本教材《温州绿心》共六编:建设规划编旨在描绘温州生态园美好的蓝图和生态建设的理念:罗山览胜编和风雅水乡编侧重于从人文景观的角度介绍大罗山和三蝉湿地的独特生态环境价值:生态价值编介绍了生态园独具的生态环保价值和目前被破坏的现状,生态科普编主要介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常识和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综合实践编安排了六次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推进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和实施中,我们将“生态环境”作为我们推进、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进行整合。为了便于操作,我们把四大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划分为三个模块: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我们以主题融合的形式开展,形成二大主题:人与社会(南仙蝉文化)、人与自然(三垟湿地保护):为了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我们将社会实践设置为三项活动: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工厂,并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来开展实践活动;为了使非指定领域能够便于操作,我们将这些方面统分为四种形态: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社团活动。

我们对各年级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详细安排,使各年级各有侧重点。

二、审视:“生态教育”概念的拓展和深化

在实施过程中,三垟中学生态环境教育的成效日益显现。同时,我们逐渐认识到生态和谐不能狭义地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应该体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

三重生态理论认为:所谓生态包括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自然生态因子包括:水、土、气、生等环境要素,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景观等;类生态因子包括: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族群、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内生态因子包括:人与其身心的关系,包括身心健康、安全、良心、自尊、自我意识、理想、信念、信仰等。概括地讲:自然生态是人生命的物质滋养,类生态是人生命的社会依托,内生态是人生命安顿的心灵居所。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学校是由学生、教师和校园这一独特的时空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学校这个独特的生态场,同样是由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的三重生态的“圆融互摄”而形成的。在学校这个师生学习和生命成长的三重生态场内,自然生态的主要因子是指影响师生学习与成长的物质环境和空间;类生态的主要因子是指教师与学生以及由此而呈现出来的师与生、生与生、人与物、组与组等共同遵循的活动方式、文化观念以及人文精神;内生态的主要因子是师生内心世界的感受和领悟,是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观念、学习方法、专注程度、独立精神、合作意识、参与程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体会到:三蝉中学“生态教育”需要有两个层面的行动:

——作为对象的生态教育,即关于生态的教育。依托学科教学,开展生态环境价值伦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活动的绿色学校教育、“温州绿心”校本教育、“生态和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

——作为价值取向的生态教育,即符合生态要求的教育。生态的教育应体现“生态教育”之湿润、丰富、连续、整体、天性、灵动、绿色、再生、清新、自然、诗意的教育价值追求,并把这一价值追求渗透到学校的教学、课程、管理、德育等日常工作中。

“生态教育”关心的不仅仅是作为对象的生态教育,也关注作为其价值取向的生态教育,即强调以人为本与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辨证处理局部与整体利益、眼前与长远利益、增长与发展、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充分开发生命教育资源,构造和谐的教育生态,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生态教育应该是一种遵循规律的教育,是一种系统开放的教育,是一种整体和谐的教育,是一种关怀生命的教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三、深化:“新生态教育”战略的构建实施

2006学年开始,我们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积极建构开放性的学校环境,培育关怀生命的校园文化,逐步构建起“新生态教育”模式,启动实施了学校品牌发展战略。

主要规划:

一个愿景:让每一位学生在这里自由呼吸,让每一个教师在这里诗意栖居。

三项目标: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创造适合学校发展的文化。

三步策略:第一步,建设整体优化学校,达成信誉度——培育生态教育文化,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第二步,建设个性特色学校,达成知名度——建构生态教育环境文化、生态教育课程文化,实施生态德育工程,形成生态教育办学特色:第三步,建设品牌示范学校,达成美誉度——进一步彰显生态教育办学特色,突出示范性和辐射力,造就一批知名教师,培养一批个性化发展的学生。

主要举措:

1、教师发展:自主发展。注重过程

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出于学生、学校、教育发展需要的工具目的,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上,我们不但通过外部激励,更通过内部驱动,将重点逐步转移到教师内部动机的激发、维持与巩固之中。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上,我们不仅看结果,更注重看过程,将重点逐步转移到对过程的关注之中。只有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了符合自身最近发展区的专业发展愿景,激活了其内心潜藏的自我发展愿望,才有可能打造和谐的教师团队。因此,我们在校本研修中探索了“分层互动,梯级发展”的培训模式。其校本培训模式如下:

所谓“分层互动”就是根据教师的年龄特征和综合素质把全体教师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提出不同的培训旧标、培训内容和形式,从而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各个层

次的老师也各有所长,可以彼此为师。所谓“梯级发展”指的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层次,设计不同培训目标、考核办法,在教师自愿的申请下,参与上一层次的教师评定。学校同时赋予教师不同的待遇保障。

2、课程开发:显示主题,整体规划

在第一阶段生态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我们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立足本土,以建构生态教育课程文化为价值取向,形成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整合的课程结构。

(1)关于生态的课程。关于生态的教育涉及到生态环境价值伦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活动等方面的整合实施,应该以课程统整的方式实施。三蝉中学课程的统整有两种类型单学科统整与多学科统整。单学科统整依托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体育等单个学科实施校本课程研发;多学科统整以生态教育为主题,实施多学科、跨学科的课程统整。

(2)生态化课程。生态化的教育课程是指将“新生态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生所有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在学校及班级管理、学科教学、综合实践和社会体验、体育艺术、技术技能中培养学生现代文明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受益终生。

3、生态课堂:两线展开,和谐互动

我们着力构建自主探索、交往互动、开放灵活、多向发展的生态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课堂变成生命交往互动的场所,让学生充分思考、合作、探究、交流、体验、生成,每堂课都有收获。

我们从相互沟通的两条线展开,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一条是教师主导线,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一启发引导一调控一达成教学目标”:一条是学生主体线,即“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一主动建构一反馈一实现学习目标”。同时把体验式教学、情境性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行为,通过学生主体确保度、教学手段方法的有效度、执教行为的规范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课堂评价:并通过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和校本教研促进教师达成生态课堂。

4、德育熏陶:整体育人、务求实效

德育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内容和力量。我们以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促进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追求目标,按照“整体育人、务求实效”的德育思路,着力培育德育生态系统。

(1)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要解决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自然,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在第一阶段生态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我们把生态环境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内容,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学生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文明道德行为习惯。

(2)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主要解决的是培养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历史使命意识和法制意识。我们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载体,全面开展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禁毒教育等。

(3)促进人与他人的协调发展。主要解决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培育学生具有深厚的孝心、爱心和热心,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自律规范和温文尔雅、诚信至上的个人处世风格。我们通过礼仪教育,促使学生养成礼仪意识、礼仪行为,做到“自律、利他、慎行”,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4)促进人与自我的协调发展。主要解决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树立坚强的信心,面对人生的问题,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生活情操,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在教育的内容上、方法上、范围上创新性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5、教育评价:关注过程,旨在发展

在教育评价方面,我们将生态和谐理解为: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生态和谐的教育评价观的特点体现在:以促进发展为最终目的,以共同参与为基本形式,以主体间和谐发展为基本要求,融评价于教育生活之中,融评价于人的发展之中。在此目标下,我们从四个角度来进行积极实践,探索可行的评价体系。

(1)德育评价:在活动中展开,回归生活。从学生身心及认知水平等现实出发,开发与设计活动性德育课程,通过和学生成长相关联的所有生活活动去实施教育内容。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主要做法有:学校层面的“我能行文明训练营”,年级层面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校园”等主题活动及德育社会实践等。

(2)课堂教学评价:旨在发展,关注过程。首先,全校教师对照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各自的教学体验,讨论“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并通过举办教育沙龙、问卷调查,使教师对优秀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达成共识:然后教师共同制定“以学生主动参与”为重点的评价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在教师自我评价、教研组教师互评、学校管理人员和考核小组评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参与评价。在学生成长方面,融评价于学生学习中,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采用即时评价,鼓励学生答有所见。

(3)考试制度改革:让考试充满人文关怀。改革传统考试的内容结构,摈弃以单一的一张试卷给学生做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做到:①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特长;②调整考试结构,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测试,着重于基本能力的评价:③采取分项考试,把过去的一张试卷改为多项考查。

(4)教师评价: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生、学校领导、同事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的教师评价体系,“自我认同”“学生喜欢”“领导信赖”“同行佩服”“家长满意”成为教师评价的新标准。在具体操作上:①学校鼓励学生每学期给老师送上一张“心桥卡”,由学生对老师的工作进行评价。②学校开展“和谐年级组评比”和“学习型教研组评比”,积极营造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竞争的良好氛围,教师团队形成巨大的合力。③进行家长问卷调查,聆听家长、社会的心声。实践证明,上述措施有利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猜你喜欢
校本生态评价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