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希
黄皮肤、黑头发的骆家辉,和黑人总统奥巴马一样,是“美国梦”的鲜活体现:出生在穷苦的少数族裔家庭,凭着个人的不懈奋斗,当选美国第一位华人州长和商务部长,不少人认为,奥巴马政府选择骆家辉执掌商务部,是重视对华关系的表现。人们相信,他上台有助缓解中美贸易摩擦,使两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实现双赢。
华人身份,俨然已成为骆家辉最显赫的头衔以及最有力的砝码。
百年一里
奥巴马在白宫宣布提名骆家辉时,不无感慨地说:“有时候,美国的故事就发生在一英里之内。”
现年59岁的骆家辉是第三代移民,祖籍广东台山。当地是著名的侨乡,自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发现金矿,便有大批怀揣“金山梦”的台山人漂洋过海来到美利坚,他们中就有骆家辉的祖辈。
100多年前,骆家辉的祖父骆世泽,乘坐蒸汽船抵达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他在当地举目无亲,不懂半句英文,只得给奥林匹亚市一户有钱的白人当杂役,以换取上英文课的机会。奥林匹亚市是华盛顿州州府所在,这户人家距离州长官邸只有不到一英里路程。终日埋头为主人家扫地、刷盘子的骆世泽也许不曾奢想,这短短的一段路对其家族将有怎样的意义。
和祖父相比,骆家辉的父亲骆荣硕向美国主流社会走近了一步。二战期间,他应征加入美国陆军并随军开赴欧洲战场,在巴顿将军麾下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是参与此次战役的21名华人之一。然而在四五十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的问题仍十分严重,退役后骆荣硕一直无法找到工作,只能以经营餐厅和杂货店——这一华人的传统行当为生。骆氏家族在美国奋斗了半个世纪,直至第三代才真正融入美国。
1950年,骆家辉出生在西雅图,在五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富足,一家人住在政府为退伍军人所建的公共房屋里,附近是一个多种族混居的社区。也许正是这段经历,使他日后在处理种族事务时游刃有余。儿时的骆家辉只会说台山话,直至5岁才有机会学习英文。有一次,纽约唐人街街头一位算命先生告诉骆荣硕:他其中一个儿女会成为著名人物。骆荣硕不以为然:“开玩笑!一个身在美国的华人,怎么可能成为著名人物?”
父亲艰辛创业、勤勉持家的精神使骆家辉深受影响,但他并没有继承父亲悲观的宿命论,而是以优异的学业证明:华人也能得到和其他人种均等的机会。1968年,他以荣誉学位从富兰克林高中毕业,考入耶鲁大学主修政治学,靠半工半读和奖学金完成了大学学业。1975年,他又从波士顿大学取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和多数华人父母一样,骆荣硕有着“不过问政治”的传统观念,他寄望儿子经商、从医或从事其他技术行业,骆家辉却偏偏选择走上了一条鲜有华人踏足,成功者更是凤毛麟角的道路。毕业后,他进入华盛顿州金县检察院,先后担任助理检察长和副检察官。5年后,进入政界的契机出现了。1981年,他为金县议员、华人社区领袖周马双金站台助选,虽然最后周马氏落败,但他从而萌生了“何不自己上阵”的念头。
1982年,他当选华盛顿州众议院议员,并连任长达11年之久。期间他的政绩卓越,被当地媒体选为州议会年度风云人物,使他在选民中积累起极高的人气。
此后,骆家辉的仕途一路青云直上。1993年,他以54%的得票率,毫无悬念地击败对手,当选金县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县长,该县是全美第13大县,为其施展政治才能提供了更大的舞台。1996年,骆家辉创造了华人的又一个“第一”,他以高达58%的得票率当选华盛顿州第21任州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此时距离祖父骆世泽登陆美国,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
骆家辉在多个场合说过:“我的家族用100年时间,走完了一英里的路程。”这句饶有深意的感言,为“美国梦”写下了又一个生动而真实的注脚。
从oriental到asian的身份认同
和很多少数族裔的后代一样,骆家辉曾挣扎于自我的身份认同。尽管去国多年,骆荣硕一直坚持以传统的道德观培养儿女。骆家辉在成长过程中,一方面是父亲用台山话传授的谆谆教诲,一方面是从外界社会接触到的西方价值观,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使他产生了困惑。“我觉得自己一只脚立足在中国的传统,一只脚立足在美国的文化。”然而,他很快在两者间找到了平衡,在积极融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他从未忘却自己的华人身份,把自己和亚裔族群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法学院毕业后,骆家辉曾立志成为律师,想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华人解决诸如移民、平等、劳工民主等问题。从地方法律工作者到州长,他从不讳言自己的出身,并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亚裔权益的关心。
在州议员任内,他积极为少数族裔,尤其是处于弱势的亚裔谋求福祉,以实现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他先后在州府内设立了亚太裔事务委员会、少数族裔与妇女创业办公室,并通过了批准针灸医师独立执业的法案。这些前所未有的举措,使州内少数族裔的诉求得到了伸张。
在亚裔最关心的移民政策方面,他认为,移民不仅为美国带来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更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内涵。任州长期间,他大力反对削减移民配额,主张应该把家庭团聚作为移民政策的宗旨。他尊重不同族裔的文化传统,大力推行针对移民的英语和母语双语教育,并在州政府的官方网站增加了中文、俄文、越南文、韩文等版本,方便新移民获取选民登记、保险、失业津贴等信息。当美国联邦政府在福利改革中中止了针对新移民的优惠政策时,华盛顿州是唯一仍提供这类优惠的州。他2002年还签署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在政府公文中使用带有歧视意味的“东方人(oriental)”字眼,全面改用“亚裔(asian)”一词。
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政坛,华人参政者寥寥无几,华人选民只好退而支持较能体察亚裔心声的白裔或非裔候选人,但这些候选人毕竟无法真正代表华人权益,有的人甚至在当选后违背承诺,让华人大失所望。因此,骆家辉宣布竞选州长后,得到了全美华人不分党派、地域和背景的支持。很多一向“老死不相往来”的华人社团,此时也摒弃了门户之见,同心戮力为其助选。在远离华盛顿州的洛杉矶,100多个华人社团联合为他举行了盛大的筹款会,一时轰动,大大增强了华人世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回忆起自己从政的初衷,骆家辉说,作为少数族裔,华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惟其如此,才能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现状,使本族群的权益得到关注。他希望自己的经历能为后来人铺平道路,鼓励更多的华人参与社区工作或竞选公职。
最晚熄灯的州长办公室
在美国这个种族多元的大熔炉里,相比骆家辉的华人身份,人们更关心的是他的管理才能。“在我的政治生涯中,种族从来不是问题,”骆家辉说,“我希望人们把焦点放在我的政策和管理哲学上。”在亚裔人口比例只占5%,当中华人不到一半的华盛顿州,骆家辉1996年初次参选州长及2000年竞选连任,均取得了近60%的选票,说明他不仅深受华人拥护,也得到了全州选民的普遍认可。
执政8年来,骆家辉办公室的灯永远是最晚熄灭的,他洁身自好,从来没有传出任何工作或道德上的丑闻。在他身上,融合了东方的勤勉耐劳和西方的精准高效。
出身中下阶层的骆家辉深信,是教育使他的“美国梦”得以实现。他认为,政府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成功,但应该让每个公民都有机会实现梦想。骆在任州众议员期间,推动了教育经费改革,并增加了学生贷款的数量。改进教育系统更成为他竞选州长的主要政纲,他当选后兑现了诺言:大力推动高等教育的普及,解决校园潜在的治安问题,并致力于增加师资,推行小班教育,为了每个学生都上得起大学,他在财政预算中增加了2万7千个大学奖学金名额。除了正规教育,他亦十分注重通过各种在职培训,提升劳动人口的竞争力。
骆家辉更为人称道的政绩来自经济方面。位于西北沿海的华盛顿州,又名常绿州,虽然常住人口只有600多万,却是波音、微软、星巴克、亚马逊网站等多个跨国大公司的总部所在。执掌这样一个商贸和科技大州,并非意味着坐等丰厚的税收,而是要以强有力的手腕保持州内经济的活力与规模。骆家辉在任内曾多次以州长身份,率领企业到世界各地推销商品,当中既包括波音客机等大宗工业产品,也包括苹果、马铃薯、小麦等农副产品。他有项政绩为当地媒体津津乐道:当波音公司有意将生产线外移时,他通过减税政策,成功使787型客机的装配线留在华盛顿州。虽然政府短期税收减少,却为州内居民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他的任内,华盛顿州增加了25万个就业岗位,失业率降至历史低点,企业利润屡创新高,专为老人、儿童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则降至全国最低水平,华盛顿州被评选为全国管理最完善的5个州之一。前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发表的国情咨文中,特别提到了骆家辉,他说:“骆家辉是亚裔移民值得骄傲的儿子,他代表着我们能够实现的未来。”
骆家辉的政治定位是温和派的民主党人,乃至偏向实用主义的中间派,面对冲突议题时,他往往会抛开党派之见,采取有利大局或多数人的政策,有观察家曾评价他是“穿着民主党人外衣的共和党人”。在执政风格上,他表现出东方人温良谦厚的品质,媒体说,他从来不会公开批评或指摘别人。但是,在重大的危机或原则性问题面前,骆家辉却往往表现得十分强硬:他曾对全国性的医疗部门提出起诉,原因是对方对待华盛顿州有失公平;他对立法机构或议会提案使用否决权的次数之多,更是创下了纪录。
2002年布什总统发表国情咨文后,作为民主党的政治新星,骆家辉被推举出面回应。他罕有地发表了一番措辞强硬的讲话,指责布什政府的经济政策“本末倒置”,不把财政用于创造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而是为高收入人群和大财团大幅减税。其政策使各州遭遇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预算危机,被迫减少教育、医疗、治安、消防等开支,削弱了国家未来的竞争力,也使美国失去了国际社会的尊敬。在外交方面,他批评政府出兵伊拉克的政策是“一意孤行”,应寻求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州长的任期是有限的,
父亲的责任是永远的
20世纪上半叶,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华人很难在美国找到结婚对象,于是骆世泽和骆荣硕都选择了回乡娶妻。骆家辉的母亲是香港人,刚来美国连英文也不会说。骆家辉曾在公开演说时,动情地回忆道:“我进入幼儿园学习英文时,我的母亲也和我一起从ABC开始,学习成为一名美国公民。”和祖父、父亲不一样,骆家辉在美国找到了他的爱情,更为妻子和儿女中断了如日中天的政治生涯。
骆家辉年轻时,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后因双方性格不合分手。此后十几年他一直过着单身生活,直至现任妻子李蒙的出现。同为第二代华裔的李蒙,曾经当选1986年全美亚裔小姐,时任西雅图第五电视台记者,知名度并不在骆家辉之下。骆家辉向她求爱的过程,被当地民众传为佳话。性格稳重的他,有着不为人知的浪漫的一面。几番求爱未果后,他租了一架小型飞机,在李家上空盘旋,机尾拖着一幅长长的布条,上书“李蒙,我爱你!”终于打动了李蒙的芳心,两人于1994年10月共结连理,生下了女儿艾米莉和儿子迪伦。
2003年7月20日,骆家辉在妻子陪同下,公开宣布放弃竞选连任。根据华盛顿州法律,州长一职可以连任三届。骆家辉在几乎没有对手的情况下退出选举,引起人们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人说政府的管理出现问题,他不堪其扰,因此挂冠而去;有人说他沦为党内倾轧的受害者;也有人说他以退为进,以达到更高的政治目标。对此,骆家辉只是付诸一笑。外界众说纷纭地揣测都不着边际:其一,当时华盛顿州管理日臻完善,并解决了前任政府遗留的许多问题;其二,他是民主党内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还一度有望成为克里副总统的候选人,受排挤一说根本站不住脚;其三,他在卸任后的5年里,并没有寻求出任任何公职。以上流言可谓不攻自破。
骆家辉事后表示,家庭是他当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他承认当时收到了种族主义者的恐吓信,信中声称不能再让任何华裔或亚裔当州长,威胁他退出选举,否则便加害他的妻子和儿女。但他否认这是他退出的原因,更重要的理由是,随着儿女一天天成长,他不得不错过他们生命中一个又一个重要的时刻,“州长的任期是有限的,而父亲的责任是永远的。”他决定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
对于这个艰难的决定,他轻描淡写地打趣说:我的妻子刚怀上第三个孩子,我们开了4小时的家庭会议,商量究竟是要第三个孩子呢,还是第三任任期。最后,我们选择了孩子。”2004年,55岁的骆家辉如愿得到了第三个女儿梅德琳。
血浓于水的维系
骆家辉和中国的联系不只限于血统。
1961年,父母带他到香港探亲。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中国。“通往大陆的边境刚刚封锁,关口、山坡上坐满了成千上万的难民,当时连饮水都要实施管制。”在他成年后,这段经历仍然记忆犹新。正因为亲眼目睹了中国的苦难,他理解这个古老民族要发展、自强的决心,而不是别有用心地把它误读为对立和威胁。“骆为他的血统感到非常骄傲,他强烈主张我们应该和中国保持正面关系。”曾在金县与骆家辉共事的共和党人克里斯·万斯说。
众所周知,工会一向是民主党的主要票源,因此民主党人一向在自由贸易的议题上态度暧昧,然而骆家辉却旗帜鲜明地支持自由贸易。他多次强调,华盛顿州是全国最依赖贸易的州之一,对外贸易创造了超过1/3的工作岗位,并为人们提供了更优质、更廉价的生活。
他特别指出,美国经济的未来,很大程度有赖于对华贸易,美国不应把中国的崛起看做威胁,而应看做一次重大机遇。他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认为应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他曾三度以州长身份,率领商贸团访问中国,先后与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会面。在他的任内,中国成为华盛顿州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对华出口的1/7来自该州,微软、波音、星巴克等跨国企业均成功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业务扩张。华盛顿州亦在他任期内,和中国的四川省结成了“姊妹省”。
卸任州长后,很多企业和高校纷纷邀请骆家辉担任高层职务或校长。骆家辉最终选择了美国戴维斯律师事务所,负责其中国业务和政府关系业务部。他认为戴维斯的经营理念与他的想法相符,因为事务所的其中一项主要业务,便是帮助中国企业开拓在美业务。骆家辉说,作为前州长,他拥有许多资源,可以帮助中国客户处理一系列问题,包括选址、介绍税收优惠政策、以何种形式打入美国市场等。虽然经历了从政到从商的转变,骆家辉仍充当着中美关系桥梁的角色。“我现在所做的,就是当初做州长的部分工作的深化和拓展。”
2006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到美国进行国事访问,首站在西雅图停留一天,骆家辉领衔的特别筹委会负责接待。这是胡锦涛主席前往华盛顿与布什总统会面前,停留的唯一一站。大西雅图贸易发展联盟主席斯塔福德说:“这意味着骆有特殊渠道接近中国的上层领导人,向他们表达意见。”
对于美中关系的走向,骆家辉表示,美中两国未来更应携手合作,创造双赢局面,“而不是把我们自己的过错推到中国身上,破坏这种关系”。以中美贸易逆差为例,他认为症结不在中国,而在美国的签证批核体系。日趋严格的体系,使很多有意到美国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家难以进行实地考察和投资,双方贸易才会出现一边倒的现象。
近几年来,一方面是出于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也许是出于血缘的感召,骆家辉和中国越走越近,他每年都至少要来中国四五趟。汶川地震后,他深入都江堰灾区,慰问受灾家庭。在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的成都站中,他应邀成为其中一名火炬手。在素未谋面的普通民众当中,“我受到了摇滚明星般的欢迎”,骆家辉为此深受感动。
履新商务部长
白宫公布提名骆家辉为商务部长后,美国媒体开玩笑说:骆家辉和奥巴马都不是对方的“首选”。
骆家辉与克林顿一家向来关系良好,民主党党内初选时,他不遗余力地为希拉里拉票,是希拉里华盛顿州竞选委员会的主席之一。后来希拉里落败,他从民主党的大局出发,方转而支持奥巴马;而奥巴马最早的人选则是新墨西哥州州长理查德森,后来因为对方涉及合同丑闻撤回,其后又提名了新罕布什尔州的共和党籍参议员格雷格,后者因为与奥巴马的政策“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放弃提名。两度提名失败后,奥巴马团队经过审慎考量,最终把橄榄枝伸向执政纪录和个人品行均无可挑剔的骆家辉。
有分析指出,在全球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环境下,奥巴马起用一贯支持自由贸易的骆家辉,正是向世界释出了反保护主义的信号。对于目前世界上外贸依存度最高、国际贸易顺差最大的中国来说,华人部长上台更是个利好消息。人们普遍认为,骆家辉可以利用其双重背景,减少中美贸易摩擦,促进双方经贸往来。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骆家辉是美国的商务部长,他首先要对美国的利益负责,当两国产生冲突时,他对中国的了解反而会成为中方潜在的威胁。在出席参议院的提名听证会时,骆家辉便明确表示,相比促进自由贸易,他更重视和中国等国家建立“公平贸易”关系,承诺会加强执法,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和工人竞争优势。美国工商理事会评论员艾伦·托尔逊指出,新任商务部长有必要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迫使人民币升值以减少贸易逆差。
不论骆家辉在主观态度上是否“亲华”,作为商务部长,他对中美关系产生影响,仍然受到不少客观因素的左右。
首先,在奥巴马的班子里,骆家辉并不是唯一的“知华派”,国务卿希拉里作为两届总统夫人,对中国的熟悉自不待言,财政部长盖特纳80年代曾到北京留学,是个会说一口流利中文的“中国通”,而且两人都对中国事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骆家辉治下的商务部的政策,必须与国务院和财政部取得平衡方可放行;
第二,美国《商业周刊》指出,在严峻的就业情况和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甚嚣尘上,在奥巴马政府新推出的刺激经济方案中,甚至把“购买美国货”写入了条款。在这种氛围下,骆家辉的操作空间十分有限,单凭其个人力量很难扭转贸易大局;
第三,从克林顿时期的洛·布朗到布什班子的罗纳德·伊文斯,商务部长的地位往往被边缘化,奥巴马此前亦有削弱这一职位的倾向。评论员乔恩·奥尔顿甚至尖锐地指出,商务部长管辖的事务繁多且混乱,从转换高清电视信号到监控气候暖化等等无所不包,但大多无伤政经大局。骆家辉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在关键议题上做出成绩。
骆家辉面临的第一项重要任务便是主持2010年人口普查,其结果将影响选区重新划分,进而波及从地方官员、国会到总统的选举根基,不可避免地牵动着两党神经。在人口普查中,最容易漏算的是穷人、年轻人和新移民,这部分人口往往是民主党的支持者。因此曾有消息指奥巴马有意增加明年的预算,并加强白宫的监督权,却引来共和党的不满,这也是格雷格放弃提名的原因。在这个充满争议的焦点问题上,骆家辉能否做到独立于白宫之外,抛开党派因素,在有限预算内做到普查的透明化、精确化,便成为了他执掌商务部长的第一场大考。
骆家辉接受提名后,他家乡的《西雅图时报》刊发评论:“作为前州长,骆家辉成功地推销了波音和微软,作为商务部长,他能否成功地推销全美各地的产品?对此我们毫不怀疑,但光会推销还是不够的,商务部长的职责远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