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玉龙
作者为经济学家
中国经济真正走出困境,进入新一轮又好又快增长,必须依赖于新兴产业崛起,研究出台新兴产业一揽子振兴规划刻不容缓
为应对经济危机,中国政府快速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意义重大,但仅此是不够的。中国经济真正走出困境,进入新一轮又好又快增长,必须依赖于新兴产业崛起,研究出台新兴产业一揽子振兴规划刻不容缓。
新兴产业发展是战胜经济危机的根本动力。不论从中国还是全球来看,当前面临的都是以生产过剩为本质特征的经济危机。列入调整振兴规划的十大产业都或重或轻地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矛盾,早在2006年3月中央政府已就此发出警报,即《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指出,钢铁、汽车等行业“已经出现明显过剩”,纺织等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就会更加严重,企业关闭破产和职工失业就会显著增加”。实践证明,中央政府的这一分析判断是准确的,而且有预见性。当前这些产能过剩产业调整与振兴的主要功能是稳定经济和就业,控制经济过快下滑趋势,但难以担当全面彻底战胜经济危机重任。现代国际经济发展史表明,一批又一批新兴产业总是在战胜重大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孕育和成长,并以其特有的创造、拓展和满足新需求的强盛生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最终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力量,中国不会例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是中国经济迎来复苏和繁荣周期的必由之路。
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坚持现代特征与中国特色相统一。根据世界现代产业发展特征,中国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是,以自主创新,创造新技术、新产品和新需求,实现产业和消费升级为目标,加速形成两大新兴产业群,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群,重点领域有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环境保护、航天航空、海洋、现代农业等;一是文化产业群,主要有动漫业、影视业、音像制品业、传媒业、出版业、书画艺术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工业与建筑设计业、体育健身业等。中国劳动力充沛,就业压力巨大,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以拓展和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城乡新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为目标,大力发展就业弹性高、劳动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诸如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小商品和传统工艺品制造业、家电手机和汽车维修业、中介咨询业、资源综合利用业、家政业、婚庆服务业、小区物管业、养老护理业等等,这些产业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与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的另一战略领域。
新兴产业发展主要对策:力戒浮躁,科学发展。一方面要坚韧不拔,自主创新,勇攀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高峰。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高度重视发展适合于普通劳动者创业就业的门类繁多的新兴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促进高端与低端的新兴产业共同发展;建立财政与金融联动的投融资机制。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贷款贴息。银行发放新兴产业贷款实行专项管理,给予该项收益减免营业税或所得税优惠,引导和刺激信贷资金进入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尽快出台新兴产业发展振兴规划。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时说,中央政府储备了充足的“弹药”,随时都可以提出新的刺激经济的政策。建议新政策就是刺激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或规划,这将更有利于提振信心,推进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和长期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