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媛
1996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创办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因缺少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经验与研究,现行的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限于编写力量和水平等原因,其理念和文本基本脱胎于旧的语文教材。五年制高职教育走过了十二年的历程,十二年来,在高职学校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职语文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应该看到,高职语文毕竟是一门正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在技术至上的职业院校,语文课既没有技能专业课程的权威性,也没有各种考证、考级的“尚方宝剑”,语文课程已经越来越退居边缘化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重理轻文“已经成为一种无言时尚的当下,全国各高职院校面向各不同专业学生开设的传统的《语文》课受到新形势新变化的严峻挑战,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种种尴尬局面。语文课程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弊端又严重影响到这门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有些人怀疑高职语文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地位。一些院校甚至开始减少开设该课程的数量、时间。可以说,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重新面临“下岗”的危机,这不能不促使人们认真审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为此笔者特对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五年制高职院校06级、07级、08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发出800份调查问卷,主要围绕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总结
1调查方法
本调查包括问卷、访谈两部分。本次问卷调查共设计了32道题,目的主要是了解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材使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等现有教学情况。
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普遍性,我选择了苏北宿迁、连云港、徐州地区共3所五年制高职院校的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作为调查的对象,共发出8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阔卷712份,回收率89%。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分析看,基本反映了现行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基本态度与要求。
2调查结果
(1)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被调查者中,认为对语文课与专业课及其他课程的喜欢程度相比所占比例分别为12.9%、61.2%、14.6%。
(2)学习语文的意义
被调查者认为,在语文中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是:“语文常识的学习”占30.8%、“交际能力的提高”占51.2%、“学习方法的积累”占7.6%、“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占10.2%(见图2)。对于语文教学的内容认为应根据市场就业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尽可能适应工作需要,占被调查人数的58%;认为应根据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占被调查人数的23%;认为应着重基础教学,培养基础扎实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5%。(见图3)
(3)学习语文的兴趣
被调查者在语文学习的兴趣中表示“非常感兴趣”、“比较感兴趣”的人,在总样本中分别占12.1%和34.8%,合计46.9%%;“不是很满意”占44.9%,很不满意的占8.4%(见图4)。回答对教材的满意程度的判断依据是:“实用性不强”占38.8%,“与生活联系不强”占27.7%,“知识性不强”占185%,“安排较合理”占29.6%(见图5)。
(5)对语文上课方式的看法
对于现有的授课方式,12.9%的人认为可以接受,44.9%的人认为死板,但已经习惯,42.1%的人强烈要求改革。对于你希望出现的课堂,26.9%希望非常活跃,65.1%希望比较活跃,但纪律较好。对于理想的授课方式48.2%的人喜欢生动幽默、联系实际的授课方式;50.1%的人认为应对等交流、互动教学;1.7%的人认为可以自学为主,老师指导;56%的人认为忠于课本、照本宣科是最不喜欢的授课方式,另有44%的人认为满堂灌,学生没有表达机会的授课方式是最容易让人睡觉的。(见图6)。
(6)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
在目前的语文教育教学情况下,你认为你在课堂的情况如何。只有13.3%的同学说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积极参与语文课程学习;59.8%的学生反映不知如何参与课程学习;17.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在语文上浪费时间,也有9.4%的学生表示学校开设语文课纯粹是浪费时间,建议职业学校取消语文课。
二、对策
被调查的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突出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效果差,学生普遍厌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实用性不强;二是目前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偏难;三是是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目前职教语文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在教学一线的成熟的语文老师,只有自发地、不断地进行摸索尝试、改革探究,才能与不断变化的课程理念、教学对象相适应。
1重组教材内容,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而限于编写理念、人力、周期等原因,教材共有的特点是相对滞后性。何况现行的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基本脱胎于上个世纪旧的高中语文教材。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源质量的变化,这套教材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阶段的教学。何况高中语文教材已经进行几次重大改革,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却十几年按兵不动。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实要求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能够做教材的主宰,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善于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有机内化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和顺序作调整。灵活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再说,无论哪一个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完全考虑到现实的变化。更不可能完美无缺。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只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知识储备等。在教学中对教材的顺序、内容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整、重组,最大限度的整合课程资源,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引进生活的源泉,开发课程资源
在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现行的语文教材文言文较多;一些文章反映的生活与观点他们无法理解;学完以后感觉没有用处,与他们的生活没有联系。48,2%的学生喜欢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老师与文章。多数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没有用处,所以没有学习的动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反复强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理应向社会延伸。语文课程资源极为丰富,除了教材之外。生活中处处皆语文,如报刊、影视、网络等。在调查中学生觉得语文不可爱的原因之一:就是教材内容过于严肃,高高在上,缺乏亲和力,与学生的生活差距太大。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如果能在教材中适时引入鲜活的生活,让教材既充满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又让教材充满生活气息,实现有机的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增添教材的情感魅力,也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无限的活力与生机。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完全可以把各种课程资源根据实际需要有机整合到语文教材中,增添教材的亲和力和情感魅力。
3更新教学理念,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的期待暴露了传统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是权威,学生是“羔羊”。学生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深感不满,而且实践也说明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也不令人满意。50.1%的学生期待能有更多表达的机会,能与老师平等对话,能参与到课堂的师生互动中。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师生平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资源。其实,参与课堂,参与教学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期待。从理论上讲,参与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它强调学生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投入——既包括学生的个体“神入”活动,也包括学生与教师、同学、群体之间的交往活动,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参与性教学理念强调的不仅仅是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还应该延伸到课外。现代教学观也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教学“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有好的效果。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利用学生资源,首要的是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从阅读到生活,开发生活资源
学生首先是社会中入,是生活中人,而不是生活在孤岛上与世隔绝的个体。教育的意义在于引领受教育者从更高的层次把握生活,所以教育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和归宿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只有将语文语境与学生的生活语境结合,可以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激起探究的兴趣。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没有结合学生自身的经验,文本信息难以与已有的感性体验对接,意义的建构即便很充分,对学生来说只是文本的、外在的、他人的,而非生活的、内在的和自我的,即“让某些学生觉得教学主题是关于‘他们的而非‘我们的,他们还会觉得受到排斥而失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应该适切生活目标、文本内容和师生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文本语境为立足点,既开放又适度地进入生活语境,这样的解读活动不仅仅是知识的增补,而且是在启迪智慧,而“由知识进到智慧的关键绝非对‘装载容量的开发,而在于知识的内向化。即将知识提升至精神层面,使其与人的生命建立整体的意义联系”,这样的联系更能激活学生的感性积累,调节其学习心向,使阅读活动更具有可接受性,从而实现超越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人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是古代圣贤总结的生活智慧,也同样适用今天的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教学。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或技能教学,它承载着更多的软任务。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发展需求,职业需求,让语文能像其他的课程一样解决学生的实际生活、工作问题。所以语文教学的方向之一就是关注现宴,从书斋走向市场;从精品走向大众;从精神走向实用;从聆听走向对话。
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职业教育紧跟市场的发展动态,需要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预先做出判断。与四平八稳的中学语文教学相比,职教语文教学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从事职教语文教学的老师们,是在挑战传统,挑战经验中前进的,所以我们要更敢于尝试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成熟。