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成本管理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策略,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在进行有效的企业成本管理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营效果,文章介绍了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作用与模式。
关键词: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成本管理;管理模式;企业经营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8-0073-02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而成本是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关键要素与先决条件,如何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策略之一。
岗位价值精细管理作为精细化管理的着重点和切入点,在进行有效的企业成本管理中,能取得较为显著的经营效果,因而备受关注。
一、实施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1.虽然现在许多大型国有企业认为早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但实际上却远未摆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比如,工资结算单纯与生产任务挂钩,生产不问经营,认为经营效益和决策是领导层的事。而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则是通过核算每个岗位的损益来计算工资,由每个岗位的效益组成企业的经营效益,将经营者承担的压力转移到了岗位,也就将生产与经营紧密联系起来,真正促使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效益型转变。这也使每个员工都能站在经营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开始用价值评价分析自己的工作,这对全面提升企业价值具有积极的意义。
2.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与生产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指导管理层有目的地进行生产调控。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实施后,一方面在内部价格结算体制的促进下,岗位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岗位已充分认识到产量多就可以多结算收入,产量多就可以节省大部分的固定性费用;另一方面坚持正规操作,及时发现和改进生产中的问题,统筹规划各项费用消耗,减少直至杜绝一切不必要的浪费,提高了现场管理成本水平,从而实现岗位利润的最大化。作为企业管理层来说,可根据经营主体利润实现情况,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经营主体连续亏损、且没有确切的特殊原因,则可能是生产环节中出现了问题,可及时进行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调控,这就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提高了管理效率。
3.促使企业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实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使每个岗位都成为利润控制中心,发挥了岗位主动性和能动性,促使成本大幅度降低,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通过实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岗位利润意识、价值增值意识都显著增强,由过去的“只干不算”,变为“精打细算”。由一般化的经济责任制考核到内部市场机制的建立完善,再到岗位作为价值实体的潜能发掘,使企业的活力源泉下移到每个岗位。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带来的机制性变革,使企业管理跃升到新的境界水平。
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模式
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高效管理,就是采用财务核算的方法,使岗位实现由“统计核算”向“会计核算”的转变,以此来挖掘岗位利润源,实现自身“岗位价值”最大化的管理方式。
岗位价值会计管理模式就是把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到企业内部,把每个工序上的岗位或若干个人群组成的价值实体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核算与管理。亦就是我们日常讲的划小核算单位,把这个核算单位作为一个经营主体而促使其创造使用价值并实现价值增值:“精细”就是讲在“细中求精”,以“细”为起点,做到细致入微,对岗位价值实体,每一项的具体经济业务,都是建立一套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在生产实践中狠抓落实,并将财务管理落实到各个岗位价值实体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全员理财,实现价值增值,拓展财务管理空间,实现财务管理“零死角”,挖掘各个价值实体的潜在价值,使价值实体内的所有成员都要精业敬业,实现自我价值。“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精细化财务管理并不难,也不复杂要说难也就难在了“观念转变与习惯做法的改变”而观念一经转变,细中求精,价值管理就会受到实效.所以各个价值实体要实现收支两条线核算与管理,岗位价值实体的价值收入价值消耗都要纳入核算、控制、检查、分析、考核、兑现。每个投资办企业搞经营的人都是为了企业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所采取的一系列创新手段来支撑管理模式的改革,而管理模式是靠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创新的基点,是价值增值创新的灵魂。
在经济学中,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经济效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体现为技术效率,无论何种效率,都要通过员工做事情的效率来实现,所以我们要借助于企业文化向井下、岗位、现场人员延伸,做到对每一天、每个岗位价值实体所在的岗位,办理的每一件事情都要纳入价值核算与管理,以价值规范岗位,以价值衡量岗位,以价值考核岗位,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精细化,所以建立岗位价值会计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以岗位价值实体增值为目的的管理方式能改变资源配置模式,从而也能改变基层单位的会计核算结构。从现状来看,各单位车间、队组、岗位、个人仅仅拘泥于成本统计核算与管理,而队组只统计核算材料与工时费岗位也就统计核算一些日常用料,这无法适应现阶段乃至于将来的企业管理与发展。企业需要的是岗位价值实体的会计管理模式。各岗位价值实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内在联系最终目的是岗位创造价值,并实现其增值。首先,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等发生的经济事项都要进行价值结算,用货币形式来反映其价值实现与价值增值;当然,只有对提供的商品或劳务使接受方达到一定的满意度,才能论及价值实体与企业的价值实现;其次,岗位价值实体的增值应该表现在接受方的使用价值增值上,所以,仅仅依靠单岗位是不行的,而上下工序之间岗位之间是相互衔接、协调配合,我们叫做是“岗位价值实体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岗位价值的增值;再次,岗位价值实体是从实物链与价值链两个不同侧面上讲的,它所表现的是企业内部最小的管理单元,也是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最小价值单元,而企业价值的实现是内部最小价值单元的集合,所以企业每个岗位都真正成为了为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泉。
实质上岗位价值实体是在实物链、价值链两个主干链上运动,我们应该定位是“岗位价值会计管理模式”它反映在对各实物所有权相分离的物流的核算与管理,在这一实物链条上的会计工作将成为一个数字的采集、控制、整理、计算、分析与处理的过程;随着实物所有权的转移,跟踪、预测并评论这条变化莫测的价值链,使管理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而在这一阶段呈现一个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从不完善到完善的一个过程我们一旦认准了这种会计模式,就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改革那些与大步迈向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不相适应的东西,改革那些与执行“发展为第一要务”思路相冲突、有矛盾、有阻碍的陈规与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扩展到整个价值链上,以投入产出为基础计算不同价值实体的损益,彻底改变过去只进行成本统计核算,不进行会计核算,只知量的重要,忽视价的作用,实现了由单一成本管理向综合财务管理转变、由小成本向大成本的转变、由静态的财务管理向动态的全员全过程管理的转变。这样,公司的经营理念就渗透到了每一位员工,从而强化了全体员工的价值意识,财务管理的空间也拓宽了,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也就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划小核算,人人当家理财的目标了,企业各级管理者也及时了解到价值链上的流量、流速的转移是否协调发展进行的,同时还能及时了解分析判断出各个价值实体在价值运动过程中的问题成因,从而进行动态控制对其采取措施与进行价值绩效的评价。
总之,岗位价值会计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会计本质、目标,会计环境及会计制度的框架下运行,并日臻完善的,这一框架是通过对价值实体的交易或事项进行收集、加工、存贮、提供以及利用价值信息对其进行规划、控制、评价,以保证其合规、有效、有序的运转,从而为企业实现最大价值化价值的一项管理活动。
作者简介:刘冬梅(1969-),女,河北抚宁人,辽宁省铁煤集团小青矿中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