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背后的故事

2009-06-11 08:54:08武云溥
37°女人 2009年9期
关键词:赵忠祥新闻联播主播

武云溥

1978年5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电视台改称中央电视台,英文缩写CCTV,但正式定名的《新闻联播》。却在这一年的1月1日就通过电波发向了全国。一档承载了诸多特殊意义、具有崇高地位和经济价值的电视节目。也从此走进了国人的生活。如今,很多人。每晚7点开电视看新闻的习惯,大约就发端于此时。

筹备开播一主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访美引进“提示器”

1978年1月1日,当天值班编辑黄一中手写的一张。电视新闻播出串联稿上,满是钩钧画画的箭头和圆圈,这张纸上记录的是第一期《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共5条新闻,加上配乐和切换时间,全长20分钟,头条是《邓副主席出席国务院办公室招待会,同外国专家欢庆新年》。

开播后。由于当时电视台没有录像机,新闻画面用电影胶片拍摄下来送到直播间,一边播放带子,一边同步配音解说,播音员本人并不出现在节目画面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新闻联播》首任男主播赵忠祥记得,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年,直到1979年底,他的面孔才第一次出现在《新闻联播》上。“第一次上镜,屏幕上只有我一个人,后来不久改成一男一女两人播报新闻。”双人搭档主播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当时我们要具备极强的文字辨别能力。(新闻稿)都是手写的,上面可能有20个编辑的宇迹。”赵忠祥说,节目直播中有时还会插进临时来稿,重要信息容不得半点儿差错。

赵忠祥回忆,1979年他跟随国家领导人去美国访问。看到美国的新闻播音都使用了“提示器”,就是摆在镜头和播音员之间的一块屏幕。赵忠祥回国后立刻向台里打报告,引进了这种实用设备,才摆脱了“低头看稿”的紧张状态。

《新闻联播》开播之初,由于当时的电视信号主要依靠微波线路传输,容易受地理因素影响。无法覆盖全国。1980年10月,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做出决定,“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县广播站,必须转播央视《新闻联播》。”

地位提升——发布中央政令,审片室电话可直通中南海

1982年9月1日起。中央明确规定,将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前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将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

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首次成为独立的新闻发布机构。之前,中央政令和重要信息的发布渠道,以《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主。

据《南都周刊》报道,《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享有专用审看间的节目。每天下午,分管新闻的副台长和新闻中心主任要在这里审看当天待播的样片。

一位多次送审样片的资深记者这样描述审看间里的场景:“沙发中间的茶几上有两部引人注目的电话。其中一部是可以直通中南海的红机。”

《新闻联播》权威地位的确立,伴随着电视这一新兴传播媒介迅速普及。在受众数量迅速增长,而节目生产仍处于相对匮乏状态的20世纪80年代。《新闻联播》几乎成为亿万电视观众每天必看的节目。数据显示。1986年,《新闻联播》收视率为35%左右,到1988年,上升到50%以上。而且,包括邓小平、李先念、邓颖超等许多国家领导人,也都是《新闻联播》的忠实观众,他们在许多场合都表达了对该节目的兴趣和关注。

随着影响力与日俱增。地方电视台报送央视播出的节目内容和数量的增加。《新闻联播》引起了各地党政领导的高度关注。

市场化改革——广告时段供不应求。催生天价广告“标王”

改革开放之前,电视台是纯粹的事业单位,经费来自国家拨款。1979年,上海电视台首开“播出广告创收”之先河,广告收入很快成为电视台的主要经济来源。

当时,央视许多节目里也都有广告,唯独《新闻联播》不插播广告,只在随后播出的《天气预报》里有一条5秒钟的广告。改变这一局面的,是1991年起任央视台长的杨伟光,他在任期内实施了一系列电视改革,包括《新闻联播》的市场化改革。

1993年,两家企业同时点名要《天气预报》中间的5秒钟广告,央视就又追加了一条5秒钟广告。1994年1月,这个时段的争夺愈发激烈。于是,杨伟光拍板,在《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一举增加了30秒广告。同年4月,这个时段的广告又增加到60秒,仍然供不应求。

据《南方日报》报道,1994年春。杨伟光曾对时任央视广告中心主任的谭希松说:“看来这一时段的招标是势在必行了。”于是,1994年11月,谭希松操办了第一届“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竞标会”。“黄金时段”的标志就是《新闻联播》前后的若干分钟。结果,山东“孔府宴酒”以3079万元的高价中标,由此诞生了人们熟知的“标王”。

此后几年,“标王”之争愈演愈烈,1997年“秦池”以3,212118亿元的天价夺得“标王”时,秦池酒厂厂长姬长孔说的一番话,代表了参与竞标企业的普遍心态:“我们每天向中央电视台开进一辆桑塔纳,开出一辆豪华奥迪。今后,我们每天要开进一辆豪华奔驰,争取开出一辆加长林肯。”

2007年央视黄金时段招标总额突破80亿元,如今《新闻联播》前后数分钟的广告收入,占据了CCTV共计16个频道全部广告收入的大部分。

形象革新——“微笑播报”引争议,“主播换人”成热点

《新闻联播》的主播向来有“国嘴”“国脸”之称,他们被认为代表了“国家形象”。罗京曾戏称,自己换个发型都必须经过台长允许。

《新闻联播》的播报风格,则被赵忠祥概括为“字正腔圆”,“从栏目创立开始。就延续了老一辈播音员齐越、夏青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确立的风格。”

然而30年来,《新闻联播》也在悄悄改变。

1984年,新晋女主播卢静首次在《新闻联播》中尝试了“微笑播报”,一改此前主播不苟言笑的严肃形象,增添了亲和力。

虽然短暂引发了一些争议,但观众总体反响良好,于是这种时而面露微笑,并伴有“观众朋友您好”等问候语的风格,就沿用了下来。

22年后,《新闻联播》“主播换人”事件,一度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

2006年6月5日,《新闻联播》的观众惊奇地发现,电视里出现了两张“生面孔”——年轻的康辉和李梓萌坐上了主播台。人们恍然发现,这档节目已经有17年没换过新主播了。

“主播换人”的提议,来自这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的提案。叶宏明认为,“播音员结构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体现在屏幕上就是播音风格日益陈旧、沉闷,让观众感到面容疲惫、表情单一、缺乏朝气和活力。”

或许他也没有料到,《新闻联播》的反应,竟然这么快。

内容之变——

杨伟光拍板,头条播发“挑战者号”爆炸

30年来《新闻联播》的变革,也体现在题材重大、制作精良的内容本身。

1980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庭,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央视专门组成40人的“两案”报道组进行报道。次日,“两案”报道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万人空巷,造就了《新闻联播》历史上的首轮收视高峰。

1984年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当年的《新闻联播》报道内容中,领导同志接见外宾、视察、通电、发布命令、公告、决定、声明的新闻,以及各种会议、典礼、仪式新闻,占据当天新闻总量的97.5%,其中,领导人与外宾握手、合影、交谈的新闻,占了当天新闻的52.8%。但是,《新闻联播》变革的努力一直在进行。并偶有突破之举。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时爆炸,7名宇航员罹难。次日,时任央视副台长的杨伟光拍板,在《新闻联播》头条播发了这一消息,并播放了足足6分钟,打破了“先国内、后国际”的播出顺序惯例,至今为电视业界津津乐道。

上世纪80年代,《新闻联播》鼎盛时期的收视率曾高达58%。而且,观众对《新闻联播》的热情,日渐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

进入90年代,尤其是在网络媒体蓬勃发展以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办电视新闻频道,24小时不停地向全球播出新闻。

中国加入WTO后,海外一些电视台陆续落地大陆,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随着中国改进新闻报道方式和开放步伐的加快,境外电视频道的进入。央视新聞报道的改进呼之欲出。

2003年5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试播,7月1日正式开播,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新闻报道和播出。而且,随着地方电视台的兴起和网络媒体蓬勃发展,观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

如今,在《新闻联播》之外,观众有了更多获取新闻资讯的选择。

(许海莉摘自《新京报》)

猜你喜欢
赵忠祥新闻联播主播
赵忠祥:得过那么多第一, 许多人只记得他的争议
第一次做小主播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传媒评论(2019年9期)2019-11-16 09:25:30
赵忠祥戒烟
少先队员的新闻联播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9:10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赵忠祥戒烟
意林原创版(2013年9期)2013-05-30 08: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