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人画的笔墨语言

2009-06-10 05:30张玉山
艺海 2009年5期
关键词:高下水墨画笔墨

张玉山

在世界画坛中,中国文人水墨画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独特产物,从新石器时代彩陶墨绘,到战国时期的帛画线描,再到晋唐宋元异彩纷呈的屏扇卷轴,可以看到水墨画发生、发展和成熟的清晰轨迹,它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作为中国人承载其观念意义的形式结构自律化发展的结果,作为中国人赖以休养生息的文化传统锲入现实情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参与建构中华文明的灿烂光辉,为世界美术的多元化格局提供了自立和自足的一极,而且以其不可替代的奇特文化品格,渗透于当今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血脉中。“面对变化着的,无比丰富的大千世界,文人水墨画用独特的视角和手段去审视、去描绘、去呈现、去表达,与此同时也充分展示作者的心灵世界(邵大箴《传统体系与多元发展趋势》P21,载《美术研究》1999年1月版)”,而这都离不开它的主要表现语言“笔墨”,作为有独立体系的绘画品种,中国画的笔墨是非常重要的。笔墨所造成的美感是别的绘画媒介所不能替代的,它成为感情真实流露的痕迹。

一、笔墨的审美特性

笔墨是文人水墨画的主要“语言”,作为传递绘画内涵的媒介与手段,它凝聚着中国文化独有的意味与气质。一般来说,笔墨由传统水墨画工具材料性能所规定,在长时间的技巧训练中形成的造型、写意、表趣方式和手段,是唯水墨画才有的“话语”。毛笔、水墨依照一定程式和技巧在纸、绢上作画产生出光涩、枯润、曲直、方圆、厚薄、齐乱的效果,而这些效果又能引出刚柔、遒媚、老嫩、苍秀、生熟、巧拙、雅俗等种种感受,画家内在世界、外在操作与这些效果、感受的诸种关联,以及人们在创作、欣赏过程中形成的对它们的感知方式与习惯,都凝结在笔墨话语之中,笔墨往往涵盖了中国文人画的一整套创作方法与审美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笔墨便没有传统的中国文人画。中国文人画要使自己的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坚持以笔墨为中心,以保持这一体系的特色与优势。但是笔墨技法、结构与笔墨情趣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死传统,它只有大体的法则,不是僵硬不变的条条框框。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前人早就说过:笔墨当随时代。笔墨在每个人手中,也带有个性的特色。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均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与体会,为水墨的笔墨体系增添某些新的因素。

笔墨是有高下的。历代画论对笔墨高下有共识可参。黄宾虹总结的 “平、留、圆、重、变”,以及“刚柔得中”、 “浑厚华滋 ”等,可以概括对高笔墨的共识。五种笔法实际是以现代语言译述了自唐代以来书画用笔要“如椎画沙”(平,用力平均,笔笔送到,且含蓄有力)、“如屋漏痕”(留,笔迟滞,力透纸背,且出之自然)、“如折钗股”(圆,无往不复,无垂不缩,且转折浑劲),以及“点必如高山坠石”“努必如弩发万钧”、“含刚劲于婀娜”“化板滞为轻灵”、“粗而不恶”“肥而能润”之类的经典性话语,是历代书画家和艺术史家所公认的。这些不只是技的要求,也是审美理想的要求。笔墨高下的传统共识,反映了中国人对水墨艺术的深层认识,即便到今天依然是有效的。近代来人们常常把笔墨高下归于“功力”,而“功力”概念的模糊性,又足以遮蔽那些决定笔墨高下的真正本质性内容。笔墨功力是绝对必要的,但下了功夫不一定就能得到出色的笔墨。单纯摹仿前人笔墨,有力但板结无生气的笔墨,纵横外张、毫无含蓄之意的笔墨,有韵味但过分甜俗的笔墨,都可能有一定的功力。单纯以“功力”判断代替内涵更为丰富的高下分析,违背关于笔墨的传统共识。唯有既达其功力,又得其生命灵性的笔墨,才是真正高品质的。

二、笔墨的风格与格调

笔墨的形态之别,能引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风格感受。笔墨风格指笔墨的总体风貌。它是由被描绘对象的自然特质、人文背景和画家的精神气质、画法修养、笔墨形态等多方面综合决定的。笔墨风格随时间、空间的转移而变迁,它具有传承性。画史上的“董巨派”、“李郭派”、“马夏派”、“四王派”等等,莫不如此。传统绘画强调承传,也强调在承传基础上的超越与突破,重视似中之不似,同中之不同,共性中之个性。不懂或不熟悉传统文人水墨画的人,往往只看到图像风格的不同,辩不出或不能很快辨出笔墨风格的差别。今人比古人重视个性风格,新一代画家追求风格差异是合理和正常的。他们的问题在于往往忽视或放弃对笔墨风格的追求,仅以非笔墨的方式获取图像的“风格效果”。笔墨风格的创造需要比图像创造更艰巨的劳动,急功近利是会受到艺术规律惩罚的。笔墨风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只有笔墨风格的稳定,才能有效地促成造型风格与画家总体艺术风格的成熟,这是笔墨既依附于造型又独立于造型之外的特性所决定的。历来有成就的水墨画家,都有成熟与稳定的笔墨风格。当一种笔墨风格尚未稳定,就急于改换另一种,画家的总艺术风格就不易成熟,就难以留下高超成熟的作品。就笔墨而言,其“高度成熟”是从两个方面衡量的:一、与材料工具特性相联系的技巧成熟程度。二、笔墨风格与个性的成熟程度以及它们与整个作品风格的和谐关系。前者作为一种基本的、客观性的因而也是颇为稳定的因素,可以为一切后来的画家所用;后者作为一种个人性、时代性较强的可变性因素,永远属于艺术家独创的范围。我们指的可传承笔墨,主要是前者。这即是说,在古人手里成熟的笔墨程式与技巧,可以为今人所用,但能否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时代的笔墨风格,则主要看画家的能力、条件与可能。

“格调”也许是笔墨乃至整个水墨话语中最值得重视的概念。“画品”是给绘画定高下优劣,如谢赫所言: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如果说艺术风格是艺术家把握世界的一种态度和方式,艺术格调便是对这种态度和把握方式的价值判断。笔墨格调,是水墨画品藻中最重要也最微妙的部分。它抽象模糊,又具体而微。人品的高下与笔墨方法及其熟练程度并无必然联系,但与笔墨风格特别是笔墨品质、气息一定相关。平庸的人格难免笔墨的平庸,飞扬跋扈的人品必有某种外张的笔态,这种必然的连带关系,决定了高格调笔墨的追求,必然伴随着对完美人格与超越精神的追求,对庸俗、低劣、市侩、无灵魂和丑陋灵魂的拒斥。传统绘画对笔墨格调及其与人品一致性的强调,正体现着中国艺术对真与善尤其是善的极大关怀。应该说,这正是中国艺术传统的本质特色之一。

三、笔墨的意境表现

水墨画不同于西方油画,也不同于伊斯兰细密画和日本画,它与西洋画本质的不同是以意象为本源,不局限在对客观的物象的模仿上,它从观察和体验生活入手,将客观物象提炼升华为主观的意象。艺术家的情感与客观形态的交融是潜藏着意象心理的源泉。情与景汇,意与象通,借景抒情,诗情画意的画外之弦音悠远。留给观众更多想象的余地,回味的空间,这就是画面的意境吧。意境是艺术表现的灵魂,是主观感受与客观物象的复合体,艺术的境界就是情感的境界。文人水墨画注重写意之本,崇尚逸品。画品置先,形随其后。笔墨是最能体现出意境之美的。郎绍君先生在《论李可染》一文中谈到:是什么样的笔墨形式与笔墨过程,就会有什么样的意蕴表现,它最后都留下踪迹,都融化镌刻在笔墨意象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推进,艺术表现形式渐趋多元化。文人水墨画也逐步从少数文人精英画中解脱出来,将时代性、民族性的本土化意识融合于外来文化。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走中西融合之路的艺术家也要懂得笔墨,要对它有相当的认识,因为中国文人水墨画的笔墨系统,赋予中国人运用黑色的天赋,我们能够在黑白的交响中施展自己的才华,中国艺术的这一传统,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不继承,不发扬。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高下水墨画笔墨
春色无高下一一佛门诗人圆一访谈录
牡 丹 (水墨画)
笔墨童年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安静的水墨画
水墨画与社会变革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极限波高下人工沙坝的动力调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